溫信梅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強調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生物教學要基于新課改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制訂預習學案、精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緊密聯系生活、開展生物實驗等有效途徑,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生物學習效率,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習主動性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學習主動性需要學生在個人自主意志的驅動下,激發(fā)學生主動構建生物學科知識體系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生物問題,并將生物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進而促進學生學科思維發(fā)展和學習能力提升。基于此,教師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與能力的發(fā)展,合理設計學習任務,積極探尋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的有效途徑。
一、制訂預習學案,培養(yǎng)主動學習能力
高中生物教學要將學習活動前置到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預習學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預習學案中的問題,幫助學生明確預習方向,初步掌握新課知識點,為上課聽講做足準備。在預習學案中,教師要設置簡單的預習任務,使預習任務能夠串聯起知識點,避免因預習任務難度過高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以“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為例,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學案,明確預習目標,使學生通過學案開展主動學習活動,初步掌握葉綠體中的色素種類和作用、葉綠體結構和功能、光合作用過程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等知識點。預習學案共包括以下五個部分:第一題,葉綠體中的色素依次為哪四種?第二題,光合作用包括一系列化學反應,具體可以概括為哪兩個階段?第三題,光合作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反應分別叫作什么?化學反應的條件是什么?化學反應過程是什么樣的?第四題,布置光合作用研究進展列表,分別列明研究時間18世紀中期以前、1771年、1785年、1845年、1864年、1880年、1939年、20世紀40年代,讓學生分別根據研究時間填寫出研究人物,并簡要概括寫出研究人物取得的研究成果。如,1845年,研究人物為梅耶,研究成果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并將化學能儲存起來。第五題,要求學生用語言表達出預習中遇到了哪些疑惑。
生物新課預習是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途徑。在新課授課之前,教師要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主預習新課內容,解決預習學案中的問題,讓學生獲得主動學習成果。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總結歸納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以便于學生將產生疑惑的問題帶到課堂上認真聽講,提高課堂聽課效率,為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打下基礎。
二、精心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情設計課堂提問,從學生已學知識點出發(fā),借助問題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從舊知識回憶向新知識學習過渡。在運用問題教學方法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
以“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為例,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提出與已學知識相關的三個問題,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已學知識點,講明人體在外界劇烈變化時能夠通過自身調節(jié)作用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保證人體細胞擁有穩(wěn)定的存活條件。之后,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問題一,什么是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此問題較為簡單,學生紛紛搶答,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問題二,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指內環(huán)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恒定不變嗎?此問題帶有一定難度,學生出現了意見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不是”,有的學生認為“是”,還有的學生認為“因人而異,只要正常就行”。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即“內部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包括各項理化指標,這些指標因人而異,但是只要各項指標在一個范圍,就表明機體是正常的,能夠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問題三,內環(huán)境是如何實現穩(wěn)態(tài)的?此問題與新課知識相關聯,能夠調動起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此問題的思考,可以順勢引入新課教學內容。
高中生物各個章節(jié)知識具有相互關聯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問題教學法幫助學生對凌亂的知識點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主動性。教師應提出側重新課知識點的問題,剔除與新課知識無關的無效提問,進而幫助學生明確新課學習思路,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學習動機
高中生物課程知識理論性較強,理解難度較大,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逼真、生動的教學情境,降低知識講解難度。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既可以創(chuàng)設多媒體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也可以創(chuàng)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從而喚起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以“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為例,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關于條件反射的故事情境,引入曹操“望梅止渴”的例子,營造故事氛圍。教師用動畫圖片展示望梅止渴的故事梗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望、想梅子的時候,人會流出口水”。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分析一下“吃梅止渴”“看梅止渴”“談梅止渴”三種情況下的反射弧活動,要求學生梳理總結出三種情況下條件反射的異同之處,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以“群落的演替”為例,在該節(jié)課的教學中,可將文字配插圖的傳統形式改為高清圖片,通過圖片清晰展現裸露巖層、地衣、寒帶生物群落中的苔原等,這對于學生的視覺感官能夠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加深他們對不同群落優(yōu)勢的理解。以“植物生長激素的發(fā)現”為例,在該節(jié)課的導入中,教師可以引用《游園不值》中的句子,“一枝紅杏出墻來”,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紅杏會出墻。利用這個帶有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得出印象植物的向光性特點,即單側光。隨后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行思考,不指定回答方式和答題人,以學生做出的反應提問,針對學生的回答找出他們思考的立足點,與學生共同探討,對答案中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以“免疫調節(jié)”為例,在該節(jié)課的教學中,無法理解經過免疫后的細胞,抗原是怎樣被T細胞清除的。而通過概念圖的構建,可以用圖中的流程讓學生直觀看到抗原并不是被T細胞清除,而是在體液中得到免疫。即在體液免疫中,抗體與抗原發(fā)生反應后,能夠發(fā)揮出的免疫效應;而在細胞免疫中,抗原能夠殺傷靶細胞,并分泌出淋巴因子。體液與細胞免疫的相互配合,能夠共同發(fā)揮出免疫效應,達到免疫效果。
高中生物教學要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方法,促使教學內容趣味化、生動化、具象化,幫助學生快速準確理解生物知識,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與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互動交流,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保證教學活動有的放矢開展,提高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
四、緊密聯系生活,燃起學生探究欲望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教師要采用生活教學法豐富學生生物學習視角,燃起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探究的積極性,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找到生活現象引入課堂的最佳切入點,將其轉變?yōu)轶w驗式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從感知現象認知上升到理性理論認知。
以“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jié)”為例,教師在講解反射現象時可以開展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體驗活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教師讓鄰桌兩個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其中一名學生的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這條腿呈放松狀態(tài),自由下垂。另一名學生用手掌內側快速敲擊這名學生膝蓋處的韌帶位置,讓學生觀察下會有什么反應。學生觀察后發(fā)現,腿竟然自己彈起來了。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腿抬起的過程中受到意志支配了嗎?”學生一致認為沒有受到意志支配。之后,教師聯系生物知識點繼續(xù)探究“膝跳反射的神經中樞在哪里?”“一個完整的反射活動僅依靠一個神經元能完成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上述問題,得出統一的答案。最后,教師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說明還有哪些反射是不受大腦控制的,屬于本能反應。有的學生說“狗看見肉會分泌胃液”,有的學生說“小狗算算數”……教師針對“小狗算算數”是否屬于復雜反射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踴躍發(fā)言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說,小狗算算數有大腦參與,是后天訓練形成的,需要接受意志支配,所以是復雜反射??梢?,學生已經能夠扎實掌握復雜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知識點。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找到生物知識與生活現象之間的聯系,將生活現象引入課堂教學中,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當為學生多提供一些生活小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生物知識就在實際生活中,并能夠運用生物知識揭示生活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五、開展生物實驗,引發(fā)學生主動分析
生物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學生對生物實驗的積極性較高,充滿著探究生物實驗現象的欲望。為此,教師要利用生物實驗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指導學生認清實驗步驟的作用,以及各實驗步驟之間的關聯,并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以“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為例,該實驗主要包括以下步驟:解離、漂洗、染色以及壓片,教師可向學生簡要介紹上述實驗步驟,并提出如下問題:實驗中的幾個步驟能否隨意調換順序?解釋具體原因?每個實驗步驟的目的是什么?在學生作答前,教師要進行指導,使他們了解根尖放入濃度為10%的HCI溶液中是為了對細胞壁中的果膠質進行溶解,從而使根尖細胞間變得更加松散,為壓片提供有利條件。未經溶解的根尖細胞想要壓散非常困難,無法滿足顯微鏡下觀察的操作要求。使用濃度為10%HCI對根尖細胞進行處理,能夠進一步加快細胞的死亡速度,使細胞保留各自的分裂狀態(tài)。漂洗的主要目的是將殘留的HCI溶液沖洗干凈,以免對染色效果造成影響。由于選用的染料為堿性,會與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而之所以選用堿性染料是因為更容易使細胞核內的染色體著色,使細胞核與周圍部分的反差進一步增大,以便于觀察染色體的變化情況。通過壓片能夠使細胞分散,變?yōu)閱螌樱丿B的細胞無法看清染色體的形態(tài)數目,在壓片的過程中,載玻片的加入可以有效避免手指與蓋玻片接觸,導致蓋玻片被壓碎。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整個實驗中幾個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隨意調換順序。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增加探究性實驗類型的所占比重,減少演示性實驗,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探索生物科學知識,掌握生物學科實驗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技能。同時,生物實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做實驗的流程,更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實驗,進而培養(yǎng)學生實驗分析能力。
結束語
高中生物教學要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全面推進生物教學改革發(fā)展,突出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情,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安排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掌握更多的生物學科學習方法,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覃立萍.試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