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占比越來越多,而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人才。采取何種方法對策,保障教育的穩(wěn)步展開及實施是我們不斷探索的目標。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多方位多角度整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搭建師生共同進步的教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zhàn);教學模式
1、“互聯網”教育教學的研究現狀
伴隨時代的發(fā)展,教育經歷眾多變革。教育家孔子強調學習過程中“多樣化、差異化”,并為后期的教育提供前提[1]。傳統教學模式經過長時間的完善與累積,教學上結合現代化手段有很大的提升。目前,針對教學內容單一,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眾多教育學者提出了教學改革方向,通過完善教育平臺等,在交互式教學模式上改革與實踐[2],對于教學提升有一定幫助,但在線教育平臺建設急需加強。
在高等教育領域,我國高度重視高校的網絡信息化教學的工作[3],教育部對于構建教育資源公共平臺提供強有力保障。許多高校紛紛響應教育部提出的教學改革要求,搭建融合課程思政等內容的在線學習平臺,為課程的建設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4]。
新冠疫情影響人們的學習生活,但教育教學卻不能停滯不前,依靠互聯網力量保障教育教學的有序展開,從實處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力量。
2、“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
“互聯網+”的發(fā)展對于教育教學行業(yè)起到多方面的作用。高職教育應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才為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與培養(yǎng)目標相匹配,貼合鮮明的“應用”特征。并結合“互聯網+”信息化手段,對于教學、學生和教師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
2.1 “互聯網+”對于課程教學的影響
結合高職教育理實一體課程的特點,依托豐富的“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在掌握基本職業(yè)崗位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規(guī)劃。
課堂教學過程一般可劃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三個階段。課前準備作為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大綱基礎上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借助于“互聯網+”提供多種學習資源,為在線教學提供便利,讓學生們自主發(fā)揮學習能動性。第二階段是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通過探索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習慣,學生與教師共同探討進步。總結反思作為第三環(huán)節(jié),是形成閉環(huán)反饋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課后反思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教學策略是否得當,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等,引導學生反思遇到的問題,總結經驗,使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2.2 “互聯網+”對于學生的影響
“互聯網+”教育的平臺搭建要注重學生的需求和感知、強調“學”的主體,學生能在其中感受到知識分享和資源共享的樂趣?!盎ヂ摼W+”為共享大數據、網絡課程等提供了保障。網絡的便捷可摒除多種限制,學生們會感受到學習的方便有效,學習不同平臺的不同教師課程講授,取百家之長、補己之短,豐富提升自我。
“互聯網+”平臺在提供教學資源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文化,網紅、游戲等諸多誘惑,對部分學生會有較大的有吸引力,若沉迷于誘惑中,身心會受到較大重創(chuàng)。在“互聯網+”廣泛應用中,對于學生是巨大的挑戰(zhàn),保持初心,趨利避害。
2.3 “互聯網+” 對于教師的影響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受業(yè)解惑”,隨著知識的更迭,我們一直在傳統的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ヂ摼W容納了海量的知識,面對如此多的教程資源,教師的重點是如何在“陳述性知識”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能力,通過頭腦風暴等形式,將知識轉換并得到有效應用。
“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對于知識的更新由眾多的不確定性,對于教師的教學也有重大的挑戰(zhàn),單一的課本知識不能滿足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需要不斷豐富精彩的案例補充對知識的領悟。學習新知識,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庫,與時俱進,探索出適合課堂教學的“共同討論、共同進步”教學方法。
3“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探索實踐
高職教育的主旨是培養(yǎng)對社會發(fā)展有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在知識的學習、傳遞過程中,高職教育應以“學生需要”為核心進行培養(yǎng),強化教學設計中的交互行為?!盎ヂ摼W+”大環(huán)境下對于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涉及方方面面,并且在摸索中不斷的前進。關于教學模式的探索從以下幾點進行探討:
一是從高職教育制度上的變革更新,在有效合理的制度應用下,給予高職院校更大的能動性,結合優(yōu)秀企業(yè)的就業(yè)情況,實時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社會的進步發(fā)展需要。
二是搭建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yǎng)體系,人才是當今社會發(fā)展強有力的保障,創(chuàng)建“互聯網+”技術和“崗位創(chuàng)新”有機結合的局面,為優(yōu)良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保障“技能”與“知識”體系有條不紊的運行。
三是鼓勵、重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核心推動力,是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高職教育需要在創(chuàng)新思維體系下加倍努力,閃光點通過頭腦風暴迸發(fā)出更多的靈感。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人才具有取之不竭的成長動力。
4“互聯網+”背景下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提供了較好的平臺和機遇,但也會由于種種因素給教育教學帶來較大阻礙。
“互聯網+”平臺的應運而生,對教育平臺的開發(f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軟件的開發(fā)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等,對于平臺的功能及適配性有著嚴苛的要求,這對程序的穩(wěn)定性提出了挑戰(zhàn)?!盎ヂ摼W+”借助于網絡平臺,多媒體資源的迅猛發(fā)展,學生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資源。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運用實時通訊技術,融合多媒體,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與問題探討,及時有效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互聯網+”平臺的搭建對知識資源的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加強教學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共享,有效推動不同地區(qū)教學的均衡發(fā)展。實現資源的多元化補充,對于查缺補漏具有重要的意義。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對于教育事業(yè)帶來眾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充分理解新技術背景下對高職教育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利用新理念新思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借助多樣化的課堂形式豐富教學資源,優(yōu)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重點搭建學生與教師共同進步的教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和海,戴濛濛.“互聯網+”時代個性化學習實踐路徑:從“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中國電化教育,2019(07):46-53.
[2]江美霞,龔儉龍.“互聯網+”視覺下交互式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45):82-83.
[3]趙詠梅.“互聯網+”背景下體育在線教育平臺使用現狀及對策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0(14):136-137.
[4]賈曉敏.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時代報告,2021(06):107-108.
作者簡介:
王帥(1991-),男,山東濱州人,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通信技術
基金:2018年度浙江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課改課題(編號JG201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