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杰
后續(xù)至少還要闖兩關
第一道難關,當探測器完成環(huán)繞任務后需要尋找一個非常好的小窗口,讓它進入火星大氣?;鹦鞘怯写髿獾?,其大氣的密度是地球大氣的1%左右。經(jīng)過大氣減速(氣動減速、降落傘減速),還有反推發(fā)動機減速等減速過程,最后靠著陸腿著陸在火星表面,吸收撞擊的能量,這個過程非常難。就像空間(返回)艙進入地球一樣,它在大氣減速的過程中會有8分鐘左右的黑障(通信中斷),通信無法獲得信號。由于距離相當遠,從火星回傳到地球控制地面站也有很大時延,不可能實現(xiàn)實時控制。所以,“進入—減速—軟著陸”這個EDL過程是靠它自主完成一系列動作,不是靠地面控制。
第二道難關,軟著陸后,我們還要把火星車釋放到火星表面上,讓它走起來并開展探測,火星車上有6個科學儀器要發(fā)揮作用,難度也很大,因為我們對火星表面的環(huán)境認知還是相當少的。如果軟著陸在火星表面上,落得不夠平坦或者是姿勢不夠正,火星車怎么開下來呢?可以從軌道的前面下,也可以從后邊下,就看當時落下去的姿態(tài)、地形等情況。
預計2021年5月在火星著陸
天問一號預計于2021年5月,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著陸,地質學家認為那里很可能在古海洋和古陸地交界處,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很有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學成果。
未來還有多次任務規(guī)劃
我國行星探測計劃規(guī)劃了4次任務,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是第一次,目前其他任務正在論證中。第二次規(guī)劃的是小行星探測任務,預計在2024年前后實施。第三次是2030年前后將開展火星采樣返回任務。此外,2030年前后還將有一次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即探測完木星和木衛(wèi)4之后還要飛往更遠的深空。
(來源:中國的航天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