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筍
(淄博職業(yè)學院,山東 淄博 255314)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fā)展時代,媒介形態(tài)與媒體業(yè)態(tài)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城市在互聯(lián)網的環(huán)境下構架出了城市傳播形態(tài),重構了人們公共交往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重要文章中提出: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chuàng)新為要。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在網絡搭建的高校傳播環(huán)境下,如何將網絡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占領網絡陣地,爭取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實現(xiàn)線上線下、課中課后、校內校外相結合的網絡思政教育模式成為當今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
鄒振東教授在分析輿論傳播效果時提出了弱傳播理論,該理論認為:輿論世界是強肉弱食的傳播世界,輿論世界的強弱與現(xiàn)實世界的強弱剛好倒置。現(xiàn)實中的強者恰恰是輿論中的弱者,輿論的能量朝著有利于現(xiàn)實中弱者的方向運動,現(xiàn)實中的強者要在輿論中獲得優(yōu)勢必須與弱者相連接,必須從弱者中汲取輿論的力量[1]38。將此理論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行勾連,其傳播效果流向如下。
在現(xiàn)實課堂教育方面,教師是這場信息互動中的強者,他們主導著信息的流向,學生則處于弱者地位,呈現(xiàn)出相對被動的信息接受行為,因此課堂教育的傳播是否致效與教師的傳播者身份有著更為重要的密切關系。
在網絡教育中,不含課程的線上授課,教師主要試圖運用兩微一端等網絡媒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引導,但是學生是否接受這些信息以及接受的信息對個人認知行為產生多少影響的傳播效果都無法量化。在這場信息互動過程中,教育強者身份教師實際處于弱傳播的境遇,學生則在這場傳播中起強傳播效果。
因此高校要實現(xiàn)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致效,必須在合理運用融媒體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這場傳播中的優(yōu)勢作用,引導學生自愿、自覺、自發(fā)地接受這場教育信息并傳播。
在高校的網絡思政教育中,教師作為網絡思政教育的引導者,必須牢牢把握住教師的強者身份,保證教育又紅又專的性質,保證教育圍繞立德樹人展開。在這場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發(fā)揮精英式意見領袖的作用,做思政教育的傳播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那些精英式的意見領袖憑借其“名望”,打破了傳播媒介、傳播組織的限制,在傳播的世界里起到了力挽狂瀾的領袖作用。那些具有此特點的老師,可以走到鏡頭前面,直接對同學進行宣教。這類教育者,往往因為其名望的影響力,實現(xiàn)的教育效果明顯。
②引導學生為自己代言,做思政教育的引導者。2018年對某職業(yè)院校的學生進行關于網絡劇接受情況的問卷調查,參與答卷的該校8 293名同學中,有5 903名同學認為周圍同學的推薦對其觀影產生最大影響,其比例高達71.18%[2]。充分證明了學生在網絡教育傳播中具有強傳播作用。這就為高校教師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提供一個新的課題:如何引導學生為自己代言,通過學生之口實現(xiàn)對學生的網絡思政教育,因此如何發(fā)揮學生(尤其是學生中的意見領袖)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網絡信息時代,信息洪流猛至,高校要實現(xiàn)網絡思政教育致效,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必須注重“新”與“重”,教育內容需選擇當下的、重要的內容以引起學生注意,為下一步的教育信息的被接受提供可能。對于教育內容的選擇,建設性新聞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理念。
建設性新聞是近年來在全世界傳媒業(yè)中重點關注的一個研究方向,它也是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建設性新聞“可以激發(fā)用戶參與對話,助力解決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推動媒體價值的實現(xiàn)”。[3]中國對其也非常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已展開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2019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蘇州成立了中國建設性新聞研究中心。該理念將作用視線轉移到問題的解決上,側重對受眾認知的影響。建設性新聞與高校思政教育進行勾連,發(fā)現(xiàn)在受眾、傳播效果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首先,傳播目的的一致性。建設性新聞旨在受眾對社會問題的認知與解決,這與高校思政教育教育學生的目的是相一致的。
其次,傳播方式的一致性。建設性新聞與高校思政教育都側重于問題的導入,試圖引導受眾通過對問題的接受而引起進一步的認知。
另外,傳播內容選擇上的一致性。建設性新聞不再強調新聞的及時性,轉而選擇對社會影響大、反映社會現(xiàn)狀的事件。這與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選擇高度一致。
同時,對受眾偏向性的一致性。建設性新聞更加關注的是社會大眾對這些新聞的關注與認知,這種傳播偏向與高校的教育學生的偏向是不謀而合的。
在網絡弱傳播的環(huán)境中,高校的網絡思政教育對建設性新聞理念的融入與踐行是符合傳播規(guī)律的。高校通過對教育內容的議程設置,選擇當下重要的問題進行政治引導,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
麥克盧漢的“媒介”論,在當今世界已經充分印證:在互聯(lián)網的延伸下,依托于網絡構建了新的傳播環(huán)境,實現(xiàn)了“地球村”。在網絡的空間內,實現(xiàn)了在人的內向傳播(自我傳播)與外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相互作用下的最終實現(xiàn)個人的自我傳播過程。而思政教育的媒介選擇對是否在網絡弱傳播環(huán)境下,對大學生真正產生教育引導起著關鍵作用,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對教育信息的接受。
首先,注重傳播媒介的選擇。在融媒體時代,傳播致效往往是依托網絡信息技術多媒介共同發(fā)力的結果。這種融合體現(xiàn)在傳播介質上的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等的融合;體現(xiàn)在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與互聯(lián)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融合。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僅通過“兩微一端”進行教育的思路已經完全適應不了當下的網絡教育形勢。在媒介管理的思維下,如何選擇最優(yōu)的一種或多種傳播媒介、平臺進行推送已成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議題。
其次,偏重視頻的傳播效果。從傳播效果來看,視頻的傳播效果整體優(yōu)于圖片傳播,又優(yōu)于文字傳播,以視傳播作為存在的基本要素已經成為城市傳播的基本特點之一,是網絡傳播致效的最重要方式。
高校的網絡思政教育最終落腳在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在網絡弱傳播的環(huán)境中,除了教育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習慣,推送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思政教育外,還應考慮將學生引入網絡思政教育作為學生“老師”,實現(xiàn)以學生育學生。
學生的互育,將老師作為網絡思政教育的引導者,在老師的指導下,注重進一步放大學生的強傳播功能,引導學生轉換為網絡思政教育的發(fā)聲者,通過學生自己的口吻、采用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授課方式,向自己周圍的同學進行思想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對周圍同學起到示范教育效果,實現(xiàn)了高效網絡思政教育中教師這一現(xiàn)實強者與學生網絡輿論強者的連接。這樣的網絡教育模式為實現(xiàn)學院全員育人提供新的范式,是落實“三全育人”,形成依托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一個手段。
當代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效果可通過以下模式圖進行展示。該圖示集中體現(xiàn)了教師、大學生與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的意見領袖三者之間的關系、傳播方向、傳播效用以及傳播效果等。
圖1 高校教師網絡思政傳播模式
首先,這個模式集中反映了網絡弱傳播環(huán)境下的有反饋的互動型思政教育傳播模式,對于組織傳播等傳播模式并不適用。在高校教師的網絡思政過程中,要教育致效,在傳播者與受傳者間主要考慮三個因素:高校教師、意見領袖及大學生,其中高校教師引導著整個思政教育的方向,意見領袖是思政教育的關鍵力量,大學生是目標受眾。
①在整個傳播過程中,教師處于主要傳播者的角色,是整個高校思政教育的源頭,應把控整個傳播的教育高度及方向。
②意見領袖是綜合性的社會角色,其構成可能是掌握話語權的在傳播中活躍度高的大學生、可能是網絡中某些網絡紅人或大V、也可能是學生認可度高的高校教師。這一因素構成極具復雜,是整個傳播效果中最難把控的因子,但其在整個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最不可忽視的因素。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網絡思政的意見領袖往往是某些熱點事件的二次傳播者。
③大學生是整個網絡思政教育的作用對象,網絡思政教育實效是在他們身上最終呈現(xiàn)。
其次,這個網絡思政傳播模式圖展現(xiàn)了教育的傳播方向及傳播的效果。其中箭頭方向代表了思政教育的傳受雙方,實線、虛線與編碼、釋碼關系代表了傳播者對教育的關注程度及最終的教育效果。以“高校教師”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傳播關系為例,高校教師在此次教育中非常注重此次的編碼過程,但其教育內容譯碼的傳播效果卻一般。
在傳播規(guī)律中,“主旋律傳播最不容易”[1]124。高校要在網絡陣地上的思政教育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在這場信息互動中必須注意教育的表達方式、方法,實現(xiàn)由“弱勢”向“強勢”轉換;注重意見領袖,尤其是意見領袖的作用,區(qū)分注意力、影響力、號召力、“意見領袖”在引發(fā)關注、影響認同或改變行為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在傳播內容上,要選擇易于傳播又合適作為思政教育載體的內容,通過合適的傳播途徑進行傳播,爭取教育效果最優(yōu)化,最終實現(xiàn)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