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婷,姬珊珊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 燒傷整形創(chuàng)傷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頸部燒傷瘢痕可造成攣縮畸形、瘢痕增生,若未進行有效干預,會導致抬頭、轉頸等功能障礙,在治療時不僅要考慮修復后皮膚質地、色澤、厚度,更要最大限度恢復頸部生理功能[1]。既往治療燒傷瘢痕在切除瘢痕并松解攣縮后,進行皮瓣游離移植操作,通過游離股前外側、胸三角帶、背闊肌皮瓣進行修復,但易造成皮瓣臃腫、繼發(fā)性攣縮癥狀,部分患者出現頜頸角未完全修復現象,導致手術效果欠佳。近年來通過額部擴張皮瓣修復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具有切皮方便、美容度好等優(yōu)勢。本研究選取100例頸部燒傷瘢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額部擴張皮瓣修復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00例頸部燒傷瘢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22~54歲,平均(38.05±7.34)歲;受傷至愈合時間0.5~7.5 a,平均(3.97±1.39)a。本研究經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頸部燒傷后形成瘢痕增生及攣縮畸形;②頸部活動受限;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善;②合并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均行額部擴張皮瓣修復,具體如下:(1)一期手術:全麻,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仰臥位,超聲檢查確認兩側顳部淺動脈走行,于頭頂后緣1 cm處做標記,做4~5 cm橫切口,依次切開皮下組織,用彎剪向鈍性分離帽狀腱膜,顳部于顳肌與深筋膜間分離,額部于額肌下層分離,至標記處;額頂置入1枚皮膚擴張器,容量400~600 mL,顳部各置入1枚皮膚擴張器,容量50~100 mL,負壓引流;術后3 d左右拔管,10 d左右拆線注水,每5~7 d注水1次,注水量約為容量10%,共注水4~5個月,注水總量為容量2倍,之后維持1個月,行二期手術。(2)二期手術:術前采用超聲檢查確定顳淺動脈走向,并標記皮瓣切除范圍;全麻,以術前額部發(fā)際線寬度為標準,于擴張皮瓣眶上緣標記新發(fā)際線,并在標記處將擴張皮瓣橫行切開,將擴張器取出;橫行切開頭頂部即為額部擴張皮瓣,剔除擴張器周邊增生纖維結締組織及骨質,皮瓣寬度以可在供瓣區(qū)直接縫合為佳,修整為顳淺動脈為蒂的擴張皮瓣;根據皮瓣形狀切除頸部瘢痕組織,松解攣縮部位,注意可使頭部后仰;橫行切開攣縮頸闊肌,分離至舌骨,形成各行正常頜頸角;皮瓣向下覆蓋至瘢痕切除后繼發(fā)創(chuàng)面;密切觀察皮瓣血運狀況,術后常規(guī)預防感染。(3)三期手術:二期手術后3~4周開始,行皮瓣斷蒂術,并對蒂部進行修整,根據頸部、面頰、耳前位置確定蒂部離斷位置,將兩側顳部臨時覆蓋的皮膚剪除,其余蒂部皮瓣于顳部縫合,重建鬢角。
1.4 隨訪內容對100例患者進行6~12個月的隨訪,觀察術后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情況。患者滿意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值0~10分,0為不滿意,10分為很滿意,由患者評價滿意度情況。
所選頸部燒傷瘢痕患者100例均順利完成手術,皮膚擴張時間147~182 d,平均(163.84±7.51)d;擴張皮瓣面積為39 cm×8 cm~46 cm×16 cm;皮瓣全部存活,存活率達100%。其中二期手術后存在3例患者皮瓣出現靜脈回流障礙,表現為腫脹癥狀,呈暗紫色,經按壓、放血等干預后,均于1周內恢復正常。12例患者由于皮瓣臃腫要求進行皮瓣修薄。術后12個月,100例患者皮瓣厚度、質地、色澤與面部皮膚基本一致,頭部前屈、后伸及兩側屈伸、旋轉均正常,頜頸角為90°。額部縫合口較為隱蔽,瘢痕不明顯,頭發(fā)生長正常,患者滿意度評分最低為6分,最高為10分,評價(8.32±1.62)分,患者滿意度高。
頸部燒傷瘢痕后易出現瘢痕攣縮,臨床治療以游離植皮、帶蒂皮瓣修復為主,但游離植皮后皮膚質地、顏色與周圍皮膚不一致,且遠期易出現繼發(fā)性攣縮畸形,遠期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既往皮瓣修復治療頸部燒傷瘢痕可獲得較好效果,但其局限性在于難以再現頜頸角,術后頸部轉動功能改善不明顯,且皮瓣較厚,美觀效果較差。同時若頸部燒傷瘢痕面積較大,則局部皮瓣修復難以提供足夠植皮進行覆蓋[2]。因此,探究如何提高頸部燒傷瘢痕患者手術效果有重要意義。
隨著臨床擴張皮瓣修復術的不斷改進,額部擴張皮瓣修復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增加。額部擴張皮瓣修復可在額部、兩側顳部埋入擴張器進行充分皮膚擴張,切取皮瓣覆蓋瘢痕可直接修復軟組織缺損,而切取皮瓣后兩側供瓣區(qū)可直接縫合,有助于預防繼發(fā)性畸形[3-4]。顳淺動脈由頸外動脈而出,穿過腮腺體在顴弓根而至皮下,位于顳淺筋膜于皮下之間,并在顴弓上約3 cm作用分為頂支、額支,分布于額頂部[5-6]。顳淺動脈及分支各有1條靜脈,相距2 cm左右,且動脈較靜脈稍細。于耳屏上分離皮瓣時應注意皮瓣需包含顳淺靜脈,并使蒂部保留2~3 cm寬度,以避免出現皮瓣靜脈回流障礙。
額部擴張皮瓣修復術前通過超聲定位皮瓣血管,并結合三維重建技術,可清晰顯示顳淺動脈與周圍組織解剖關系,有助于合理設計手術方案,預防損傷周圍血管,對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積極作用[7-9]。為避免術后皮瓣臃腫,術中需將頸部瘢痕完全切除,并松解攣縮組織,若臃腫較為嚴重,可少量切除頸部皮下脂肪。對于頸部瘢痕攣縮嚴重者切除瘢痕并進行松解后易造成繼發(fā)性創(chuàng)面過大,可供修復皮瓣組織難以完全覆蓋,導致術后外形欠佳。針對此種情況額頂部擴張器應選擇較大容量,若頸胸部存在正常皮膚,可結合鄰近皮膚進行聯合修復。另外,本研究在常規(guī)額部擴張皮瓣修復基礎上對兩側顳部進行擴張,可增加蒂部寬度6~7 cm,可將蒂部縫合為皮管對蒂部血管進行保護,蒂部離斷后展平皮管有助于修復耳后瘢痕,對提高術后美觀度有積極作用[8]。本研究中患者皮瓣厚度、質地、色澤與面部皮膚基本一致,不影響頭部正常運動,患者滿意度高,說明額部擴張皮瓣修復術治療頸部燒傷瘢痕患者具有確切效果。但本研究中存在3例皮瓣出現靜脈回流障礙,提示術中應注意維持皮瓣張力。
總結額部擴張皮瓣修復優(yōu)勢如下:(1)額部及顳部皮瓣較淺,切取較容易;(2)擴展皮瓣血管分支較多,血管蒂較長,血運豐富;(3)術后切口較為隱蔽,有助于降低供瓣區(qū)繼發(fā)性畸形,術后美觀度好;(4)皮瓣切取、轉移較為靈活,皮瓣切取范圍較大,可修復大面積燒傷瘢痕。但額部擴張皮瓣修復局限性在于手術綜合實踐較長,需分三期完成,周期長,患者需多次手術;另外手術難度較大,對術者操作熟練度有一定要求。另外,額部擴張皮瓣修復應注意以下要點:(1)對于頸部攣縮較為嚴重患者,術中應注意修復頜頸角,且頸部攣縮會累及頸前肌群、頸闊肌等,松解時注意完全暴露頜頸角,進行徹底松解;(2)轉移擴張皮瓣后易出現靜脈回流障礙,其原因在于擴張器不斷注水促使皮瓣張力維持在較高水平,擴張器取出、皮瓣轉移后張力改變,導致靜脈迂曲,影響動脈供血及靜脈回流,影響血運,因此術中轉移皮瓣時注意維持皮瓣張力;(3)注意術后佩戴4~5個月頸托,預防瘢痕再次攣縮。
綜上,額部擴張皮瓣修復治療頸部燒傷瘢痕效果較好,頸部功能改善明顯,美觀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