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波
摘要: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利用數學理論知識去解決,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如果能夠將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培養(yǎng)其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課堂實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沒有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育不能稱之為好的教育;沒有與生活相聯系的學校也不能算是一個好的學校;沒有與生活聯系的教材也體現不了教育意義,由此見生活與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此觀點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過。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生活教學的重要作用,利用此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利用生活實例,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接知識比之前有了更大的難度,其中涉及的抽象概念以及運算法則,成為了學生學習路上的阻礙,尤其是對于那些認知水平相對較低且數學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就會厭煩數學,甚至出現排斥心理。為了從根本上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教師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為學生構建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并使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化教學,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比如,在學習乘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生活化的情境“你陪媽媽逛超市,在商品的下面都會有標價,其中洗發(fā)水30元、洗衣粉12元、香皂2元、西紅柿1元、雞蛋一盒15元。媽媽買了一包雞蛋,三個西紅柿,一袋洗衣粉,兩塊肥皂,應該付多少錢?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加法可以,除了加法呢?”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進行正式的講解乘法的運算法則,講解結束后讓學生試著算出以上商品應該付多少錢。這種方法能夠將學生代入購物的情境中,為了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認真聽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利用數學故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便一個生活小場景都能轉換成一個生動的數學故事。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便是受生活的啟發(fā),這個故事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并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活躍思維,培養(yǎng)其用數學思維看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使用生活化教學時,可以利用趣味故事的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生活中的負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趣味故事:“大家都聽過井底之蛙的故事吧,從前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井底從來沒有去過任何地方,認為世界就井口那么大。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呢?我們把地面的高度定為0,那小青蛙所處的井底距地面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距離呢,這段距離如何表示?怎么區(qū)分它和地面以上的距離?”這時學生就會聯想到語文課本中井底之蛙的圖畫,然后教師將正數與負數的概念引入。將數學問題故事化不僅能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構建一個相對活躍的數學課堂,加深學生對正負數相關知識的了解。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感知數學奧秘
所謂的生活情境,就是將具體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的生活情境,通過對真實生活情境的構建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意義,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內在動力。比如,在學習《方向與位置》時,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方向和方位。但是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缺少實際生活經驗,沒有方向感。對此,教師可以構建合適的情境,選擇八名學生,這八名學生在講臺上扮演八個方位,并站在相應的位置,其中四名學生充當東西南北四個主方向,其余四個則穿插在這四個學生中間,做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然后教師下達指令,如“甲在乙的哪個方向”讓臺下的學生進行回答。這種方法使學生在娛樂中,完成了對方向和位置的學習,為以后更加復雜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四、借助視頻影像,融入生活元素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電子科技產品得到了普及,其中多媒體技術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帶來了便利,在課堂上搜集各種教育信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因此,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將生活中與數學知識有關的因素設計成視頻。此外,在播放視頻時,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利用問答的方式,強化學生腦海中的知識點。比如,在學習《可能性》時,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買彩票的原則,將其加以變化并設計成視頻小游戲;視頻中為學生呈現7個小球,三個藍色兩個黃色兩個紅色小球,然后播放視頻讓小球隨機滾動,讓學生猜測停留下的畫面是藍色球多的可能性大還是黃色和紅色球的可能性大。這種方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激發(fā)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使其在活動中鍛煉獨立思考能力。
五、利用生活實踐,提高應用能力
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是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因為只懂理論知識而不知如何實踐不符合新課改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其次,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智力水平并未完全發(fā)展成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并不強。對此,教師可以將教育重點轉移到實踐上,通過實踐加深其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實現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以“數學圖形的學問”為例,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掌握生活中的基本圖形,記住圖形的基本特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圖形相關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橡皮泥捏出相關的圖形,并鼓勵學生捏出旋轉、對稱的圖形。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橡皮泥比賽,捏最好的會得到一定的獎勵,激發(fā)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在橡皮泥比賽結束后,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探究更多突襲女信息,感受經過旋轉、對稱后圖形的美麗。經過實際操作的方式,將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聯系了起來,使學生在娛樂中學習,不僅能夠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排除心理,還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六、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本就是密不可分,脫離了生活的數學教育是失敗的,只要將生活與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充分體現數學教育的價值。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重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J].讀寫算,2021(27):205-206.
[2]田忠學.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J].新課程,2021(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