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麗亞·依達亞提
(阿勒泰市第一中學 新疆阿勒泰 836500)
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環(huán)節(jié)可以讓語文課堂內(nèi)容更充實,學生可以時刻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過去的語文教學都是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大部分時間講解,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增設新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可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其次,提問還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目前,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缺乏認識,沒有把教學提問作為硬性的教學指標,沒有思考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chuàng)新。如今,機械化的教學提問現(xiàn)象比較普遍,教師機械化的提問,學生機械化的回答,久而久之,學生對初中語文學習會逐漸失去興趣。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缺乏思考,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使所有學生被問的問題幾乎相同,這樣的教學問題不僅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而且容易讓學生陷入思維盲區(qū),難以實現(xiàn)舉一反三,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有一些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存在誤解。他們認為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結果出現(xiàn)了許多無意義或缺乏邏輯的問題,提問不僅沒有價值,而且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僅無法達到教學效果,而且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1]。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以語文教學大綱為標準,制定適合學生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潛在精神和內(nèi)涵,提高提問質(zhì)量。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針對學科知識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理清語文學習思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提高提問環(huán)節(jié)的針對性,從而幫助學生發(fā)展個性化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如果學生被問到同樣的問題,一些學生的自信心可能會受到打擊,為此,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問題,以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語文課堂可以有無限的變化和可能,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在讀同一篇文章時會有不同的想法。我們應該把這種多樣性的知識資源集中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多樣性,從而產(chǎn)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趣味性的課堂提問是保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趣味性的提問能使學生放松神經(jīng),愉快地學習,并喜歡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初中生大多喜歡趣味化的課堂教學,趣味化的課堂環(huán)境能使學生沉浸其中,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應該用幽默的語言來表達文章或教材中的難點,并在其中提出一個有意義、有趣的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例如,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根據(jù)以往的提問方式,教師可能會問:在文章所描述的內(nèi)容中,皇帝根本沒有穿衣服,所謂的新衣根本不存在,但參加儀式的群眾卻不敢說看不到,這是為什么?對此,教師可換個角度提問,如:在人們表示懷疑之后,皇帝不顧自己的懷疑,仍然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实鄣男睦硎鞘裁矗堪傩諅兏`竊私語,卻沒有人站出來指出真相,最后又被一個孩子質(zhì)疑,這又反映了人們的什么心理?從皇帝和百姓的角度來提問,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僅能使提問充滿趣味性,也能拓展學生的思考范圍[2]。
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伊始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就能引發(fā)他們通過自己的積極探索,洞察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師應深入學習教材,引入新的課堂提問,抓住突破口,刻意為學生設置“障礙”,在學生心理上形成“沖突”。當學生急于解決這些“沖突”時,就意味著他們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會更加深刻。例如,學習《岳陽樓記》時,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提問:岳陽樓有哪些特征?面對如此浩瀚無際、多端的水域,你又會產(chǎn)生多少感慨呢?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在學生對課文存在疑問時提問。設疑、釋疑是人追求真理、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在學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時及時提問,然后再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勢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閱讀《岳陽樓記》后,可以提問: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么?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最后,要在學生了解知識后提問,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講解完《岳陽樓記》這篇課文后,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通過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發(fā)展學生多元思維[3]。
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經(jīng)驗表明,在初中語文相對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提問策略既要遵循現(xiàn)有的原則,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特點。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全面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分層設計問題的理念,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學資源,使學生逐步形成仔細觀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散,使其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中,作者在描寫紫藤蘿的同時,表現(xiàn)出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深入挖掘課文內(nèi)容,設置分層提問內(nèi)容,包括: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什么?作者用什么修辭手法來描述紫藤蘿?以此幫助學生找到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結構。一方面,讓他們感受到文本的美;另一方面,幫助其建立觀察和思考的意識,這樣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是檢驗學生知識積累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讀寫的基本知識,到了初中,語文學習會更加深入,需要學生積極思考,熟練運用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適應當代社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激活他們的思維,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他們更深入地掌握語文知識。例如,學習《故鄉(xiāng)》這一課時,通過講解故事大綱、人物分析和段落賞析,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說一說文章末尾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也便成了路”的概念內(nèi)涵和自己的思想感悟。這個提問沒有固定的答案,每個學生的思維角度略有不同,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并收集和總結學生的答案。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小作文,讓學生敢于提出新的想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4]。
總之,為了保證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教師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積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提問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以此提高提問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增強學生探究語文知識的欲望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為學生的語文學習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