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芬 馮曉紅 梁雪梅 曾志玲
【摘要】目的:探究各類人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前預防(PrEP)的認知和接受性。方法:招募 HIV 檢測為陰性的非高危人群(A 組)、男男性行為者(B 組)、HIV 高風險的異性性行為者(C 組)、HIV 單陽伴侶中的 HIV 陰性者(D 組)各100人,分別對 A、B、C、D 組行 HIV 的PrEP知識、態(tài)度、行為等的調查,分析各類人群對 HIV 的PrEP認知程度,建立 HIV 風險預測模型,分析 B1、C1、D1組感染風險,隨訪觀察48周分析效果預。結果: A 組知識、態(tài)度、行為評分均低于 B 組、C 組和 D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15~0、1~15、16~30、31~45、46~60分,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的占比呈逐漸上升趨勢。抽取的24人中,經48周的隨訪觀察, HIV 檢測陽性12.50%(3/24),心理健康狀態(tài)正常人62.50%(15/24),藥物評價良好75.00%(18/24),未出現副作用50.00%(12/24),愿意繼續(xù)服藥91.67%(22/24)。結論:陰性非高危人群對 HIV 的PrEP認知度偏低; HIV 風險越高,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的占比越高;男男性行為者、HIV 高風險異性性行為者、HIV 單陽性伴侶的 HIV 陰性者, HIV 陽性率較高,對服用PrEP持相對接受的態(tài)度。
【關鍵詞】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暴露前預防;認知程度;接受性
【中圖分類號】R473 R57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22-0220-02
近年來我國新發(fā)HIV感染病例中,性傳播比例在逐年上升,目前已成為國內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主要途徑,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們對AIDS 的了解程度不夠[1]。近年來提出的生物學預防策略-暴露前預防(PrEP),即在高危人群接觸HIV病毒前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從而達到預防 HIV感染的目的,雖然在一定程度能減少HIV傳染,但PrEP目前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具體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2]。為此,本課題將深入研究各類人員對HIV暴露前預防的知曉率和服藥意愿?,F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隨機納入 HIV檢測為陰性的非高危人群(A 組)、男男性行為者(B組)、HIV高風險的異性性行為者(C 組)、HIV單陽伴侶中的HIV 陰性者(D組)各100人作為研究對象。A組年齡18~65(37.26±2.15)歲。 B組年齡20~63(37.01±2.13)歲。C 組年齡18~64(37.30±2.16)歲。D組年齡19~62(37.21±2.14)歲。各組年齡情況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HIV檢測為陰性[3];(2)精神和認知正常,具有一定的溝通能力;(3)依從性高,知情同意;(4)臨床資料完整、齊全。
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2)伴有自身免疫性或感染性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者;(4)合并腫瘤或惡性腫瘤者。
1.2研究方法
1.2.1認知度調查
采用自制認知度調查表(經信效度檢驗α為0.832),對 HIV 的PrEP知識(10項)、態(tài)度(10項)、行為(10項)等認知情況進行調查。每項三個選項, A 選項得5分, B選項得3分, C 選項得1分,總分150分。得分在135~150為“優(yōu)秀”;120~134為“良好”;90~119為“合格”;30~89為“不合格”。
1.2.2構建高風險預測模型
將B、C、D 中愿意進行PrEP實驗志愿者分為B1測試組(8人)、C1測試組(8人)、D1測試組(8人)。構建為HIV高風險預測模型,測試成員感染風險高低,并做好記錄。記錄得分,得分越高,感染風險越大,分析在-15~0、1~15、16~30、31~45、46~60分段在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占比。
1.3判定標準
HIV 陽性的判斷標準[3]:經第四代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HIV抗體檢測,當檢測結果同時為陰性時,則報告 HIV陰性;若檢測結果呈陽性,則再對標本用HIV 1+2型抗體診斷試劑盒(膠體硒法)進行復測,復測結果呈陽性,則報告HIV 陽性。
比較各組HIV 的PrEP知識認知度,包括知識、態(tài)度、行為,評分越高說明認知度越高。記錄各分段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例數,計算占比情況。定期進行HIV 陽性檢測,觀察PrEP預防效果、志愿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藥物的評價、是否副作用、是否愿意繼續(xù)服藥。除HIV檢測陽性數外,均記錄下持積極態(tài)度的人數。比如, HIV 陽性檢測(陽性)、志愿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CES-D 和 SAS評分均處于非抑郁、非焦慮范圍內)、對藥物的評價(認可)、是否副作用(否)、是否愿意繼續(xù)服藥(愿意),括號中為所持態(tài)度。心理健康狀態(tài)采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 CES-D,<15分無抑郁癥狀;10~15分可能有抑郁癥狀;20分以上肯定是有抑郁癥狀。SAS,劃界分為50分,50~59分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69分以上重度焦慮。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0.0軟件對預期研究的結果進行描述,分類變量χ2檢驗、有序變量獨立樣本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的兩獨立樣本的 t 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 Logistic 逐步回歸和分類 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各組對HIV的PrEP知識認知度分析
A組知識、態(tài)度、行為評分均低于B 組、 C 組和 D組,差
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B 組、C 組、D組的知識、態(tài)度、行為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各分段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占比分析
抽取的B18例, C18例, D18例,總共24例。全部抽取人數評分-15~0、1~15、16~30、31~45、46~60分,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的占比呈逐漸上升趨勢,見表3。
2.3隨訪情況分析
總共抽取的24人中,隨訪48周后, HIV檢測陽性人數3人(12.50%),心理健康狀態(tài)正常人15(62.50%),藥物評價良好18人(75.00%),未出現副作用12人(50.00%),愿意繼續(xù)服藥22人(91.67%),見表4。
3討論
艾滋?。ˋIDS)作為嚴重危害人民健康與社會安全的重大傳染疾病,因其呈連續(xù)性蔓延擴散趨勢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無法根治的特點,現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嚴重社會公共衛(wèi)生問題[4]。 HIV感染的途徑主要有性傳播、血液傳播及母嬰傳播,其中性傳播比例逐年上升,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們對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太淺和不夠重視[5-6]。此外,近年來提出的暴露前預防(PrEP)的概念,但PrEP目前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各界因此引發(fā)了爭議。國家將男男性行為者、 HIV高風險的異性性行為者、HIV單陽伴侶中的HIV 陰性者、靜脈藥癮者列入到高危感染人群中,但是現各學者的研究重心放在了男男性行為,對其它類人群的研究甚少[7-8]。因此,有必要針對 HIV感染的預防現狀,加強對各類人員對HIV暴露前預防的知曉率和使用意愿的分析。
本研究結果中,對各類人員HIV 的PrEP知識認知度進行調查,主要的調查項目包括知識、態(tài)度、行為,三項分值均為50分,結果顯示A組評分明顯低于其它三組(P<0.05),根據評分的原則,評分越高說明認知程度越高,因此該結果說明了陰性的非高危人群對HIV 的PrEP知識認知度不高。相較于男男性行為者、 HIV高風險的異性性行為者、 HIV單陽伴侶中的HIV 陰性者,陰性的非高危人群因為自身HIV檢測陰性,可能會放松對HIV感染的警惕性,導致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過程中,對HIV 的PrEP方面內容關注度不高,導致認知程度偏低。分析各分段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情況,結果顯示隨著評分的升高,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的占比呈逐漸上升趨勢。評分越高HIV感染的風險越高,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的占比也越高,表明了隨著風險程度的增加,對于男男性行為者、 HIV高風險的異性性行為者、 HIV單陽伴侶中的HIV 陰性者上述類型的人群而言,盡管服用PrEP但仍舊較高感染的風險,結合2.1的結果分析,要想降低HIV感染率,在出現高風險后服用PrEP遠遠不夠,必須要從源頭出發(fā),在未出現風險之前,樹立正確的認知,加強對HIV感染的有關預防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即從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將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分析隨訪的情況,結果顯示HIV檢測陽性12.50%(3/24),從數據看保持在較高的狀態(tài),聯(lián)系2.1和2.2的結果,提示要想降低HIV 的感染率,必須從認知層面出發(fā),積極做好各項預防措施,中途服用PrEP盡管有一定的效果,但仍舊有一定的感染風險。需要注意的是,通過對心理健康狀態(tài)、藥物評價、有無現副作用、愿意繼續(xù)服藥的情況進行調查,均比較理想,這一結果提示了HIV高風險者,在服用PrEP后,對其效果比較的信任,因此繼續(xù)服藥的意愿較高,表示出較為接受的態(tài)度。
綜上所述,相較于其它人群,陰性非高危人群對HIV 的PrEP認知度偏低; HIV風險越高,服用PrEP后仍舊感染的占比越高;抽取的HIV感染高風險群體, HIV 陽性率較高,但總體對服用PrEP持相對接受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劉安,王茜,葉江竹,等.暴露前預防:探索適合中國的 HIV 預防策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1,42(2):357-363.
[2] 趙偉,李珍,田洪青.HIV 暴露前預防和暴露后阻斷[J].皮膚科學通報,2019,36(3):395-400+9.
[3] 沈銀忠.《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解讀[J].傳染病信息,2019,32(1):16-20.
[4] 朱晗,唐琪,盧洪洲.艾滋病暴露前預防的研究現狀與挑戰(zhàn)[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9,25(12):1307-1310.
[5] 董夢媛、聶岸柳、鄭瑾.男男性行為者對 HIV 暴露前預防的認知和接受性研究進展[J].中國艾滋病性病,2020,26(11):4-8.
[6] 楊新宇.艾滋病暴露前預防與暴露后預防的應用與挑戰(zhàn)[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9,25(4):425-428.
[7] 黃丹,鐘曉妮.對影響艾滋病暴露前預防用藥依從性因素的思考[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9,36(2):20-23.
[8] 韋君年,吳文.廣西平南縣 HIV/AIDS 患者伴侶對暴露前預防用藥知曉及使用意愿調查[J].應用預防醫(yī)學,2020,26(4):284-286.
(收稿日期:20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