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銀
(成武縣融媒體中心,菏澤 274200)
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編流程再造,具有快速的信息整合能力,其新聞采編的時效性、靈活性以及互動性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并且有效加強了新聞與用戶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促進我國新聞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信息大爆炸的現代社會,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傳統的新聞采編流程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客戶需求,因而相關部門要以新聞事件的自身特點為基礎,不斷整合現有的資源環(huán)境,合理優(yōu)化新聞采編流程,有效促進我國媒體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此同時,新聞采編工作也要不斷加強與新媒體之間的聯系,合理運用各大社交平臺,并通過智能檢索以及云計算等現代技術,構建現代化全媒體網絡體系,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用戶的新聞體驗,從而不斷擴大時事新聞的影響范圍。
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著他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目前,新聞發(fā)布正在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這使得新聞采編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相關部門要對融媒體背景下傳統新聞采編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并結合新聞采編的實際情況,不斷優(yōu)化其采編流程,從而有效提高新聞媒體的行業(yè)競爭力。目前,我國傳統新聞采編流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時效性不強。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新聞采編流程較為復雜,從新聞采訪到信息發(fā)布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就使得一些新聞信息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其二,靈活性較差。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新聞直播系統尚未建立健全,其繁雜臃腫的直播體系極大地限制了新聞采編的靈活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新聞媒體的良性發(fā)展。其三,互動性不強。傳統的新聞廣播電視媒體往往對時間的把控較為嚴格,其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較少,因而得到的受眾反饋也極為有限,這使得新聞媒體感知受眾需求的能力進一步下降。
新聞采編流程再造主要是指以分散采編為主的傳統廣電媒體向以集中采編為主的全媒體指揮調度平臺轉換,這種重組再造的新聞采編流程具有整合全面、高度共享以及個性化突出等內在優(yōu)勢,可不斷提高新聞內容的廣泛性和針對性,對我國廣電媒體的進一步發(fā)展大有裨益[1]。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實現全媒體記者的統一。建立一支業(yè)務水平過硬的新聞采編團隊,該采編團隊對人員的視頻剪輯、文字創(chuàng)作以及攝影攝像等能力均有較高層次的要求,他們應該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度以及時效性意識,同時廣電媒體在發(fā)稿之前還應將現有的平臺媒體、廣播電視媒體、網絡媒體以及手機媒體進行全面整合,從而為新聞的時效性提供良好的保障[2]。其二,實現技術平臺的有效集成。在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對現有的新聞采訪進行多種渠道發(fā)布,并通過先進的技術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進一步擴大該新聞的覆蓋程度,不斷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其三,個性化發(fā)展。為了進一步吸引受眾注意力,不斷擴大新聞的受體群眾,相關部門應該根據新聞采訪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個性化發(fā)展,有效提高自身的行業(yè)競爭力。同時新媒體還應借助當前社交平臺的力量,不斷提高新聞信息的傳播度,并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進行信息篩選,不斷促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其四,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制度。為了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全面落實,相關部門必須根據其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制度,為新聞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灌注新的生機和活力。比如為優(yōu)秀人才提供豐厚的福利和薪資待遇,并為其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空間和晉升途徑,從而不斷吸引優(yōu)秀人才的加入。同時相關部門還應為員工們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并建立完善的競爭體系,有效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其五,強調用戶的使用體驗。為了進一步滿足客戶的切實需求,工作人員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來確定用戶喜歡的新聞類型,并根據其閱讀時間和閱讀頻率來感知用戶的整體情況,適時調整自身的采編內容,向用戶推送感興趣的新聞時事,從而有效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3]。
融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編流程再造工作,不僅要確保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也要不斷順應時代發(fā)展,滿足不同用戶的切實需求,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為用戶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閱讀體驗。在其工作實踐中,相關部門要根據該行業(yè)的實際情況,實現全媒體記者的統一以及技術平臺的有效集成,不斷強化用戶的使用體驗,促進其個性化發(fā)展,為我國新聞媒體的不斷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