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虱病是由豬血虱寄生而導致的一種疾病,患病部位通常在耳朵、體測、臀部等處,也有的患病嚴重會蔓延全身。該病的發(fā)病率較高,致死率較低,但是由于長期患病,豬的生長發(fā)育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出現營養(yǎng)不良、生長緩慢、消瘦等癥狀,延長飼養(yǎng)周期,提高飼養(yǎng)成本,造成經濟損失。
1.1 豬血虱的特征豬血虱是虱亞目、血虱科、血虱屬的成員之一,屬于昆蟲,外觀呈橢圓形,表皮呈革狀,顏色為灰白色或灰黑色[1],有觸角但較為短小,沒有翅膀,口器是刺吸式的。豬血虱對低溫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強,能夠存活較長時間,蟲卵狀態(tài)下抵抗力更強,-40℃下仍可存活,高溫狀態(tài)下蟲卵可存活時間較短,成蟲及若蟲幾乎不可存活。蟲卵在36~37℃可以孵化,溫度過高時不能夠孵化。
1.2 豬血虱的生活史豬血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卵、若蟲以及成蟲,雌虱和雄虱交配后雄虱死亡,雌虱2d后開始產卵,一般24h可產1~4個卵,產卵的同時會分泌一種粘液,幫助卵能夠附著于豬的皮膚上,共產卵2~3周,產卵結束后雌虱死亡。卵經過13~15d孵化為若蟲,通過采食豬的血液而生長,經過3次蛻化后,若蟲變?yōu)槌上x,整個過程大概持續(xù)3~4周。
該病的傳播途徑是直接接觸,在飼養(yǎng)密度過大或環(huán)境溫度過低時,健康豬與患病豬接觸的機會增多,導致豬血虱轉移到健康豬體表,引起豬虱病。哺乳母豬如果患病,仔豬在采食過程中容易接觸到豬血虱而患病。在飼養(yǎng)管理不佳的養(yǎng)殖場,豬血虱也會通過未經消毒的墊草、用具等途徑進行間接傳播[2]。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是由于寒冷天氣下,豬喜歡抱團取暖,所以冬季的發(fā)病率較其他季節(jié)稍高一些。
患病的豬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能夠觀察到經常通過圍欄、樹根、墻壁或食槽等摩擦止癢,這是由于豬血虱在吸食血液的過程中會排出毒素,毒素對生豬來說是一種刺激,會有瘙癢的感覺,加之在體表爬行刺激神經末梢也會有癢的感覺。病程稍長一些可以觀察到患病豬無心采食和休息,日增重顯著降低。皮膚上出現炎癥和痂皮,且觀察體軀下側等部位能夠看到明顯的豬血虱和卵。
豬虱病與豬疥螨病、豬皮膚霉菌病、豬過敏性疾病以及豬鋅缺乏癥的表現較為類似,均有瘙癢、不安的特點,所以在診斷的過程中應當加以鑒別。
豬疥螨病體表沒有豬血虱,在患處刮取皮屑后置于黑色的紙張上能夠看見明顯的活動的疥螨。豬皮膚霉菌病則是皮膚不脫毛,可見到小水皰,采集患部毛后加入10%氫氧化鉀溶液可以看到菌絲和孢子。豬過敏性疾病通常是因為飼養(yǎng)管理欠佳造成的,如飼料中有致敏成分,或日光照射過強等,一般更換飼料、加強飼養(yǎng)管理即可改善。豬鋅缺乏癥在進行血液學檢查時可以看到每毫升血液中血鋅含量低于0.22μg,且皮膚呈網狀干裂,蹄壁無光澤。
在發(fā)現豬已經患有豬虱病時應當先驅蟲,可以用1%的敵百蟲溶液噴灑豬的體表,每10d進行1次,直至康復?;蛘哂脕啺妨蛄诐沧┭刂i背部中線進行涂抹,也可以有效的去除豬血虱。在治療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豬舍環(huán)境的消毒和處理,避免環(huán)境中存在的豬血虱再次感染康復豬。
在沒有發(fā)生豬虱病的養(yǎng)殖場也應當加強飼養(yǎng)管理,對豬進行定期檢查,保持豬舍內干凈、干燥,通風良好,定期對豬舍內的墻壁、圍欄、用具等進行消毒,及時更換墊草。由于豬血虱的成蟲和若蟲對于高溫的抗性不強,所以墊草使用前在陽光下暴曬可以減少豬患豬虱病的幾率。對于臨產母豬更要加強護理,分娩前一定要確保母豬體表無豬血虱,以防仔豬被感染。
綜上所述,豬虱病的致死率較低,在治療上難度不大,且成年豬痊愈后基本不影響生產繁殖性能,但是由于發(fā)病率較高,且常為慢性經過,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任由生豬借助其他設施擦癢,很有可能其他致病微生物通過破損的皮膚進入生豬體內,導致生豬繼發(fā)其他疾病,進而影響生長發(fā)育以及生產繁殖性能,所以在豬虱病的防治中,需要養(yǎng)殖戶充分認識該疾病,盡早發(fā)現盡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