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457001)張翔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易患的常見性腦血管疾病,發(fā)病原因為腦部血氧不足,導致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缺氧性壞死和腦軟化,進而引發(fā)腦梗死[1]。由于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因此,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盡早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障礙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本研究通過對腦梗死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干預,觀察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適合在臨床上應用的有效護理方案。
1.1 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4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43例,研究組43例,參照組:26例男,17例女,平均年齡(68.5±3.2)歲;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壓21例,冠心病3例;研究組:27例男,16例女;平均(69.7±3.3)歲;合并糖尿病18例,高血壓22例,冠心病3例,對比基本資料未見統(tǒng)計差異(P>0.05)。入選對象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通過醫(yī)學倫理審核條件,排除患精神疾病,合并有嚴重的心、腎、肝功能不全或不接受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參照組在控制血糖、降顱內壓等治療的同時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同時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介紹詳細的疾病治療方法、注意事項、治療成功案例等,給予患者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②認知康復:通過聊天、播放輕音樂和辨識物體等訓練,刺激患者的軀體感覺功能;同時,強化對患者進行記憶力、思維能力等功能訓練;③肢體康復鍛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知道患者進行體位鍛煉、肢體擺放、關節(jié)被動訓練;并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時,指導患者進行床椅轉換、站立平衡和行走訓練等;④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鼓勵患者家屬協(xié)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鍛煉,循序漸進,從完全支持到部分支持,直至患者能夠獨立進行穿衣、吃飯、洗漱等。
1.3 觀察指標 以NIHSS量表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得分越低表明神經功能恢復越好;以Barthel指數(shù)評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活動能力越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依據統(tǒng)計軟件SPSS19.0計算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分別采用X2檢驗、t檢驗,以P<0.05為數(shù)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NIHSS評分 護理前,研究組與參照組NIHSS評分比較,(20.4±2.7)VS(20.2±2.6),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NIHSS評分為(11.8±1.2),較參照組的(14.3±1.3)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的Barthel指數(shù) 護理前,研究組與參照組Barthel指數(shù)比較,(38.4±7.6)VS(38.8±7.4),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Barthel指數(shù)(82.4±7.8)較參照組(68.3±8.2)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針對患有腦梗死的患者,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給予患者全面、細致的康復護理,對于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態(tài),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對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結果表明,患者經護理后NIHSS評分顯著降低,患者的Barthel指數(shù)明顯上升,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顒幽芰謴透?。早期康復護理是以常規(guī)護理為基礎,更加系統(tǒng)、規(guī)范,協(xié)調各科特色護理技術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2]??稍诨颊甙l(fā)病初期采用系統(tǒng)化的針對性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心理干預,認知康復干預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有臨床研究認為患者發(fā)病后3個月是機體功能恢復的有效時間,神經功能恢復又與機體功能恢復聯(lián)系緊密,因此,為了改善患者機體功能障礙,在患者發(fā)病早期對其實施認知功能和肢體功能等康復訓練,有利于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3]。
綜上,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腦梗死患者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適合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