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偉
摘要:民間藝術是一種以手工藝術制作為主要形式的美學設計,指歷史發(fā)展中各民族及各國家地區(qū)人民在未受過專業(yè)藝術訓練的情況下,沿襲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風格制作出的藝術作品。民間藝術發(fā)展具有歷史悠久、形式多元化等特征,具有較強的民族特性,反映了不同民族對于美的感悟,同時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下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形態(tài)與文化追求,對于研究歷史發(fā)展、探究世界發(fā)展淵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民間藝術的發(fā)展現狀、研究視野,探討基于當下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趨勢下學者應如何進行民間藝術研究工作。
關鍵詞:民間藝術研究? 新視野?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1-0186-03
民間藝術是對歷史發(fā)展中各地區(qū)人民創(chuàng)作藝術的總稱,學者在研究民間藝術時,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采用差異性手段探究其中內涵。首先,從廣義上講,民間藝術就是勞動者在生活中滿足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基于自身審美情趣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作品,分為歌曲、工藝、音樂等;從狹義上講,民間藝術是對民間造型技藝的統(tǒng)稱,即勞動者通過賦予事物造型和生命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感。
一、民間藝術研究的現狀
目前,我國學者在研究民間藝術時往往以造型藝術或純粹審美為主,或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fā),更加注重具體的實物與成果,而對理論層面的研究較為忽視,因而相關領域一直未形成成熟的理論系統(tǒng)。在藝術研究領域中,實際的作品固然重要,但缺乏理論指導的研究將會是一盤散沙,難以得到深層次的結果,理論與實踐共同發(fā)展才是民間藝術走向良性發(fā)展道路的前提。
(一)缺乏對研究重要性的認知
民間藝術發(fā)展源遠流長,上到秦漢時期,下到現代社會,民間社會總能見到藝術的蹤影,然而,藝術領域中許多學者和藝術家在研究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缺乏科學認知,即認識不到民間藝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進而無法完善研究理論和方法。首先,很多學者認為民間藝術屬于不入主流的藝術類型,具有一定小眾意識和民間思想,所以在研究上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存在不屑于研究民間藝術的消極態(tài)度。其次,藝術研究學者多在藝術造詣上有著一定的見解和知名度,基于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來說,很多人習慣將研究課題放在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或藝術上,而對于繁瑣復雜的民間藝術盡量“避而遠之”。然而,其他國家的民間藝術研究其實已經為我國學者提供了思路,比如19世界后半葉,有“日不落帝國”稱號的英國就已經開始了“藝術與手工藝勞動”運動,相關學者對工業(yè)社會背景下的民間藝術品進行了詳細的收集與整理。
(二)缺乏研究理論和科學方法
民間藝術發(fā)展史可以說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對其展開研究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文教育意義,但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同時涉獵過多的類目,關于民間藝術的種類本就十分繁雜,因而研究難度較大。實際上,學者若想將民間藝術整理為一項單獨內容,并以專業(yè)的方法加以研究,就需要提前建立完善的研究體系。首先,學者需要對相關的研究理論加以完善,從民間藝術的發(fā)展特點和發(fā)展史入手,將其分類甄別,做好理論依據的鋪墊和完善,引導研究者遵循理論依據進行探究,而不是盲目研究。其次,學者需要對相關的研究方法加以調整,有條理地總結民間藝術發(fā)展的背后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并使用科學的方法完善總結規(guī)律,推動民間藝術的不斷發(fā)展。
(三)缺乏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究相結合
民間藝術是基于民間技藝和審美形成的產物,在當下社會發(fā)展中仍可見民間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學者在民間藝術的研究上應本著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究相結合的策略展開。目前相關民間藝術的研究組織及機構對于研究民間藝術更多的是注重對民間藝術形式和理論的研究,即對民間藝術的發(fā)展歷程、種類與內容細節(jié)等方面展開研究,缺乏對現代社會中正在發(fā)展的民間藝術關注。在研究策略方面,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究沒有相結合,這一方面不利于民間藝術研究新視野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導致民間藝術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不利于推動民間藝術的發(fā)展,導致民間優(yōu)秀藝術文化的流失。
(四)缺乏橫縱向深度研究結合的方法
民間藝術研究內容較廣,因此在研究策略上學者要從橫縱兩個維度進行切入,橫向研究藝術的種類和不同類別內容之間的發(fā)展史、差異性、共性等,縱向研究民間藝術的大發(fā)展趨勢、共同體現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意義等。結合目前民間藝術的研究來看,學者很難將民間藝術研究從橫縱兩個維度切入進行研究。一方面,局部研究大于對整體藝術的研究。很多學者在民間藝術的研究上,更多的是選擇局部藝術品類進行研究,而缺乏對民間藝術整體性的探究;另一方面,橫縱維度研究難以平衡。在國際民間藝術的研究領域中,經常出現不同的理論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從橫向上進行研究切入,而某些學者則另辟蹊徑,認為從縱向上切入更合理。至于到底應從哪個角度進行研究,沒有一致的觀點。
二、民間藝術研究的新視野
(一)看到藝術背后的價值性
民間藝術在不斷發(fā)展中彰顯出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瑰寶,因此學者在新時代的文化背景下要加強對民間藝術的研究,在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和科學方法完善的基礎上,同時要看到藝術背后的價值性。隨著各國貿易經濟的不斷來往,多元文化態(tài)勢已成為當下世界文化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基于多元文化的背景,學者既要對民間藝術進行深入探究,通過研究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汲取世界各地文化的優(yōu)點,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還應在不斷的研究中看到民間藝術背后的價值性,展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藝術探究。
(二)全面深入進行藝術研究
民間藝術研究時大家往往受到藝術品類的影響而在研究上難以做到全面深入,而這也是現階段民間藝術研究的不足之處,對此,學者在新視野下應積極進行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從多個維度、多個點進行研究切入,全面深入展開對民間藝術的研究。首先,建立民間藝術的研究主題,即通過研究要達到什么目的,掌握哪些情況等;其次,以品類為線索,做好各細節(jié)研究的相互關聯(lián),力爭研究廣、研究細;最后,平衡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把握好研究個體和研究整體之間的關系。
(三)帶有發(fā)展眼光進行藝術研究
民間藝術研究的目標不是單純的去追溯藝術發(fā)展的源頭和發(fā)展歷程,而是要求學者在研究的基礎上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推動藝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出具有現代氣息的“新藝術”?;谏鲜鏊囆g研究宗旨,學者在對民間藝術展開研究時應健全自我的研究觀,帶有發(fā)展眼光去研究,在研究中對于藝術中的優(yōu)點進行傳承和發(fā)揚,而對于不良的內容要自覺摒除和抵制,引導傳承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富有現代氣息和正能量的民間藝術。
(四)客觀認識現階段的研究不足
民間藝術研究是基于客觀認知角度和科學方法基礎上展開的文化探究與創(chuàng)新結合,在研究的視野拓展上學者應客觀認識到現階段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從問題總結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兩個基本點出發(fā),扎實研究、總結研究、創(chuàng)新研究,不斷推進民間藝術研究的現代化、科學化。首先,學者應樹立客觀公正的藝術研究觀,對于現階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問題進行反思總結,認識到藝術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在問題總結的基礎上,實現“實際問題,實際解決”,不搞形式研究,真正將民間藝術研究作為推動文化發(fā)展的一項工作來進行。
三、民間藝術的研究方法策略
(一)完善理論和方法
理論基礎是展開民間藝術研究的根本點,科學研究方法是民間藝術研究行為的指導綱要,綜合現階段的民間藝術研究狀況來看,首先學者應加強研究理論基礎和科學方法的完善。在不斷的民間藝術研究中,學者需要結合研究主題思想和成果,加強完善研究理論,如開設民間藝術學專業(yè)等。如歷史研究學,由于歷史相關的研究不具備系統(tǒng)性,因而我國高校應開設歷史學專業(yè),從而加強專業(yè)人士的培育,完善歷史研究理論。與此同時,由于民間藝術研究未受到普遍重視且研究體系不夠完善,學者要加強對研究理論知識的豐富和拓展,建立科學的研究方法,樹立正確的科研觀,按照正確的思路和程序進行研究,挖掘藝術背后的真正價值。
1.使用“主題學”研究民間藝術
主題學本是一種用于文學作品研究的方法,可分析對比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文學對某些問題的不同表現方式,從中找出擁有不同背景的作者對于問題的態(tài)度和看法。在使用主題學時,學者既可以對某種題材、人物、母題或主題在不同民族文學中的流傳演變作歷史的追尋,也可以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學中類似的題材、情節(jié)、人物、母題、主題做平行研究。在研究民間藝術時,使用主題學的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邏輯更加清晰。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民間藝術的主題研究,同樣需要分清主題與母題間的關系,如此才能圍繞母題的原型,從而探索其在時空發(fā)展中的演變脈絡。
例如,在《麒麟送子考索》一書中,作者張道一將“麒麟”這一要素的母題加以分析,尋找到“麒麟”意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與象征,更好地解釋了相應主題。經過張道一的分析,讀者明白了“麒麟送子”的母題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中“多子多?!钡闹黝},并按照時間線索展示了“麒麟”的母題發(fā)展過程。如此一來,“麒麟”的意向便有了完整的解釋,其在民間藝術中的表現意義得到準確定義,這對民間藝術理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2.橫向對比不同種類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在藝術史體系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值得學者投身其中,從而發(fā)掘出更加豐厚的藝術內涵。在古代中國時期,不同種類的民間藝術之間交往十分密切,部分民間藝術種類具備共通的創(chuàng)作主題,在創(chuàng)作要素與意象的理解上持有相同意見。因此,在研究民間藝術時,學者的眼光需要向外打開,以橫向對比的方式比較文學作品、手工藝品與建筑等類別的藝術形式,尋找其中的異同。在對比研究中,學者仍然可以使用上述的主題學方法,按照主題的不同尋找作品,然后加以分析。
(二)理論研究和實踐相結合
理論研究是為民間藝術研究提供一定的思維導圖和方法策略,而實踐探究則是推動民間藝術不斷穩(wěn)健發(fā)展的前提基礎。首先,學者在開展民間藝術的研究時應以專業(yè)規(guī)模化的理論知識為依據,不能盲目研究和切入,導致研究的形式化。其次,要在研究基礎上加強實踐探究,推動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豐富民間藝術的形式,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如學者在某一品類的民間藝術研究上,在對其發(fā)展、藝術形式等展開研究的同時,可以組織人員適當進行本藝術的表演,再現藝術的魅力,增強研究人員對藝術的研究印象。同樣在實踐中,學者還要圍繞“研究推動發(fā)展”的中心思想,進行現代文明特色民間藝術的打造,如中國的戲曲文化,在研究各地戲曲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和表現形式中,學者可以鼓勵研究人員發(fā)揚傳承該項文化,在實踐中融入當下社會特色,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當今時代大家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
(三)局部研究和整體相結合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審美需求和生活所需的產物,是各地民俗文化的象征,在展開研究的同時,學者不僅要遵循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同時還要做到局部研究和整體研究相結合,從橫縱兩個維度進行研究。首先,學者應做好局部研究,然后再結合整體研究主題進行總結和展望。如以中國民間藝術研究為主題案例,學者可以以歷史朝代為線索進行研究,也可以以中國地域劃分為線索進行研究等,但無論以什么線索進行研究,學者都應做好研究的記錄、分析、總結等,從理論到實踐,做到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局部研究基礎上,結合主題和線索進行整體研究,從橫縱向維度上進行切入,對藝術的基本內容和背后價值進行關聯(lián),全面研究。
(四)建立藝術研究信息庫
民間藝術作為全人類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和藝術瑰寶,在研究中除了要對不同品類的藝術進行詳細的記錄之外,還要盡可能地將其整理和完善保存,為子孫后代留下這些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隨著科技的不斷完善,在民間藝術研究的范疇中可適當借用信息技術來展開,還原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建立藝術研究信息庫,通過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推動藝術的交流和共享。首先,在藝術研究中對于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母題中心思想、子題表現形式等,都應詳細記錄,力求真實和全面;其次,建立藝術研究信息庫,為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承做好鋪墊,推動各地區(qū)民間優(yōu)秀藝術的交流和共享,為新時代民間藝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供空間平臺。
四、結語
民間藝術研究對歷史文化的發(fā)展研究等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其不僅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中對文化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見證,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文化、推動時代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在現階段的民間藝術研究策略上,仍缺乏一定的視角和空間,對此首先應看到民間藝術的背后價值性,完善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其次,采取實踐和理論知識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先局部、再整體的研究策略,做好藝術研究和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緊密銜接;最后,借助科技力量,建立藝術研究信息庫,推動世界各地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交流共享。
參考文獻:
[1]李兵.民間藝術研究的視野與方法[J].美術,2018(07):148-149.
[2]劉淳.現代中國藝術史研究方法論之我見[J].社會科學家,2011(10):43-46.
[3]徐燕琳.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的早期探索和實踐品格[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8(0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