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婦產(chǎn)醫(yī)院(475000)李彩霞
河南大學基礎醫(yī)學院(475000)李明善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我院收治的98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同意參與本研究。連續(xù)選擇研究病例時間段為2018年2月~2019年3月。抽簽分組法分組,各49例。對照組平均年齡(28.21±4.12)歲。觀察組平均年齡(29.01±4.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盆底肌肉鍛煉:指導患者排空膀胱并采取舒適體位,收縮肛門、尿道及會陰部持續(xù)3s后放松,休息5s后重復上述動作,每次訓練15min,每天2次。連續(xù)訓練2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治療:①電刺激:采用由法國公司生產(chǎn)的神經(jīng)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治療前半個周期實施Ⅰ類肌纖維訓練(脈寬:320~740us,頻率:8~32Hz),治療后半周期實施Ⅱ類肌纖維訓練(脈寬:20~320us,頻率:20~80Hz)。電刺激治療期間根據(jù)患者盆底肌力調整刺激頻率及脈寬。一周2次,每次30min。②生物反饋治療:采用由瑞典公司生產(chǎn)的治療儀評估肛門直腸功能。治療前指導患者深呼吸及放松,然后將管道插入進行適應,期間避免咳嗽及說話。儀器與主機相連并設置壓力-肌電模式。此過程指導患者注意力集中與儀器屏幕并放松和收縮肛門肌,保證自身肌電活動在處于屏幕中的正常肌電活動軌跡內,根據(jù)屏幕視圖進行肛門括約肌運動。每周進行1次治療,每次1h,連續(xù)治療8次,此過程根據(jù)患者情況調整治療頻率。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及疲乏程度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用SPSS22.0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盆底肌肉Ⅰ類肌肌力評分(4.71±1.26)、Ⅱ類肌肌力評分(4.52±1.23)分別高于對照組(2.86±0.83)、(2.56±0.79),觀察組肌力改善好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疲乏程度對比 觀察組疲乏程度Ⅰ類肌纖維疲勞度(3.96±0.65)%/s、Ⅱ類肌纖維疲勞度(4.26±0.62)%/s分別低于對照組(6.41±0.88)%/s、(6.51±0.84)%/s,差異顯著(P<0.05)。
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是利用電刺激和生物反饋技術相結合而改善神經(jīng)肌肉功能的治療方式,其中電刺激是利用將電流作用于肌肉或神經(jīng),通過肌肉刺激和神經(jīng)傳遞促進肌肉收縮,恢復肌肉彈性[1]。而生物反饋技術是采取模擬的聲音信號或視覺信號對盆腔肌肉活動狀態(tài)情況進行反饋,可準確評估及判斷肌纖維受損程度及盆底肌肌力大小,并且促使患者根據(jù)反饋信號進行正確的肌肉收縮鍛煉,以促進盆底肌功能恢復的治療手段[2]。當女性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后,圍繞盆腔臟器的神經(jīng)、肌肉及血管功能會出現(xiàn)異常而導致盆腔功能障礙性疾病。對盆底肌肉進行康復訓練對其功能改善具有積極意義。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是借助儀器將電流刺激引起神經(jīng)生物電興奮的物理治療方式,將電極探頭置入陰道內并設置傳遞的電流作用強度,從而有效的刺激盆底周圍神經(jīng)而促使肌肉行規(guī)律性的收縮運動,使其彈性增強而改善其功能。且結合生物反饋療法對具體陰道收縮力進行測定,并形成直觀的曲線,使患者可根據(jù)自身盆底肌肉狀態(tài)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從而提高治療盆底肌肉的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Ⅰ類肌肌力和Ⅱ類肌肌力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盆底肌疲勞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采用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輔助治療可改善盆底肌肉肌力,降低其肌肉疲勞度。
綜上所述,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輔助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其盆底肌肌力及緩解盆底肌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