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亦然 楊琴 章新友* 周燕玲(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2011年,美國硅谷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MOOC,它不同于以往基于互聯網的在線學習或網絡課程學習,因其獨特的微課程、加上小測試的授課形式,以及大規(guī)模開放的學習形式備受學生歡迎,被稱為一場教育和學習的革命[1-2]。MOOC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革新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支持學習者的碎片化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對當代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3-4]。對于教師而言,設計一門好的MOOC課程并不容易,MOOC課程的系統(tǒng)化設計應充分考慮微視頻、課件、富媒體、作業(yè)、討論、評價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的組織,并將各部分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組織和管理,讓學生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5-7]。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作為大學生的公共基礎課,在學生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并學會用新技術解決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解決課程中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教學內容寬泛而課時有限、教師教學工作量大,以及教學內容的重復講授等對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感的矛盾,開展基于MOOC的課程改革,采用混合模式教學使傳統(tǒng)教學和網絡學習有機結合,從線下學習走向線上學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內容進行個性化學習,實現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明顯的提高,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8-9]。
1.1 受眾廣,易推廣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多數是針對大學一年級的本科學生所開設,我校每年招收2000多名本科生,他們都可以使用本平臺進行學習,從中獲益。如果使用效果好,同學們向其高中時期的同學或朋友進行課程推薦,潛在用戶數將可不斷擴大。在產生一定影響力后,可向全社會推廣,對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進入本平臺學習,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提高工作效率。
1.2 隨人意,易使用 MOOC課程的所有資源都是免費的,學習者可以免費注冊加入到課程平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相關知識的自主學習等操作。與傳統(tǒng)課程相比,只要能上網就可以參與學習,不受時間、地點、學習工具的限制,真正實現了“隨人、隨心、隨時、隨地”(以下簡稱“四隨”)的自主學習。
1.3 多元化,立體化 課程教學模式多元化,從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到課堂理論教學與網絡教學結合,再到通過MOOC中的微視頻學習,實現以學生為主的翻轉課堂,教師可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取不同教學模式,這將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真正實現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空間的立體化。
1.4 個性化,自主性 MOOC課程的使用可使學習者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和個人行為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程度的學習,真正實現個性化的自主學習。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1.5 社會性,建構性 MOOC課程推廣到社會后,學習者來自各行各業(yè),可能是學校學生、單位員工,也有可能是家庭主婦。通過該平臺的討論學習,所有學習者都可以和不同的人進行學習、認識和觀點的交流,可以“四隨”地學習和提出疑問,并尋求解答,從不同的觀點中獲得啟發(fā),通過思維的相互碰撞產生新的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2.1 MOOC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要高度凝練 研究發(fā)現,人的注意力在15 min之內是比較集中的[10]。MOOC視頻講授與傳統(tǒng)課堂連續(xù)講授不同,課堂教學互動性強,師生對話及時,視頻講授人機互動性差,時間過長會使學生容易疲勞和走神。在進行MOOC課程教學設計時,應當高度凝練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內容的知識模塊,將講授內容分解為若干個時長約10 min左右的片段,便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更加符合視頻學習規(guī)律。
2.2 MOOC課程教學內容的處理要碎片化 精選教學內容后,將難點和重點提煉成為一個個的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講解濃縮到10 min左右的短小視頻中,然后上傳到MOOC平臺供學生瀏覽學習。學生只要利用課余、業(yè)余的零碎時間就可以學到一個知識點,不但有效節(jié)省了時間,而且視頻可以反復觀看。MOOC課程教學比起一次性給予大量信息的教學方式,更加容易被學生們接受和消化[11]。
2.3 MOOC課程作業(yè)的設計要成為學習者舞臺 MOOC課程的作業(yè)設計是課程教學設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作業(yè)是學習者參與的關鍵切入口,既是學習者產生相關學習體會和信息的平臺,也是學習者彼此交流學習體會和心得的平臺。針對每一段視頻都應設計好相應的作業(yè),要求學生有計劃地完成,并將作業(yè)的解答等信息發(fā)到論壇中進行分享。學生還可以通過查看其他同學的作業(yè),看到對作業(yè)的解答有不一樣的想法和不一樣的做法與答案。這樣一來能使課程的學習變得十分的有趣,學習者也成為讓課程內容變得十分有趣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翻轉課堂的實現[12]。
2.4 MOOC課程教學的管理與規(guī)則要清晰明確 MOOC課程的教學管理與規(guī)則應當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教學過程的管理想得越細越好,二是學習步驟和操作規(guī)則設置得越周全越好。比如,每周課程的教學內容什么時候開放,學員作業(yè)什么時候提交,還有對學生作業(yè)完成質量的要求,討論區(qū)的內容不得與學習無關等等,這些都要以明確細致的規(guī)則呈現出來。
我們在2013年提出將本課程建設為MOOC課程,開始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從每章中提煉出重點難點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腳本撰寫、習題精選、實驗作業(yè)、問題導入與討論、課件制作、文檔撰寫等工作,于2014年暑假完成了11段視頻的錄制,并進行了剪輯、配音、配字幕、轉場、變焦、注釋等處理,將所有教學資源上傳到本校MOOC平臺,并于2014年秋季學期投入教學使用?!洞髮W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教學資源包括課程介紹、章節(jié)教學PPT、知識點的微視頻(短小視頻)、學生自測題、習題以及習題解答等。在制作過程中我們堅持“凝練內容,精選知識,讓最好的教師講好每一個知識點”的原則,結合基于“構件”的系統(tǒng)集成理念,并根據實際應用情況,動態(tài)地將其完善成更合理的“粒度”[13-14]。
首次應用效果甚佳。2014級我校入校的新生有2000多名本科新生,基于本科生的學習自覺性相對較高,選取了2014年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本科班作為試點,該課程原有理論教學時數是周學時為3學時,上課周數為14周,我們的《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同步分為十四個單元,十四個主題,每個主題以10 min左右的短小視頻及相關完善的輔助資料完成教學。于2014年暑假完成了本課程11個主題的MOOC制作與啟動,2014年秋季學期投入試運行使用,全校共有1 200多名新生選修。2015年至2020年初,我們不斷完善和豐富網絡教學資源,積極開展主動式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每年均有1 000多名本科生進行在線學習《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整體運行較好,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
2020年疫情期間為了積極開展好《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網絡教學,提出了“三融合”的網絡教學理念,即“網絡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與心理安撫相融合和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相融合”。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引導和雙創(chuàng)培養(yǎng)貫穿網絡教學的全過程。并優(yōu)選出了“學-問-用”的網絡教學模式,即課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課中老師實時與學生互動提問答疑;課后老師輔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大大調動了網絡學習《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的積極性,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針對MOOC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采取線上和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模式;隨著每周學習的開展,調研反饋團隊會及時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找出同學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下一周的MOOC教學平臺相關資料;每周組織評價課程、評價學習的師生見面會,更好地發(fā)揮MOOC的優(yōu)勢,彌補師生面授的不足,針對討論區(qū)同學們反饋的問題,每天有教師和選課的學生之間、選課的學生之間進行學習互動探討。
本課程成績的評定方案設計,一是本課程綜合成績的評定。其比例構成包括過程性考核所占比例40 %,終結性考核(期末考試)所占比例60 %。二是過程性考核。具體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考勤(占過程性考核的8 %)、課堂測驗(占過程性考核的5 %)、學生自評(占過程性考核的5 %)、學生互評(占過程性考核的5 %)、分組討論(占過程性考核的5 %)、實驗實踐(占過程性考核的8 %)、其它(如課堂提問、互動問答、服務意識)等(占過程性考核的4 %),過程考核指標和方式與內容,詳見表1。
表1 《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過程考核指標和內容
通過近五年的《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的教學實踐與評價,教學實踐與調查結果表明:一是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及時修正和更新了教學內容,改進了教學方法;二是學生對《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教學的評價99.6%認為好或較好;三是通過《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的學習學生的補考人數逐年下降至1%左右;四是任課教師也連年被評為班級最佳教師。
《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課程建設最終的目標是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要求教師在短時間內能夠高質量地傳遞出精華的內容,并通過恰當的媒體呈現出來,其教學設計不僅要以經典的教學理論為依據,同時還要結合相關教學活動和網絡課程進行系統(tǒng)化的設計,要綜合考慮視頻、課件、教學資源、測試、考核等各因素。設計過程應注重以學習者的角度思考知識點的內容,多以問題導入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習者發(fā)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