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yī)院(461000)劉士凱
直腸癌屬一種人類頑疾,文獻顯示,69%左右的直腸癌均屬低位直腸癌,以往臨床上多采取Mile's術式治療,雖能有效減輕患者病痛,但需做永久性造口[1]。近年隨我國醫(yī)療技術不斷突破,能保留括約肌功能術式越來越受低位直腸癌患者青睞[2]。本研究選取我院超低位直腸癌患者157例,目的是分析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治療超低位直腸癌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yī)院倫理協會批準,選取我院超低位直腸癌患者157例(2016年3月~2019年3月),抽簽法分組,試驗組79例,其中男45例,女34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60.31±6.51)歲。參照組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61.03±6.64)歲。兩組臨床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試驗組采取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為12~14mmHg,于臍上緣取切口(長約10 mm)作為觀察孔,觀察腹腔情況;于右鎖骨中線髂前取主操作孔,于右鎖骨中線、左下腹鎖骨中線各取副操作孔;暴露血管周邊脂肪及淋巴結,分離乙狀結腸系膜;游離結締組織及直腸周邊組織;以碘伏沖洗肛管、直腸下段;置入擴肛器,使肛管及直腸下段充分顯露,于病灶下緣取肛管預定切口,于括約肌間溝取切口;向盆腔方向分離內外括約肌間隙,將遠側結直腸及病灶拉出肛門外,切除病灶上緣腸管約8~10 cm;縫合外括約肌及結腸全層,再以可吸收線縫合肛管及結腸;術后吻合口外涂聚維酮碘,再經肛門置入引流管;若術前患者營養(yǎng)不良或術中發(fā)現吻合口血運較差,則需做回腸預防性造口。參照組僅采取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方法同試驗組。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下地活動用時、住院用時;②并發(fā)癥。
2.1 術后下地活動用時、住院用時 試驗組術后下地活動用時(8.06±1.25)d,較參照組(10.26±2.03)d短(t=5.261,P<0.001),試驗組住院用時(11.36±1.96)d,較參照組(14.08±2.83)d短(t=4.934,P<0.001)。
2.2 并發(fā)癥 試驗組發(fā)生吻合漏2例(2.53%),腹腔感染1例(1.27%),肺部感染1例(1.27%);參照組發(fā)生吻合漏1例(1.28%),肺部感染1例(1.28%)。試驗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5.06%與參照組2.56%差異不明顯(χ2=0.253,P=0.867)。
與傳統(tǒng)開腹切除術相比,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術中失血較少,且解剖層次更加清晰,能有效避免盆腔神經叢、下腹下神經、直腸固有筋膜、骶前筋膜等結構損傷,同時于腔鏡引導下能充分顯露腸管及肛門外括約肌,充分游離直腸系膜及直腸壁,顯著降低分離內外括約肌難度[3]。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手術原理為直腸與內外括約肌來源于不同胚層,且內外括約肌間隙為骨骼肌結構及內臟結構,而癌細胞擴散大多局限于內臟結構,故直腸癌病灶侵犯肛門內外括約肌可能性較小。因此采取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不僅能有效切除病灶,且可最大程度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利于提升術后生活質量[4]。本研究可知,試驗組術后下地活動用時、住院用時較參照組短(P<0.05)??梢姵臀恢蹦c癌采取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能縮短康復時間。本研究發(fā)現,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較低??梢姵臀恢蹦c癌采取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具有安全性。
綜上,超低位直腸癌采取腹腔鏡全系膜切除術+經肛門內括約肌切除術,能縮短康復時間,且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