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感情,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睈凼且环N情感的潤澤,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催化劑”。在“德”與“愛”的浸潤下,幼兒定會主動學習,快樂成長,必定成為一個個品德高尚、富有愛心的新型人才。在日行一善的活動中,為幼兒健康成長做了一些小小的嘗試,希望孩子能在愛的天空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愛心;幼兒;實踐研究
愛,總在悄無聲息地滲入我們的身體,那是種充滿渴望的力量。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愛的世界”。
一、打開愛的心扉,感受愛
曾經(jīng)聽說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扇門是鎖著的,磚頭、木棍使盡渾身解數(shù)怎么也打不開。這時鑰匙來了,它輕而易舉地打開了門。磚頭、木棍很羨慕鑰匙,同時也很疑惑,鑰匙輕輕地說:因為我最了解它的心。我們的教育與開鎖有極其相似的地方:知識如鎖,教育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們擁有知識,還應該教他們學會從知識中開啟對真、善、美的追求。尊重、理解和關愛是一把萬能的鑰匙,能開啟快樂之門、智慧之門,用愛心和責任去潤澤孩子的心扉,用智慧和真誠去打開孩子愛的心扉。
為了讓幼兒體驗媽媽的辛勤付出,感悟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我們請家長們配合班級開展 “護蛋”在行動的體驗式活動。在幼兒起床時,家長就給自家的幼兒一個生雞蛋,讓他把這個蛋寶寶當作自己的寶寶,好好照顧。通過家長的照片分享可以看到蛋寶寶在孩子們的陪伴下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給蛋寶寶洗澡、化妝、講故事、唱歌、蓋房子、帶著蛋寶寶騎自行車等。孩子們對蛋寶寶既小心翼翼,又百般呵護。
其中有一個小事件觸動了我,也觸動了家長。懷×是班上一個文靜的小男孩,那天他早早起床從媽媽手中拿到雞蛋,他帶著蛋寶寶,給它洗澡,給它裝飾打扮,和它一起畫畫,給它講故事,很快樂。中午,他想要給蛋寶寶搭建一間舒適的房間。當他準備去找紙巾給蛋寶寶當被子的時候,不小心把雞蛋磕碎了。他為自己沒能照顧好蛋寶寶而傷心地哭起來,不管家人怎么勸,他都一直埋頭痛哭。孩子痛哭有別于以往丟失玩具或玩具壞了的哭,包含自己辛苦照顧蛋寶寶卻把蛋寶寶弄壞的遺憾、懊悔和自責。孩子通過親身體驗,不僅體會到保護像寶寶一樣嬌貴的雞蛋是多么不容易,還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從而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也是受著多少人的辛苦付出和呵護,我們的身邊有許多事物同樣需要我們給予關心愛護,從而打開孩子們愛的心扉。
讓孩子經(jīng)歷自己保護一個雞蛋的過程,不僅要讓幼兒體會到父母、老師在長期培養(yǎng)自己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而且要引導他們體諒父母、教師,并逐步學會關愛他人。
二、接受愛的教育,學習愛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人生最先應當接受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睂τ谟變憾?,愛的教育不可或缺,只有從小加強對幼兒愛的教育,才能使他們充滿愛。
我們通過開展日行一善活動,讓幼兒學會關心;尊重他人,能有禮貌地與人交往,能關注別人的情緒和需要,并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尊重為大家提供服務的人,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在主題活動《我是中國娃》中,通過系列活動讓幼兒具有初步的歸屬感。通過小主題《祖國大家庭》,讓幼兒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jié)友愛;通過小主題《了不起的中國人》,讓幼兒知道國家一些重大成就,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在主題活動《玩在石獅》中,讓幼兒通過系列活動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萌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讓幼兒在品味感悟、互動體驗中更深切地感受石獅景點、小吃及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和價值。接受愛的教育,讓其在幼兒的心里生根、發(fā)芽、開花。
三、走進愛的世界,實踐愛
愛是一種實踐,它不是一件可以找到或找不到的物品,它需要幼兒在感受愛、學習愛后將其實踐。大帶小活動的開展是我園一大特色,提倡在生活中大帶小,在戶外中大帶小,在角色游戲中大帶小。在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影響下,孩子們的有愛行為越來越多,朋友之間的友愛,大朋友對小朋友間的關愛,其實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就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愛的實踐每時每刻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1.大帶小生活活動
小班幼兒已經(jīng)入園一個學期,自理能力有所提升。開學初,為了讓小班幼兒更快適應其幼兒園生活,鍛煉其動手能力,大班幼兒早早起床,他們快速完成自己各個方面事情,來幫助小班幼兒。剛進入小三班,小三班的孩子才剛醒,睡意朦朧的他們有的被叫醒又躺下睡回籠覺,有的幫助小朋友穿衣服,有的在小朋友起床后為他們疊被子還不忘對旁邊的小朋友說“被子的兩個角要這樣邊對邊,角對角折”。大朋友看到小朋友剛穿完衣服就要沖出去,趕緊攔住小朋友?!澳愕囊m子沒有翻過來,我?guī)湍??!?“你的鞋子穿反了,要這樣穿才對。”大班幼兒在生活環(huán)節(jié)中一對一地帶領小班幼兒學會了穿衣、疊被等技能。
第一次的見面,孩子們由陌生到熟悉:從貼近幼兒生活經(jīng)驗入手,不僅給予幼兒愉快的氛圍,而且激發(fā)他們做哥哥姐姐、為小伙伴做榜樣的愿望,為大帶小活動打下了情感基礎。
2.大帶小角色游戲
“大帶小”模式進入大角色區(qū)游戲,恰好發(fā)揮了大朋友的榜樣力量。大朋友不僅在確定主題、扮演角色上起到引領作用,還在游戲過程中引導小朋友把游戲開展得更加深入,游戲中的互動更明顯。
今天永寧老街小東門戲臺里有7個小朋友,欣×牽著一個小朋友,婧×牽著另一個小朋友,金×也牽著一個小朋友。耿×是老板也是售票員,另外6位幼兒是表演者。在后臺他們商量著角色“我妹妹想表演舞獅”“我也是”“我也是”,他們都想表演舞獅,可是獅子只有兩只,也就是說其中一對大帶小幼兒需要來打節(jié)奏。他們開始討論起來,后來他們用剪刀石頭布的方式解決,金×和他帶的小朋友打擊節(jié)奏,其他幼兒扮演舞獅。
來顧客了,耿×熱情地招呼問顧客要坐哪。顧客選了位置就坐了下來。耿×對著“小演員”喊:表演開始啦。小演員馬上站成一排,舞起獅子。一會獅子撓癢癢,一會兒上躥下跳,下班時間到了,老板耿×發(fā)工資了,他把賺來的錢平均分給每個演員。小演員們開心地走到銀行去存錢了。
由于打破了年齡界限,有的角色區(qū)對小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大帶小”,共同努力完成,比如舞獅需要大朋友等待小朋友,不要太快,不然會踩到而摔倒,這就需要他們彼此關愛。
3.大帶小戶外活動
經(jīng)過多次“大帶小”活動,在“大帶小”戶外游戲活動中,我們將場地分為了竹梯區(qū)、軟墊區(qū)、騎行區(qū)以及跳袋區(qū)四個區(qū)域。每個區(qū)提供一種主材料,根據(jù)大小年齡段幼兒的身體控制、平衡能力、身體移動能力以及器械操控能力的差異來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游戲,并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和合作機制,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區(qū)域和玩伴進行游戲,共同合作完成任務。
“我的姐姐來了”經(jīng)過多次大帶小戶外活動,小朋友對大朋友漸漸有了依賴感,“你想玩什么?”“我們來這里玩好嗎?”大朋友對小朋友有了感情后開始關注他們的想法。這是多次開展戶外活動后孩子們的情感提升。
看,金×牽著她的妹妹進行墊子你爬我滾比賽“你在這里,我去墊子中間,我用側(cè)身滾你用爬的來追我?!薄皽蕚浜昧藛幔俊薄班?。”“預備開始?!贝蠼憬闫疵鼈?cè)身滾,小妹妹趕緊往前爬努力去追大姐姐。
這邊心×幫助妹妹爬上墊子后從墊子上跳落,再帶著妹妹往前沖。孩子們玩得越來越融洽。
大班的大朋友不僅是游戲規(guī)則的講解者和游戲的示范者,更是小朋友學習的榜樣,他們儼然成了一個個愛的傳播者。游戲時會關心小朋友,游戲后會主動把小弟弟小妹妹送回班級,詢問他們的感受,在大帶小戶外活動中,他們已然結(jié)成了深厚的混齡友誼,并在游戲中獲得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4.大帶小手工活動
再過幾天就是父親節(jié),這次結(jié)合父親節(jié)進行大帶小手工活動《會飛的超人爸爸》,大朋友和小朋友分工合作制作超人爸爸,作為給爸爸的父親節(jié)禮物。大朋友有模有樣地先給小朋友講解了制作方法,小朋友認真聽。他們教小朋友如何涂色才好看,有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一起涂。有的涂完了就開始分工剪紙,大朋友剪紙而小朋友用固體膠進行粘貼?!拔以诩艏埬悴灰拷薄安挥眉舻稌r不能把剪刀對準別人”他們細致地把每次老師交代的事情告訴小朋友。
幼兒喜歡由比自己大兩三歲的同伴指導,學習效果并不比由教師或其他成人直接指導差。大班的孩子們感受到了當哥哥姐姐的責任與樂趣,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接納意識、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讓他們在關心弟弟妹妹的過程中學會自我約束、懂得了要做一個好的榜樣,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解步驟后可以為小班幼兒講解?;忑g模式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的氛圍,使得幼兒相互為師,互相幫助。
通過實踐或許還存在些許的不足,或許孩子們遇到問題時還需要老師幫助,或許對于熱愛祖國的認識不夠深入。但我們應了解成長需要等待,而幼兒的成長恰恰是我們的收獲,讓花兒滋養(yǎng)我們的生命,晚一些又有何妨?讓我們一起以愛育愛,聆聽花開。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多開展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幼兒園、愛勞動、愛老師、愛同伴的情感教育,這樣就能讓幼兒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使未來社會充滿愛和希望。冰心曾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弊屛覀儼褠凵钌畹卦谟變旱男奶锢锇?!
參考文獻:
[1]石彩霞,李玉潔.愛心教育為幼兒打造美好未來[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10).
[2]范秀果.用愛心來教育孩子[J].青春歲月,2012(2).
[3]姚松敏.對培養(yǎng)少年兒童愛心問題的研究[J].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瞭望,2015(4).
作者簡歷:李佳慧(1990—),女,漢族,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籍貫:石獅,大學本科學歷,教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