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瑜
摘 要:“新基礎教育”理念提出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主動、健康發(fā)展的人。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新基礎教育”理念的倡導下,意識到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共同創(chuàng)生者,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關注每一個學生,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關鍵詞:放手;留白;交互反饋;思維
“完型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觀看一個不完美的即“有缺陷”或者“空白”的形狀時,會在知覺中產(chǎn)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會驅使大腦積極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或者“空白”,使之趨于完美。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可以積極創(chuàng)設這樣的“有缺陷”或者“空白”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大膽放手,重心下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其主動發(fā)展的意識。
一、放手不是放任不管,需要適度引導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喜歡思考,具有簡單的分析、推理能力,但是從生活現(xiàn)象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用文字、符號等不同方式準確表達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在課堂中,尤其是低年級課堂,充分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搭配”為例,小明、小紅和小林要競選班長和副班長,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在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后,大多數(shù)學生在拿到問題時直接用文字來記錄,效率很低。教師引導:怎樣記錄更簡潔?學生立刻提出簡潔的記錄方法,如用字母A代表正班長,用字母B代表副班長,或者用數(shù)字、符號等來記錄。由此可見,在放手時,適度引導非常有必要,學生感受到符號化帶來的簡便之處,掌握了記錄方式,為接下來思考過程的記錄打下了基礎。
二、交互反饋,促進過程生成
我們知道,課堂的開放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放手,而是教師在確認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標實現(xiàn)的開放性問題。交互反饋是伴隨“有向開放”而生的一個步驟,盡管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已經(jīng)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充分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中,面對所有的學生,還是可能有不確定性。學生“動”起來了,對教師的應變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面對這么多資源,是“收”還是“放”,教師要認真傾聽、點撥和組織,設計合理的信息采集路線,對學生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利用。
例如,在學習交換法時,有的學生寫出來有遺漏,有的學生只寫出了AB,更有學生無從下手,學生出現(xiàn)的情況與課前的預設有很大的出入,學習過程的推進遇到了困難。教師進行資源篩選后反饋,“老師看到有的同學先選擇A和B,組成AB、BA。”接下去教師點撥,“只能選擇A和B嗎?往下還可以選擇誰呢?怎么交換,請你接著寫一寫?!边@樣的“回應反饋”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全體學生繼續(xù)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繼續(xù)思考和記錄。整個過程中,教師在注重“放下去”的同時,還要實時根據(jù)學生的多樣性資源進行分類處理,及時反饋,促進課堂的生成和推進。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生成,不是用個別學生替代全體學生,而是全體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積極地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學生的參與感。
三、以促進學生思維水平提升的放手
在課堂中,開放的教學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過程,是以學生思維水平層次的提升為目的的。教師要舍得將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
例如,學生在掌握了“給三個不同的數(shù),任意選出兩個數(shù)字,可以寫成幾個不同的兩位數(shù)”后,教師提了一個新問題“從2、6、5、9這四個數(shù)字中選兩個數(shù)字組成兩位數(shù),你能寫出幾個不同的兩位數(shù)?”沒有任何提示,放手讓全體學生動手嘗試。由于學生之前充分經(jīng)歷了搭配的過程,已經(jīng)初步掌握簡單搭配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在解決這個問題中,學生獨立運用連一連、畫一畫的方法,運用交換法和固定法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到所有情況。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水平已經(jīng)由一開始的點狀無序開始向全面有序化提升。
四、以促進“拓展生成”為目的的開放
明代文學家謝榛曾經(jīng)說過:“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應如撞鐘,清音有余?!闭n堂小結也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多維、多視角地引導學生對自己課堂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為全體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和時間,讓課堂小結發(fā)揮重要教育作用。
例如,小結方法時說“我們一起回顧下這節(jié)課,最初我們選正班長和副班長,東選兩個,西選兩個,找不全,后來我們學習了交換法和固定法?,F(xiàn)在連四張卡片都難不倒你們了。你們用這兩種方法時有什么感受呢?”學生談論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有的學生說,我發(fā)現(xiàn)有序思考很重要,這樣可以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還有學生說,不管是三個數(shù)、四個數(shù)、五個數(shù),甚至更多的數(shù),其實方法都是一樣的,可以用固定法或者交換法來完成,關鍵要做到有序思考。從孩子的發(fā)言來看,實施了開放性的課堂后,學生對于知識和方法的掌握不再是被動式的接受,而是親身體驗過后的真實輸出,學生的思考有序,對問題的認識也開始呈現(xiàn)“結構化”,可以對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出這類問題的共同特征。
在踐行“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期間,面對日益“活”起來的課堂,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驚喜。學生對課堂的情感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主動思考,勤于提問,大膽質疑,勇于接受挑戰(zhàn),真正成為課堂教學過程重建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吳亞萍.“新基礎教育”數(shù)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常規(guī)課題《基于“生命·實踐”教育理念下的“行真”教育實踐研究》(FJKYJD16-51)課題研究成果。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