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虹
摘 要: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人文修養(yǎng)、認知能力、語文知識積累、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語文能力等內(nèi)容。人文修養(yǎng)包含審美情趣、人文情懷、人文知識積淀等內(nèi)容。古詩以其優(yōu)美的韻律、至美的意境、獨特的人文情懷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古詩詞;美育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苯處熢诠旁娊虒W中不應只以背誦、理解詩意為教學目的,更要在教學中充分創(chuàng)設意境,讓學生感悟古詩的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感情美,從而提升學生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精神內(nèi)涵。
一、感悟誦讀,品味音樂美
古詩的音樂美表現(xiàn)在三方面:節(jié)奏、押韻、音韻。
詩歌就像音樂一樣,停頓、起伏、快慢均有既定的規(guī)律,節(jié)奏感較強。如《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惫旁娪幸?guī)律的節(jié)奏停頓,使得古詩讀起來如音樂般悠揚。
古詩句末的押韻除了讓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更使得古詩具有綿長、悠遠的意境。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中寫道:“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薄皡恰薄肮隆薄皦亍眽骸皍”韻,韻母“u”獨特的選擇,使得整首詩基調(diào)較為傷感,思念友人的孤寂感通過押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古詩的韻母和聲母排列方式具有特殊性,音韻較為和諧,所以會產(chǎn)生悅耳的聲音。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瀲滟晴方好”,“瀲滟”一詞讓人們感受到天氣放晴時,水面波光粼粼。
在朗讀古詩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首先明確古詩的情感基調(diào),在教學朗讀時,可以先播放朗誦音頻,引導學生模仿,再針對學生模仿不到位的地方進行引導,讓孩子吟誦時想象詩歌的畫面,提升學生對音韻、音律、節(jié)奏的感知。
二、注重表達,體會語言美
古詩短小精悍,詩人對文字的斟酌歷來為后人所稱頌。王維《山居秋暝》中“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一句倒裝句,學生在理解時不免有些疑惑:理應是“浣女歸來后竹林里傳來喧鬧聲,漁舟順流而下使得蓮葉左右搖曳”,其實教師在這里可以相機引導:首句為“空山”,既然是“空山”那么浣女和捕魚人大量人物出現(xiàn)后這還能是座“空山”嗎?詩人并不能目及遠方,只是聽到了遠處傳來的喧鬧聲,看到了蓮花顫動的畫面,進而聯(lián)想。詩人首先想到的是描寫自己的感官,因此詩中選擇了倒裝句,更增添了畫面的真實性,喧鬧聲音的回蕩更襯托出“空山”的“空”。
教師除了讓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體會古詩文字的語言美,也可以通過圖片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通過配樂建立具體的審美環(huán)境。如教師使用插圖的方式,教學《江雪》一詩,讓學生在畫面中感受柳宗元的“千萬孤獨”。教師在教授《贈汪倫》一詩時,播放出高山流水音樂,展現(xiàn)兩個人相送的畫面,學生能夠以具象化的方式感知抽象文字。
借助解讀古詩語言美,能夠?qū)⒉┐缶畹臐h字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學生形成深遠影響,使他們在行文中更注重滲透情感因素在其中。
三、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意境美
相較于其他文學體裁而言,詩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構(gòu)建了其中的情感意境。古人對于山水有很深厚的情感,在寫詩時,會將個人的感情融入美麗的景色中,虛實結(jié)合,豐富詩歌的層次,在藝術層面給人帶來享受,教師要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對情感意境的感知,體會其中的美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結(jié)合思考、說話、看圖、聽音頻、看視頻等各種方式,交融情景,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比如,教授《鋤禾》一詩時,教師可以播放農(nóng)民在烈日下?lián)]汗如雨、辛苦勞作的場景,讓學生感受農(nóng)民的辛苦。在教學《惠崇春江晚景》后,教師可讓學生將詩中所描繪的“竹”“桃花”“春江水”“鴨”“蔞蒿”“蘆芽”用畫筆畫下來,這樣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讓學生充分體會了該詩所描繪的初春時節(jié)暖意融融的景象。
體悟古詩的情感意境美,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創(chuàng)造美、發(fā)現(xiàn)美。
四、巧用資料,感悟感情美
納入小學教材中的詩歌都飽含了詩人豐富的感情。通過學習詩歌體悟詩歌的感情美,能夠內(nèi)化詩歌的價值觀,從而培養(yǎng)完善的品格。
在講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末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時,教師可以出示一些資料:南宋時期,金兵占領了中原地區(qū)。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淪陷于金人手里六十多年了,詩人陸游此時罷黜歸鄉(xiāng),在今浙江紹興地區(qū)向往著中原地區(qū)的大好河山,希望宋朝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xiàn)統(tǒng)一。接著問學生:“‘遺民”就這樣‘望了多長時間?”“1年過去了!10年過去了!65年過去了,他們的盼,他們的望實現(xiàn)了嗎?”資料的出示、問題的延伸,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會陸游的家國之痛。再適時聯(lián)系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所學林升《題臨安邸》,讓學生思考“他們所期盼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做些什么?”體會詩人陸游對當權(quán)者無能的不滿。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引入豐富的資料,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得學生能夠深刻領會詩人的感情。
古詩作為我國古代文化中閃耀的明珠,雖然短小,但是蘊含的人文精神十分豐富。因此,在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以自如運用、深入感悟為目的,感受古詩的意境與情懷,促進審美情緒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王震亞.小學古詩教學五趣[J].小學語文教學,1999.
[3]吳懷林.故事教學“六步法”[J].小學語文教學,2000.
[4]殷亞清.古詩名句的深度教學: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J].小學語文教學,2017.
?誗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