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璋
盲人摸象,意味著認知主體以偏概全、主觀盲目。教師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引領者,在認知學生時,應當避免因學生一時一地的特殊表現(xiàn)而對學生貼標簽。但筆者認為,盲人也可摸象,關鍵在于怎么摸。師生交流中,教師要想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不妨把自己當作一個“盲人”,把學生當成“象”。
摸“象”前,教師心中首先要有一頭“整體但不完美的象”。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一定是既有優(yōu)點,又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我們做好學生本不完美的心理準備,在面對學生的優(yōu)點或者缺點時,就會多一分淡定和理性,這樣對學生的認知和評價才能更加理性全面。
盲人摸象是用手,教師摸“象”要用心。一個人的特定行為是由多個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包括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情感傾向、價值取向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某一具體行為前,不妨多了解一些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生表現(xiàn)出某一具體行為的環(huán)境誘因、學生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學生對可能引起的后果的預判等。在對可能影響學生行為的多方面因素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多一點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再對學生做出相應的認知判斷,方能合情合理。
盲人摸象時是各執(zhí)己見,教師摸“象”要多聽聽別人“摸”到了什么。“學生發(fā)展的引領者”這一身份對教師自身的道德要求是近乎完美的,但教師也是肉體凡胎,每位教師也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性格特征。在面對同一名學生時,不同的教師,或者同一位教師在不同場景下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認知判斷。因此,教師在了解學生的過程中,不妨多聽聽其他人,比如學生家長、其他同學和教師對該學生的評價,只有這樣,對學生的了解才能更加客觀。
本學期我接手高二年級某班,擔任班主任。在拿到學生名單時,一個叫“祝某某”的名字赫然闖入我的視野。上學期,我曾給他們班代過一段時間的課。某一天的課堂上,我隨機點到了他回答問題,他不僅沒有回答出來,還表現(xiàn)得無所謂,當時我點名批評了他。因為這一件事情,我對他的印象很深。
現(xiàn)在,我正式成為他的班主任了。我提醒自己,不能讓以前對他的印象影響我進一步認識他,不要帶著情緒面對他,也不要急于對他做出判斷。
開學第一周,我給學生和家長各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學生寫“我眼中的爸爸媽媽”,要求家長寫“我眼中的孩子”。兩方面的材料收上來后,我第一個看了祝同學和他媽媽寫的內容。從材料中我了解到,他來自一個重組家庭,親生父親遠在外省,媽媽做點小本生意,親子交流很少。現(xiàn)在這個重組家庭又有了一個小妹妹,媽媽放在他身上的精力就更加有限。了解這些后,我打電話約祝同學的媽媽到學校面談了一次,對他的生活習慣和成長經歷有了更多的了解。
這些了解讓我對他多了一些同情,我想幫他。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再次面對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諸如拖欠作業(yè)、遲到、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時,我不再有第一次在課堂上批評他時的那種激動的情緒反應。我不斷尋找他身上的優(yōu)點,比如,有一次他晚自習遲到,是因為在寢室里做衛(wèi)生耽誤了,我不僅沒有批評他,還在全班表揚了他。我正努力讓祝同學感知我對他的好印象,這是我目前能夠想到的幫助他的最好辦法。
可謂“成也印象,敗也印象”,教師摸“象”前,不妨在心里先放一頭“象”,再去摸的時候,可能會更順手,“象”也會更完整。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