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人才成為社會急需人才,專門用途英語也成為高校比較熱門的課程。本文筆者依據ESP需求分析理論,分析會計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生目前需求和企業(yè)目標需求,改革教學模式,包括教學目標、教材使用、教學方法等,以期為企業(yè)培養(yǎng)出合格的會計人才,同時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ESP理論;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鄒秋梅(1977.09-),女,江西吉安人,浙江東方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英語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2019年院級信息化課程建設項目《大學英語》(項目編號:ZDP2020XK042);2019年院級重點課題項目課賽融合機制下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優(yōu)化研究(項目編號:DF2019JGZD05)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業(yè)群建設背景下高職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80760)。
一、ESP專門用途英語概念
專門用途英語( ESP) ,是指為了滿足學習者特殊需求而設計的,與特殊學科、職業(yè)與活動相關,并且注重建構與專業(yè)知識體系相結合的英語語言能力及語言學習技巧。ESP教學有四個絕對特征和兩個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四個特征: 1. 教學目標,能滿足學習者的特殊需求; 2. 教學內容,與特定學科、職業(yè)和活動相關; 3. 教材特點,以適合特定學科、職業(yè)、活動的語料等為中心; 4. 課程與通識英語(General English)相對應、相銜接;兩個標準: 1. ESP教學目標:必須是“以特定目標為導向”(goal-directed); 2. ESP教學必須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礎之上,即“ESP需求理論(needs analysis)”。
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現狀
目前,各高校的部分專業(yè)在一定程度上都開設了專門用途英語。然而,開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首先,課程開設過于隨意。很多專業(yè)不是通過調研論證來決定是否需要開設專門用途英語,而是專業(yè)負責人主觀認為從職業(yè)的長遠發(fā)展來看,學生是否需要懂些專業(yè)英語,從而決定是否開設專門用途英語。有的甚至只是因為課程設置時學時過多不好安排其他課程,才考慮開設。有的開設成必修課,有的設為選修課。其次,沒有適合的教材。很多開設的專門用途英語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明確的教學目標,市面上也沒有理想的教材,導致有的專業(yè)甚至直接使用雙語教材。然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把專門用途英語課上成翻譯課,教學效果也差強人意。很多學生上完后,表示只是學會了幾個專業(yè)術語。最后。師資不足,不少專業(yè)要么安排英語老師來承擔該課程的教學,要么安排持有大學英語六級證書的專業(yè)教師或自認為英語不錯的專業(yè)教師,課堂教學容易上成英語課或專業(yè)課,形成兩個極端。
三、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改革實踐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ESP需求理論為指導,對筆者所在院校開設的會計專門用途英語進行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1.實踐理論。本研究方案的理論基礎為ESP(專門用途英語)需求分析理論。根據專門用途英語的兩大標準之一,ESP的教學開展必需建立在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基礎之上,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標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目前情景,是指學習者在學習專門用途英語之前,已有的英語語言基礎以及對接下來ESP學習的要求和期待,具體體現為學習者目前已有的英語水平、已有的專業(yè)知識和學習ESP的動機等。目標情景,是指學習者未來工作崗位對學習者的要求,以及學習者對此要求是否有信心,且愿意努力學習達到此要求。而分析目前情景和目標情景的之間的差距,即為ESP教學所要解決的問題。
2.實踐方案。本論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問卷調查法,個別訪談法,數據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調查對象是筆者所在院校會計專業(yè)1804班52名學生,訪談法對象是會計專業(yè)英語授課教師、已畢業(yè)的會計在崗人員以及校企合作單位負責人。問卷主要從學生目前的英語水平、會計基礎、對會計英語的興趣、會計英語開設的必要性、對教學方法的建議等方面設計問題。訪談法主要了解會計專業(yè)英語教師的對本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已經畢業(yè)的在崗人員對學校教育教學的評價和學生未來工作對知識的掌握要求。本文研究通過問卷網調查和訪談的方法收集信息,導入ESP理論,通過分析上述數據,明確教學目標,修訂教學大綱,選取合適教材,實施多元教學方法,并進行總結。
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論的調查數據分析。(1)學情分析:了解學生會計基礎和英語基礎。筆者所在院校生源包括應屆普高、中專、職業(yè)高中和技工學校畢業(yè)生,普高畢業(yè)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好。會計專業(yè)學生相比其他專業(yè),英語基礎水平整體要好,學習態(tài)度也更端正。學生大一開設了大學英語課,第四學期有時會有會計專業(yè)英語課有時沒有。根據學校的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結果,七成的學生在第一學期通過了英語B級考試,六成的學生在第二學期通過了A級考試,四成的學生在第三學期通過了四極考試。相比其他專業(yè),英語等級考試成績更為理想。這反映出會計專業(yè)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學習基礎。同時,通過三個學期的專業(yè)學習,六成的學生通過了初級會計師證書考試,說明學生也大部分已經較好掌握了會計專業(yè)相關知識。
(2)學生需求分析:是否有必要開設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會計專門用途英語的專業(yè)性較強,專業(yè)術語甚多,普及率較低。學生在學習會計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之前,學習了通識英語,鮮有接觸會計英語。根據問卷網調查結果(如圖1),九成的學生表示有必要開設會計專門用途英語;其中,五成的學生表示為了提升自己整體會計專業(yè)水平,需要掌握一定學習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有必要開設此課程;三成的學生表示考慮今后外企工作需要用英文描述會計行為和處理會計業(yè)務,有必要學習專門用途英語;一成的學生希望通過學習會計專門用途英語來進一步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未來工作崗位繼續(xù)教育培訓、考試等做準備;少數的學生對是否開設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調查同時發(fā)現,會計專業(yè)的校企合作單位和ESP任課教師一致認為有必要開設會計專門用途英語。
(3)目標需求分析: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英語要求。從與多家校企合作單位負責人的訪談中了解到用人單位希望畢業(yè)學生能夠擁有過硬的職業(yè)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其中,過硬的職業(yè)技能就包括專門用途英語語言技能,也就是英語翻譯、閱讀、寫作水平能滿足工作中的需求,能夠看懂和編制英文財務報表,能夠用英語處理相關往來跨國會計業(yè)務。用人單位表示筆者所在院校的會計專業(yè)畢業(yè)生能基本看懂英文財務報表、基本能用英語做會計分錄、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但其英語口頭表達、溝通能力普遍欠佳,不能很好地勝任涉外日常工作。在加強學生的讀寫能力的同時,急需提高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
2. 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分析學習需求和目標需求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目前英語水平和企業(yè)的目標需求。學生大部分通過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表明具備一定的處理未來業(yè)務的英語能力,對于后期的專門用途英語學習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外企用人單位要求學生在加強專業(yè)英語閱讀寫作能力的同時,重點提高英語溝通能力。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會計相關英語術語;能用英語處理國際會計實務,會用英文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等財務報表;能夠讀懂英文會計文獻了解國際會計準則的發(fā)展動態(tài),能用英語進行業(yè)務溝通。
3. 修訂教學大綱。目前,各高校不少專業(yè)開設了專門用途英語課,但各高校之間尚沒有研究、制訂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各高校在開設ESP課程時,教學大綱是由任課教師或教研室自行制訂,甚至沒有教學大綱。筆者所在高校的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教師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修改教學大綱,在確保課程內容連貫、完整的基礎上,設置大量的翻譯、閱讀、寫作和口語實踐訓練要求,訓練學生運用英語處理常規(guī)的經濟業(yè)務,用英文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突出強調用英語進行模擬會計業(yè)務活動的溝通和匯報。
4. 選取編訂教材。專業(yè)英語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國的專業(yè)英語教學和教材,雖然都是在專門用于英語背景和名稱下開展和出版的,但都不是真正的專門用于英語教學,而是一種準雙語教學。 高職高專ESP教材應該有別于雙語課程教材。內容專業(yè)性不宜太強,但語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要有這個專業(yè)方面的常用詞匯和一般科技文章的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等。編寫練習題不僅僅有專業(yè)知識的問答題,更重要的是突出英漢翻譯等語言練習題。這是專門用途英語教材和雙語教材的主要區(qū)別之一。綜合以上,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教材應具備如下特點:(1)單元內容是英語與會計專業(yè)內容相結合,突出會計崗位英語應用能力;(2)單元內容的選取與編制是以會計工作崗位的英語需求為導向;(3)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會計綜合能力,即中英文會計能力。然而,市面上符合以上特點的教材鮮見。因此,由任課教師對課堂教學材料材進行了恰當的選取和改編。教材內容以閱讀和寫作為主,突出口語訓練;既有專業(yè)英語文獻的閱讀,配有閱讀理解和字詞、段落的翻譯練習,同時設有會計業(yè)務主題的英語應用文寫作,和國際會計實務模擬會話訓練。
5.實施多元教學方法。本實踐教學對象是筆者所在院校2018級大二的會計1804班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英語水平和會計基礎。在實施會計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不再是填鴨式的篇章翻譯和語法講解,而是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翻轉課堂,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方法等;讓學生帶著任務,模擬企業(yè)會計實務,通過小組探討和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析比較中西方會計準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模擬企業(yè)會計崗位工作業(yè)務,編制英文會計分錄、制訂英文賬簿、填寫英文財務報表、分析會計處理流程英文案例,培養(yǎng)學生涉外會計業(yè)務能力,并且提高學生的溝通、組織和合作能力。
四、實踐教學反饋
在對會計專業(yè)1804班學生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基于需求分析的ESP教學改革實踐后,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后續(xù)反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于課程設置中增加的實踐學時,76%的同學表示認可,認為涉外會計的實際操作能力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類似環(huán)節(jié)應多開設。對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所使用的教學材料,66%的學生表示很滿意,因為這些材料都是任課教師進行了認真的選取和改編,配有較多的英譯漢注解和較多的專業(yè)術語翻譯練習,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較為理想的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教材的確是需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編寫,即校本教材更適合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方法,40%的學生喜歡任務驅動型,喜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56%的學生喜歡案例教學模式。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在實施翻轉課堂的同時應多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校企合作單位在今年的頂崗實習中也對1804班學生的會計專門用途語言技能表示了認可,明顯比其他班級同學能更好地勝任會計崗位工作的英語要求。
五、結語
本文根據ESP需求分析理論對會計專門用途英語進行教學改革實證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會計專門用途英語教學需要結合學習者目前的外語水平、會計專業(yè)知識和學習者未來工作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崗位要求,不斷地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進而提升學生的專門用途英語技能。然而,本文僅從教學目標、教材和教學方法著手,師資配備和教學考評尚未涉及。如何更好地配備專門用途英語師資?讓專業(yè)教師進修英語,提高英語水平,或者讓英語教師接受專業(yè)知識培訓,掌握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也許都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Strevens P.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167-169.
[2]Robinson P.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91.
[3]范誼.ESP存在的理據[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43-48.
[4]胡月嬋.基于ESP理論的會計專門用途英語雙語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06):129-130.
[5]張晴.大學英語ESP教材編寫原則的再探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 2015(03):103-106.
[6]路梅.ESP教師角色及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J].文教資料,2019(24): 105-106.
[7]趙小妹.國外ESP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設置現狀及啟示[J].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學報,2017(3):107-109.
[8]黃萍.專門用途英語的理論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3:144-145.
[9]舒苦舟.基于職業(yè)需求的ESP專門用途英語的設置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22):444.
[10]蔡基剛.專業(yè)英語及其教材對我國高校ESP教學的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2):1-4.
[11]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2004(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