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摘要】本文將闡述幾種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方法,希望為廣大教學和教研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功能相信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都深有體會。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立體性特征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充分體現出來,彌補小學生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但是能否利用信息技術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依賴于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水平和優(yōu)良的教學設計。
一、化靜為動,增強直觀性
小學生學習數學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知識的抽象性強,理解難度大。他們現行主要利用形象化思維來思考問題,但是這顯然是與數學的特征相矛盾的。教師只有幫助學生化解這一矛盾,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益。過去,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畫圖,搭配口述講解,形象性明顯是不足的,并且畫圖往往需要占用較多的課堂時間。但是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學設備,不僅能夠直接呈現圖像,還支持動態(tài)演示,有了這樣的學習材料作支持,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就簡單多了。
二、拓展資源,提升趣味性
學生一直抱著課本研讀難免會感覺到枯燥,盡管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考慮到了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加入了許多插圖,但是顯然還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教師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豐富的課外資源,培養(yǎng)學生興趣,拓寬教學的領域。我們搜集的教學材料應該體現趣味性特征,與小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相一致。比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想要讓他們在一堂課中全程保持專注十分困難,但我認為,這說明教學的吸引力還不夠,應該增加“砝碼”,利用孩子們最喜愛的元素組織趣味性教學活動,一定能夠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效果。
比如,在教數字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鴨媽媽”領著一群小鴨在河里游,出門時鴨媽媽數了一遍小鴨子,一共7只,傍晚回來時又數了一遍。學生看著視頻也情不自禁的跟著鴨媽媽數了起來,通過這種方式來鞏固記憶,認識數字。相信在這樣富有魅力的課堂中,學習會成為學生的強烈需求,令他們全身心參與進來。
三、聯(lián)系生活,增強實踐性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還能夠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論性強,與實際相脫離的弊端,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生活,以真實的生活為背景去學習數學,這更有助于他們實踐能力的提升。由于課堂學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術將成為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過渡。比如在學習統(tǒng)計的知識時,為學生播放某個十字路口的錄像視頻,讓他們統(tǒng)計在一分鐘內,路口一共通過了多少輛車,這就很直觀地將統(tǒng)計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了一起。學生通過實踐,也能真正感受到學習統(tǒng)計知識的作用和價值,不會再將數學課本中的內容視作考試的答案,而是會從另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學習。這對增強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來說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教師應該多加利用,并且多多進行創(chuàng)新化的教學設計,將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為數學教學增益、增色,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高效。
【參考文獻】
[1]陳小靜.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分析[J].學周刊,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