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面對目前凸顯的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的社會問題,道德教育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對道德失范現(xiàn)象,讓我們認識到品德養(yǎng)成極其重要,是服務于學生終生發(fā)展的重要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以促進學生品德內生為目標,應讓學生成為德育活動的主角,給學生提供學習和參與的機會,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鼓勵學生求真﹑崇善﹑尚美,成為道德高尚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品德內生 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促使人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苯陙?,高鐵“霸座”,高空拋物,遛犬不牽引,公共場所大聲接打電話、違規(guī)吸煙……一些道德失范現(xiàn)象,引發(fā)人們關于道德教育的關注和討論。多位專家指出,進入新時代,道德不應停留于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嘴上,而應終身相伴并付諸行動。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針對這些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的社會問題,讓我們認識到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學校德育工作主要體現(xiàn)在課程和活動中,通過課程和活動的實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什么是品德?品德即道德品質,是道德在個體身上的體現(xiàn),是指個人按社會規(guī)定的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特點或傾向。
人的品德是如何形成的呢?影響青少年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有四項,分別是:家庭教育與影響、學校教育與影響、同伴影響、社會影響。這四大因素的影響源對青少年的品德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性、深刻性、持久性的作用。然而,從品德形成發(fā)展的本質上來說,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其實是一種自我教育活動,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
一、自我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目標
自我教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進自身道德發(fā)展的過程。自我教育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一種方法,要求教師按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適當?shù)闹笇?,充分發(fā)揮學生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把教育的目的,變?yōu)樽约鹤非蠛团Φ哪繕?。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鼓勵學生求真﹑崇善﹑尚美,反對虛假﹑丑惡。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在德育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肯定自己正確的言行和思想,在感悟中敢于質疑和反思自己的錯誤言行。因此,自我教育在青少年品德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品德的形成發(fā)展是自我教育的主體,即作為道德認知主體的青少年自身對各種教育影響因素進行整合的結果。所以,自我教育是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第五因素,這才是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第一影響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個體品德社會化,個體品德社會化必須通過品德內化的自我教育實現(xiàn)。自我教育才是積極的、自覺的、真正的和持續(xù)的促進品德內生的力量之源,也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自我認識是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重要基礎
人生的根本,是如何與自己相處。學會認識全面、正確認識自己,才能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己。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講述了我與他人、社會、集體、國家、世界的聯(lián)系,但歸根溯源是要回歸到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實現(xiàn)品德內生的基礎。只有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相處,才是人生的根本,才能接納自己、完善自己。
自我認知是心理學的內容,指的是對自我的認知,評價的能力。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學中,通過預習、討論、實踐,完成自我認識的過程。第一步,導學案預習。預習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查找、分析、總結”。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已去動腦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課文知識的印象,在預習中通過反思,進行自我認知和了解,進行自我評價。第二步,進行討論。通過課內同伴的討論和評價,針對自身特點進行他人評價、集體評價,對自身不足的的地方,記錄下來,通過討論得到老師、同伴的幫助和解答。在課堂中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參與課堂活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步,實踐歷練。通過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集體評價,正確和全面的認識自己,制定自我完善行動計劃,在學習生活中反復練習,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品格,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活動后,學生可依據(jù)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制定自我成長計劃。例如,明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分析自己目前的學習或者生活現(xiàn)狀是什么;未來可能會面對的困難有哪些;用一張紙如實記錄和描述自己的缺點和優(yōu)點,清楚自己的優(yōu)劣,揚長補短;針對自己的不足,制定詳細的行動計劃,利用“魚骨圖”分析法,解決自身的問題,個個突破,克服劣勢,發(fā)揮自身長處。通過以上活動環(huán)節(jié)以課堂活動為載體,以體驗感悟為中介,以促進品德自我構建為目的,從而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創(chuàng)造機會提供自我教育的成長機會
自我教育是品德內生的“第一影響源”。這就要求在德育活動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主體觀,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fā)來強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容,以滿足學生需要。教師不再是簡單的重復和灌輸,而是正確、有效地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自我內化、自主發(fā)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一起分享、探討、成長。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角。道德與法治課的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實現(xiàn)品德內生。因此,我們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最終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教師按照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階段予以適當?shù)闹笇?,充分發(fā)揮他們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能把教師的要求,變?yōu)樽约号Φ哪繕?,突出德育的主體性,培養(yǎng)自我教育的意識。
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聽過的忘記了,看過的記不住,做過的就理解了?!痹鯓硬拍茏寣W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例如,課堂上,讓學生來做報告和討論,老師只是指導和糾正。我經(jīng)常讓學生到講臺上來進行“課前5分鐘時政講評”,哪怕是畢業(yè)班也不例外。每個學生都有上臺的機會,為了講好新聞,學生每次都會自己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挑選、點評新聞。為了能講好新聞,利用課間時間來詢問我,提出修改意見。學生上臺點評新聞的過程,其實就是關注國內外大事、自主學習、自身成長的過程。在點評的同時,學生對身邊紛繁復雜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進行辨別和分析,有利于明辨是非,通過新聞環(huán)節(jié)的體驗和認知,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此,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調動學生積極性,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以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目標,促進道德的內生。
在教學活動中,以自我教育為起點,以品德內生為目標,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充分認識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在德育活動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為自我教育提供成長契機。通過自我教育有效引導和促進青少年品德自我生成和發(fā)展,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引領心靈、感化心靈,讓自我教育成為品德內生的“第一影響源”。
參考文獻:
[1]周鳳林.學校德育頂層設計實踐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
[3]鄭航.班級管理與學生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