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忠
【摘要】小學學習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重要階段,而他們在小學的受教育方式,影響成人后的品行。小學的《道德和法治》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加有助于他們的多方面發(fā)展。在新的教學環(huán)境下,隨著教學改革逐漸深入,小學《道德和法治》課堂有了新的教學模式,本文從各個方面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對提高《道德和法治》教學效率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是道德法治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小學學習的關鍵課程,想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必須開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小學教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人生價值觀,而小學的《道德和法治》課程可以加強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有助于他們多方面的發(fā)展。在教育改革的新環(huán)境下,小學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也有了新的認識,由此產生了促進學生長期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的教育戰(zhàn)略。小學《道德和法治》教材中的每一幅圖畫、每一次對話和每一次提醒,都是學生進行《道德和法治》學習的素材。
一、運用情景教學法
在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時,必須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以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小學《道德和法治》的課堂上,老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道德法治學習情況,摸清楚學生具體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多少,對學生查漏補缺,建立一個良好的道德學習環(huán)境。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小的情景類型,比如,在進行社會道德品質教育時,可以創(chuàng)設老人過馬路和丟失東西的情景,看學生們的反應及做法,教師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從這些小情景中查看學生的合作意識、法律意識及道德意識。從學生交流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本身,可以看出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在與學生的討論中,教師可以研究學生的反應能力,以促進學生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安全地玩》一課時,結合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了解游戲場所與游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學習如何遠離這些安全隱患,學會健康、安全地生活。在熟悉法律知識之后,在遇到相關問題時,老師不用一一解釋,學生都可以根據他們所積累的經驗和所學到的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以情感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學生的情感教育可以從情感交流方面出發(fā),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道德和法治》,也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講述一些道德和法律的故事,以PPT或者是短視頻的方式分享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產生共鳴?!兜赖潞头ㄖ巍防碚摰氖录閷W生提供了情感洞察力,使了解了法治的重要性,并使學生有機會真實體驗《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心理價值。實踐證明,情感共鳴是提升《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關鍵途徑。如今,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學會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保持在一定激情的條件下,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在小學《道德和法治》的課堂上,只有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講授《家人的愛》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幾個相關問題:“早上上學,是誰為你做的早飯?是誰送你上學?是誰放學接你回家?你感覺自己的家人對自己好不好?有沒有在家庭中體會到父母的關心?”借助這些問題引出“家人的愛”這個主題,在情感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在此基礎上深化教學內容,圍繞“健康、安全的生活”或“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從法理角度講述家庭關系,如,在孩子年幼時,父母有撫養(yǎng)孩子的義務。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典型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的道德法律素質得以提升。
三、在課堂上運用教學留白
小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積累新的學習經驗,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近年來,在小學教育方面,課堂留白運用得越來越多,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往的教學方法,大多數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這樣的教學方法會造成學生聽課疲憊不堪,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教師要采用課堂留白,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每一節(jié)課老師不能上滿,留下10至15分鐘課堂時間,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加深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記憶。課堂留白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留白提高了道德核心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可以用他們的想象力思考;課堂留白不斷強調某些道德思想和習慣,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的認知能力。
四、變被動學習為有效學習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比語文數學更加難以掌握,知識復雜程度也更高,但為了學生能夠理解和參與,解決常見的問題,學生必須進行獨立的研究,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認識自我的能力,擴大意識,使學生走出過去的漩渦。以往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學習比較排斥,態(tài)度不是很積極,認為《道德與法治》課枯燥無味。學生在課堂上也極其容易跑神,能掌握的知識很少。其實,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方法,學習效率就會提高,且會取得兩倍的實際效果。因此,老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這樣學生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助于提高對學生的全面教育,使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學習方法。以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通常被忽略,很多學校和家長都不夠重視,把這節(jié)課讓給語文或者是數學老師上,學生也因此不再想要學習這門課,凡是接觸到這門課,都是被動認識,從來不會在課下主動復習該課程知識。教師要不斷重塑教學思想,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復習,以克服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教育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圍繞著學生的學習進行展開,以活動為手段,精心組織、精心安排各種活動,有條不紊地學習道德法律知識。如每周升旗儀式、小組會議、小組討論等活動,學校每月舉辦關于法律和條例的講座、會議以及知識競賽,這些都對學習《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知識有促進作用。鼓勵學生多關注相關的法治課程,如,《道德控制》《基本的法律規(guī)則》等。讓學生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并組織定期活動。讓學生課下從事熱愛祖國的活動,對學生實施獎勵政策。比如,在《道德與法治》的活動中,表現好的學生,老師可以采用小紅花獎勵,或者是筆記本獎勵,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為今后學生學習道德方面的知識打下基礎。
六、總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時刻關系著社會的穩(wěn)定。目前,我國法治教育正在發(fā)生著變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講授,需要著重關注道德操守的實施和法治教育,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將自身的理論知識與法治課堂進行結合,在課下,可以開展各種法治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為學生今后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2019-3-18].https://www.sohu.com/a/302403400_456069.
[2]劉天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 2017(47):69.
[3]黃惠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幸福生活指南,2018.
[4]陳強.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0(4):373.
[5]胡曉雪.信息時代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