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朱建軍
在剪紙教學中,針對地域特色進行本地素材的挖掘,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剪紙的過程中對家鄉(xiāng)特色有所了解。將剪紙教學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在學校教學中呈現,可以加強學生對于剪紙藝術的了解,并在深入了解剪紙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提高審美水平。同時,將適合武夷山當地的剪紙教學校本課程應用在剪紙教學中,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一種傳承,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得以傳承,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表現之一。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剪紙藝術是以剪刀和紙張作為主要素材,通過藝人的巧手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剪紙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極高的動手實踐能力,傳統(tǒng)民間藝人會根據民間的一些奇聞逸事以及神話傳說進行剪紙素材的積累以及創(chuàng)作。剪紙藝術可以說是古代人民對于自身美好生活的寄托,也傳遞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對古老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進行傳承,需要借助新時代的力量,讓剪紙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fā)揚。
將武夷山的本地素材應用于剪紙教學中,利用剪紙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對周邊豐富的資源環(huán)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剪紙表現,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對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使其熱愛家鄉(xiāng),共同把武夷山世界雙遺產保護好。這是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傳承,學生的學習結構也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
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5A 級風景名勝區(qū)——武夷山國家公園,人與山水相匯相融,武夷山人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留下了許多文化結晶,將武夷山本地素材利用到剪紙教學中,具有很大的意義,武夷山的文化遺產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傳承和優(yōu)化。剪紙校本課程應用到教學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和藝術韻味的具體感受,逐步意識到剪紙藝術形式的美感,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也提升學生對剪紙課程的重視程度,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國家也非常重視,同時民族文化也體現出了現代美育的精髓,剪紙藝術的教學也會得到極大的認可。
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針對普通課程的學習,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十分不利。同時,只進行普通分科課程的學習,也不符合現代教學改革要求,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對剪紙藝術的學習也是對自身知識的一種擴充,現代化的教學課程中,除了普通分科課程的學習,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進行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剪紙藝術的教學符合現代教學的要求,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豐富,學習形式也逐步得到了靈活的優(yōu)化和改善。
剪紙的創(chuàng)作過程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在對剪紙藝術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會涉及剪紙的練習與創(chuàng)作。在長期的剪紙課程教學中,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實踐能力會得到相應的優(yōu)化和提升。將剪紙教學納入校本課程,是對學生理論知識結合實踐的重視,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并對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加以了解,才能進行正確的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
利用武夷山的本地素材服務剪紙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可以將地域文化融合到剪紙教學資源中,開設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引導學生對剪紙進行學習,教師對于學生也應該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武夷山具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yōu)美的歷史傳說,在將剪紙教學校本化的過程中,可以把武夷山的秀麗風景、歷史傳說融入剪紙教學資源中,讓學生在對家鄉(xiāng)有進一步了解的基礎上,認識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更好地進行剪紙藝術的學習。
在自然風景方面,武夷山有著“奇秀甲東南”“碧水丹山”的美譽,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聞名于世。同時,武夷山還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qū),具有在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典型、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被稱之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
在歷史文化底蘊方面,武夷山因為景色秀麗,自古就受到歷代帝王的關注和封名,有歷史記載,武夷山自唐玄宗封“名山大川”,刻碑立禁。武夷山也是三教的名山,秦漢以來,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至今留下了許多宮觀、道院、庵堂,如天心永樂禪寺、止止庵等均是修道的圣地。夏商的架壑船棺、西漢的閩越王城、南唐的武夷宮觀、宋代的武夷精舍、元代的御茶園、明代的書院、清代的余慶橋等,至今仍保留著大量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尤以朱熹親筆題刻“逝者如斯”和在曬布巖刻下的“壁立萬仞”著名。武夷山的茶葉早已名聲在外,“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享譽世界的大紅袍源遠流長。“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講學長達50 年,始建于宋淳熙十年由他親手創(chuàng)辦的“紫陽書院”現仍保存著止宿和隱求室的部分建筑,許多朱熹的詩文手跡至今流傳。
在民間傳說方面,當游客乘坐竹筏暢游在九曲溪上,一邊欣賞著秀麗的自然風光,一邊聆聽著筏工口中娓娓道來的大王和玉女的愛情故事時,美麗動人的傳說為武夷山的迷人風景添上了絢麗的一筆。民間至今保留著“鯉魚燈”“馬仔戲”“拔燭橋”……同時,武夷山還是閩贛紅色蘇區(qū)的發(fā)源地、傳播地。在武夷山2798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留下了紅色革命的深深烙印,武夷山的人民為紅色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紅色文化土地依舊綻放光彩,如大安的中共蘇維埃革命政府遺址、上梅的徐履俊故居、上梅暴動紀念館等。這些都成為年輕一代成長、繼承革命先輩旗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剪紙藝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武夷山上述的這些地域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剪紙主題的具體引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并最終有效地突出地域資源特色,達到教學目的。在校本課程的研究中,可以將武夷山的這些特點融入校本課程的編寫中,讓學生對所在區(qū)域的地域文化加以了解,并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剪紙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和提升。
學??砷_設剪紙教學專門課程。專門的剪紙課程,首先要從學生對剪紙的學習興趣出發(fā),教師循循善誘,學生會更加專注。其次,專門的剪紙課程應讓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剪紙藝術學習。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剪紙藝術的課程學習,可以安排不同的課程學習難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對剪紙藝術基礎知識進行了解與學習。這需要在專門化的課程學習中,進行校本課程的逐步滲透,只有對基礎知識有了透徹的理解,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才會游刃有余,提升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剪紙藝術專門課程的開設,需要結合學校自身的情況進行考量,對于綜合條件較為好的學校,可以進行更專業(yè)的剪紙教學課程開設;而對于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的學校,在剪紙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欣賞理論出發(fā),實踐課程的教學可以遵從學生的意愿以及根據教學實際條件分類考慮、分層教學。
在對剪紙藝術的學習中,學生具備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需要發(fā)揮一定的引領作用。學校在剪紙藝術的教學設置中,需要安排具備專業(yè)素質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有效掌握剪紙技巧。此外,讓學生了解剪紙藝術在我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實踐出真知,同樣在剪紙藝術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對剪紙藝術的了解更加深刻,理解民間剪紙藝術家作品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這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剪紙藝術的精妙絕倫,進而對剪紙藝術形式從產生敬畏之心。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是對藝術創(chuàng)造者以及藝術表現形式的尊重,學生從小具備了這種品質,對于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健全人格建立也有重要意義。剪紙藝術的教學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教學,在倡導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現代教學環(huán)境中,剪紙藝術教學對于教育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意義。在現代化教學與傳統(tǒng)藝術融合的背景下,剪紙藝術教學對學生有著良好的教育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能力將會對學生個人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之一,具有韻味和美感。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可以從剪紙藝術啟蒙開始,在教學內容中進行專門課程的設置和安排,設置剪紙教學校本課程符合現代小學美育的要求。同時,剪紙教學讓傳統(tǒng)剪紙藝術為學生的校園生活錦上添花,并讓傳統(tǒng)藝術得到傳承發(fā)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需要在新時代進行傳承,學生在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學習過程中,能逐步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感,進一步對傳統(tǒng)藝術進行有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