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敏
在體育常態(tài)課50m快速跑練習或者測試過程中,學生常常不能在最后幾米“沖一把勁兒”,低段小學生更是如此,不到終點線就減速“緩沖”、在終點前回頭看其他學生、跳起來躍過終點線、“急剎車”停在終點線上等現象頻出。由于欠缺終點沖刺意識,往往導致50m成績不理想。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和思考,總結了培養(yǎng)低段小學生沖刺意識的方法,對提升小學生快速跑能力有一定幫助。
一、以“歌”促沖刺
以“兒歌對唱”為例。
目的:對于低段小學生來說,良好的隊形變換轉場習慣還未養(yǎng)成,遇到感興趣的練習內容極易興奮,但注意力不夠集中。此時,教師一邊整理隊伍一邊講解要求,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采用兒歌對唱的方式,在師生間的兒歌對唱中,既讓學生記住了沖刺的技術要求,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節(jié)省了整理隊伍隊形的時間。
方法:把50m快速跑沖刺技巧編成兒歌,教師在組織學生跑步練習和比賽的隊形時,可以與學生進行對唱。教師可在50m跑步環(huán)節(jié)前,邊拍手踏步,邊唱兒歌與學生呼應,節(jié)奏與踏步“1—2—1”一致。如,“快速跑,來排隊,快速跑,來站位,快速跑,兩腳開,預備跑,快擺臂,腿抬高,過終點,挺胸脯,莫停腳”。
教學建議:在此方法運用前期,可在解散集合排隊時滲透“1—2—1,來排隊;1—2—1,來站位”,在課中教師講解并示范口訣內容“快速跑,兩腳開,預備跑,快擺臂,腿抬高,過終點,挺胸脯,莫停腳”,讓學生有清晰的技術概念。適時集中加強各小組組長培訓,明晰指令的路線及要求。
二、以“快”促沖刺
1.游戲:“誰是王者”
目的:處于低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較強的好勝心,當被教師點名為本班級最快的“王者”時,更想在其他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實力。利用“王者”角色的“鲇魚效應”來激發(fā)練習者的主動性,以增加學生在50m跑中“沖一把勁兒”。
方法:選取班級跑得比較快的學生作為“王者”,并將“王者”的起跑點設置在50m起跑線向后5m的地方(圖1-1)。比賽過程中,“王者”在終點前超過其他練習者,則“王者”得1分,沒能超過,則其他練習者得分(圖1-2)。
教學建議:選取“王者”時,應根據班級學生平時記錄的成績而定,建議“男王者”與“男生”比賽,“女王者”可與男、女生比賽。若本課有見習者,可讓見習者擔任裁判,輔助教師判罰名次并記錄得分。
2.游戲:“王者對對碰”
目的:教師組織快與快,次快與次快的學生進行競爭,這樣讓每一名學生能夠與實力相當的對手進行比賽。雖然前兩輪會出現名次“懸殊”差距,但隨著輪數增加,每名選手實力都逐步接近,都會有拿“第一”的可能,這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最后的“沖勁”。
方法:首先讓學生4人一組比賽。教師站在終點線位置計時辨名次,等學生跑過終點之后,告知每名學生的名次,跑完一輪的學生按名次編成4個大組,即所有4人比賽的第一名為一組,第二名為二組,第三名為三組,第四名為四組。所有學生都完成編組后,教師可根據比賽成績組織“二次”排序,排序時分組路線成“S”形,滿4人為一組,4人小組比賽后再按名次重新編組。
教學建議:因每次學生在比賽中會與不同組員進行比賽,組織過程中沒有固定組員,為了避免學生在“二次”排序后位置混亂,練習者沖過終點進行相應排序后,教師告知學生原地進行拉伸,并為同伴加油助威。此方法在初次教學中,可能會因為“二次”排序花費一些時間組織,但耐心練習數次后,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也會對規(guī)則熟悉掌握,自動排序加快速度。
三、以“遠”促沖刺
以“紅綠燈”游戲為例。
目的:“紅綠燈”游戲通過比賽情境激發(fā)練習者的“爭先”意識,同時增加學生最后幾米跑的距離,來延長學生沖刺區(qū)間,加快沖刺速度,讓學生明白不過“綠燈”就不能松氣兒不能歇勁兒。當終點線后距離拉大時,也能有效讓學生緩慢減速,避免了前期跑完的學生在終點線附近圍觀逗留,影響下一組練習者進行沖刺。
方法:用不同顏色的標志桶把終點線后的區(qū)域劃分為“加速區(qū)”“減速區(qū)”“緩沖區(qū)”;綠色標志桶為“綠燈”,放在終點線位置,終點線向后5~6m處放置黃色標志桶,“綠燈”與“黃燈”之間為“加速區(qū)”;黃色標志桶向后3~4m放置紅色標志桶,“黃燈”和“紅燈”之間為“減速區(qū)”;過了“紅燈”為“緩沖區(qū)”(圖2-1)。游戲之前告訴每位練習者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以最快速度沖過“綠燈”,但也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按“路標指示”行進(圖2-2)。
教學建議:教師可在終點位置附近設置“小助手”(或者見習生)等練習者快到終點時,語言提示“綠燈”“黃燈”“紅燈”,以達到聽覺和視覺雙重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