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古詩詞的學習在小學生的課堂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創(chuàng)設(shè)了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真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因古詩語言高度凝練,加之古今漢語的差異,給學生的理解造成障礙。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以興趣為導向,以想象為手段,以理解為基礎(chǔ),以說話為方式,以寫作為目的,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小學古詩教學中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下面談?wù)勎以趯嵺`研究中得到的一些應(yīng)對策略。
一、以趣激學,穿越千年學古詩
1、巧用故事,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知人論事”,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每一首詩都與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huán)境。古詩的時代背景距現(xiàn)代很遠,對于現(xiàn)代的人們來說要做到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夠,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教學中將作者寫詩有關(guān)的背景內(nèi)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
如教《七步詩》時,只單純地講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殘,學生難免會一頭霧水,影響整首詩的理解。所以課前先講一講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中的含義,也不難體會到《七步詩》浸透著曹植滿腔的悲憤與無奈,是從內(nèi)心噴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質(zhì)問和吶喊。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抓住孩子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征,會大大提高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
2、利用游戲,激發(fā)學生運用古詩文的興趣
學生在學習古詩中難免會出現(xiàn)倦怠的情緒,而利用賽詩會、古詩接龍、對對子等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教學中還可以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在提高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
如學習《所見》時,讓學生扮成牧童,去體會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學生在表演中輕松而又快樂的體會出詩意。教學《尋隱者不遇》在學生想像畫面之后,請同學作詩人賈島和童子,演一演當時的情境。在學生的表演中初步領(lǐng)悟到了詩的意思。此外還可以定期的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情景劇的表演,學生在準備過程中不僅要親身參與表演,而且還要親自動手制作道具,服裝等,學生們興趣盎然。表演之后,通過各種獎勵手段,表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那些值得肯定的閃光點,激發(fā)了學生學古詩的興趣,更是在此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用古詩的能力。
二、以讀激情,身臨其境學古詩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要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
1、吟詩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最好的展現(xiàn)方式是吟讀。只有感情地吟誦,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在教《示兒》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第一步: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第二步:精讀詩文,了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第三步: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愿。在初讀的基礎(chǔ)上,確定悲涼的朗讀基調(diào);精讀詩文引領(lǐng)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研讀詩文時引領(lǐng)學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教師要成為引領(lǐng)學生吟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
2、唱詩
學生喜歡歌唱,有時還喜歡自編自唱。根據(jù)這一特點,在古詩文誦讀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唱讀古詩文,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詩文的熏陶。例如在教學李商隱的《無題》,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等詩詞,讓學生運用通俗歌曲的曲調(diào)來唱這些詩詞,學生通過反復的旋律,身臨其境地融入古詩文的意境之中。
三、以畫為景,展開想象學古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借助圖畫易于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lǐng)悟蘊含的真理。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課件等媒體,配以與詩歌內(nèi)容相符的畫面來渲染氣氛,把詩歌內(nèi)容的美展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快速“入境”,創(chuàng)造學習的契機。
1、教學觀賞畫
每篇古詩中都有一幅畫,要充分借助圖畫讓學生了解古詩大意。例《靜夜思》插圖,通過看插圖,使學生一目了然,詩人在晚上看著月亮睡不著覺思念故鄉(xiāng)及親人。這對于學生的感官是一種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學重點,使學生升華了情感。
2、學生創(chuàng)作畫
這是讓學生在已有理解上充分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畫筆再現(xiàn)詩中描繪的場景,讓學生自己描繪從中去享受那種成就感,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無窮魅力。例教《詠柳》時,學生會用自己的方式描繪出春天的柳樹美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是如此美麗,詩文是如此神妙,而古詩的魅力是如此無窮。教材中的許多古詩都是“詩中有畫”,我們可以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方法打開學生的心扉。
四、以比為法,多多益善學古詩
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多積累一點古詩文呢?除每節(jié)課盡可能適當安排多一點教學容量,還要講一點“多多益善”的策略。
如在教學古詩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時,讓學生討論:“這三首詩詞的時代背景不同,詩人的境遇也不同,為什么教材要把它們編在一起讓我們來學習呢?它們都有什么相同點呢?”因?qū)W生對古詩已基本理解,所以很快就領(lǐng)悟出教材編排是“別有用意”的。雖然時代背景不同,詩人的境遇不同,但這三首詩有一個共同點,都表達了羈旅之人共同的心聲——“對親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及熱愛?!?又如在教學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可聯(lián)系詩人不同風格的詩句使學生明確“詩史”美名的由來。可舉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歡快激揚,《春望》對國仇家恨的“感時”“傷別”,《石壕吏》對時局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經(jīng)挫折、仍不消沉的積極等來了解杜甫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學生既對詩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層,也對學生進行了歷史方面的教育。古詩中像這類的還有很多,教學中,一般都可以用主教一篇帶一組自由閱讀的辦法,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增加閱讀量,讓學生感受中華古詩文的博大。
總之,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yǎng),為學生帶來文化情懷,想盡一切辦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帶領(lǐng)學生邁入古詩的神圣殿堂,使學生領(lǐng)悟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