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黎 萬九香
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當前,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步入了內(nèi)涵式發(fā)展階段,高職教師的師德師風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的內(nèi)涵提升和職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為了找準新時代江西省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切入點,江西省通過自擬問卷,面向江西省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開展了師德師風現(xiàn)狀調查,以期了解師德師風建設的困境,并就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調查基本情況概述
本次調查通過問卷網(wǎng)發(fā)放電子問卷,面向學生和專職教師兩個群體展開。
學生問卷面向江西省高職院校大二及以上年級學生開展,回收有效問卷135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1%,涉及12所高職院校,其中,綜合類高職院校5所,理工類高職院校5所,財經(jīng)類高職院校1所,農(nóng)林類高職院校1所。問卷設計包含24個問題,有單選、多選和開放性問題三大題型,內(nèi)容涵蓋教師整體職業(yè)素質的認識、教師行為態(tài)度方面的評價、學校層面所開展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師德良好的標準以及存在的突出問題等。
教師問卷主要依托課題組所在高校,同時面向其他省內(nèi)高職院校,回收有效問卷356份,涉及5所高職院校,其中,理工類高職院校4所,財經(jīng)類高職院校1所。問卷設計包含26個問題,有單選和多選兩種題型,內(nèi)容包括高職教師的師表意識、師德師風建設觀和高職院校師德師風評價機制。
根據(jù)對教師和學生的調查結果進行交叉性分析顯示,江西省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師風整體優(yōu)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校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本次調查涉及的江西省高職院校,均有開展不同形式的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關于“你所在高校是否開展過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問題,100%的老師和學生選擇了“是”;關于所在高校開展的師德師風建設主題教育活動的形式,“開展理論研討”和“師德經(jīng)驗交流”占絕大多數(shù),分別為78.57%和71.43%。71.43%的參研教師表示,本校開展過師德師風方面的表彰活動;78.57%的教師表示本校教師師德狀況良好,責任心強;21.43%的教師表示本校師德狀況一般。
二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yè),有做教師的使命感和幸福感。關于選擇教師職業(yè)的原因,“喜歡學校工作環(huán)境”和“熱愛教育事業(yè)”占多數(shù),分別為57.14%和42.86%。78.57%的教師認為自己很適合教師工作,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在師德自我評價方面,50%的教師選擇“優(yōu)秀”,42.86%的教師選擇“良好”,整體滿意度較高。對于教師最重要的素質,調研結果集中在兩個方面:道德品質(64.29%)、教學能力(35.71%)。35.71%的教師經(jīng)常參加師德規(guī)范學習教育活動,71.43%的教師知曉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的具體內(nèi)容。
三是學生認可任課教師,基本了解學校開展的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對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總體素質的評價,49.26%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667人),46.31%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50.37%的調研對象表示自己學校重視師德建設工作,且有74.59%的學生表示,所在高校出臺了學生參與的師德師風評價制度和具體措施。對于老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表現(xiàn),如老師對待備課上課的態(tài)度、對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關心程度、日常儀態(tài)、舉止、修為等,參研學生滿意度較高。
二、存在的問題
(一)師德師風機制建設滯后,比較突出的是評價制度不夠合理
在“影響高職教師師德師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問題調研中,根據(jù)影響程度從高到低,分別為“教師待遇(85.71%)、相關考評體系(78.57%)、社會風氣(64.29%)、個人素質(62.1%)、學校重視程度(50%)”,其中影響最高的兩個因素是“教師待遇和相關考評體系”。關于“師德師風建設方面學校最應該改進的地方”這一問題,更多的參研教師認為是“考核評估新機制(52.36%)”。關于“是否有必要為高校教師制定具體的師德規(guī)范及相應的監(jiān)督與懲戒措施,87 .08%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綜合分析教師和學生的調查結果,可見當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對學校管理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制度建設是關鍵。
(二)少數(shù)教師距離言行雅正尚有距離
關于“任課教師在師德師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多選),針對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按照多寡程度從高到低,教師的調研結果分別是工作態(tài)度敷衍(57.14%)、理想信念缺失(50%)、學術不端(50%)、廉潔從教紀律不嚴(28.57%)、對學生缺乏尊重和愛護(28.57%)。學生的選擇與教師基本一致,分別為教學不認真(49.93%)、理想信念缺失(43.13%)、不管理學生(41.65%)、態(tài)度粗暴(31.61%)、廉潔從教紀律不嚴(28.80%)。由此顯示,當前高職院校部分教師需要在端正教學態(tài)度、堅定理想信念、關心愛護學生等方面重點改進。
(三)師表意識和任教年限呈負相關趨勢
通過將教師的任教年限和師德自我評價、是否主動建議過學?;蛳嚓P部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師工作是否適合自己等方面進行交叉分析,發(fā)現(xiàn)任教年限越長的教師,其職業(yè)熱情和自我評價越低。92.26%的任教年限1~3年的教師、83.52%的任教年限4~10年的教師、81.13%的任教年限10~20年的教師、65.26%的任教年限20年以上的教師認為教師工作很適合自己,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做得更好。與之對應,任教年限越長的教師,對本校的師德師風建設越缺乏積極主動性。
三、對策建議
(一)學校層面,要重視制度建設,著重解決好建章立制問題
良好的師德師風的形成,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堅實基礎。結合調研反饋的問題和思考,完善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制度規(guī)定,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成立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政策制定、宣傳教育、檢查評估等工作,指導、協(xié)調、督促對涉嫌違反師德師風行為的調查和處理。統(tǒng)籌師德教育與宣傳,從教學規(guī)范、學術道德、新教師入職教育等方面入手開展師德教育,從表彰師德先進典型、培育良好的師德師風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加強師德宣傳。
2.建立和完善師德師風評價機制,從評價內(nèi)容、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三方面開展。細化師德師風評價內(nèi)容,將師德師風分為師表意識、價值觀念、道德取向、敬業(yè)精神、社會責任感、學術研究等若干子項目進行評價;量化師德師風評價標準,設計高職院校師德師風評價內(nèi)容的賦分比值;評價主體多元化,在教師同行打分的基礎上,引入學生評價,在教學常規(guī)檢查中,設立專門的學生評議師德項目。
3.構建和完善師德師風監(jiān)督體系,強化監(jiān)督和獎懲,堅決遏制師德失范行為。各高職院校出臺的師德師風管理條例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要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包括將監(jiān)督方式設為行政監(jiān)督、教學內(nèi)容監(jiān)督、考評監(jiān)督等;將監(jiān)督主體定為高職教師管理組織機構、教學管理服務人、學生以及教師自身,構建多方參與的師德監(jiān)督體系。
4.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提升教師工作熱情和職業(yè)認同感。抽象的告誡并不利于良好的師德師風的形成,學校要尊重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讓廣大教師能在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收獲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將師德意識內(nèi)化為自覺自愿的具體行動。
(二)教師層面,應加強自我學習,提高教學能力,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行為示范
本次調查,關于“師德高尚的教師最應該具備的特質”問題(多選),按照影響程度從高到低,學生的選擇依次為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心理狀況(81.09%)、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77.1%)、對待教學認真負責(74.89%)、思想品德好(69.65%)、授課幽默風趣(65.29%)。關于“評定師德水平的標準(多選)”,學生的選擇是對學生的態(tài)度(79.03%)、教學能力(75.33%)、知識水平(73.93%)、個人品德(73.19%)、公平處事(66.47%)。兩項調研結果均指向師德良好的教師,首先是關心愛護學生,其次是教學態(tài)度認真,教學能力強。
四、結語
由此,給廣大教師提供了努力方向:一是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愛學生,回應學生的關切;二是不斷提高專業(yè)水平,更好地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廣大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時代江西高校師德師風問題成因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9YB36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申華.高職院校師德師風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10):43.
[2]趙春蓮.新時期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探討——以重慶市某高職院校為個案[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9-11.
[3]雷繼元,潘立,熊興芳.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狀況的調查研究——以湖北省某地方高校為例[J].襄樊學院學報,2011(12):72-76.
(作者單位 江西制造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