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公共管理學是一門借來的學科嗎

        2020-12-14 04:21:26顏昌武張立偉馬亮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引文分析公共管理

        顏昌武 張立偉 馬亮

        摘 ?要: 引文分析有助于評判學術研究的品質(zhì)與影響力。文章對《中國行政管理》與政治學、法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5個鄰近學科頂尖期刊的相互引用情況(2000-2019年)進行定量分析,探討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學術影響力。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公共管理學對鄰近學科的引用強度較高,但這些鄰近學科對公共管理學科的引用強度并不顯著。這表明公共管理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總體偏弱,而受到其他學科的影響較大。這種貢獻與汲取的不對稱性,意味著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品質(zhì)有待提升,學術影響力亟待增強。中國公共管理學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為關涉公共事務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場域,對其他學科的影響也日益增強。在鞏固學科獨立地位的同時,如何強化本學科對其他學科的知識輸出,是未來學科建設需要特別關注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 公共管理;引文分析;跨學科影響;學術共同體

        一、問題的提出

        公共管理學①自19世紀末期興起以來,一直奉行一種拿來主義的傾向,故而被稱為一門“借來的學科”(borrowing discipline)[1]。以公共管理學公認的三大理論支柱——政治-行政二分法、理性官僚制、科學管理原理——為例,政治-行政二分法發(fā)源于政治學,理性官僚制來自社會學,科學管理原理則植根于管理學。翻閱大多數(shù)公共管理學說史教材或著作,特別是那些以人物或流派為寫作單元的學說史,常常將某些主要定位于其他學科領域的學者囊括其中,如政治學的古德諾(Frank Goodnow)、林德布魯姆(Charles Lindblom)等,社會學的韋伯(Max Weber)、默頓(Robert Merton)等,管理學的泰羅(Frederick Taylor)、法約爾(Henri Fayol)等,經(jīng)濟學的諾斯(Douglass North)、布坎南(James Buchanan)等,以及心理學的馬斯洛(Abraham Maslow)、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等[2][3][4]。

        中國公共管理學也不例外。自20世紀80年代恢復重建以來,我們的領域不斷引進政治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概念和理論來解釋中國公共管理實踐。與此同時,相關學科也不斷將研究觸角伸入我們的學科領域,使得我們的研究議題常常被其他學科所覆蓋[5]。從我們耳熟能詳?shù)膶I(yè)術語中,可以看到中國公共管理學大量吸收了政治學等鄰近學科的研究成果,如源自政治學的“職責同構”、經(jīng)濟學的“壓力型體制”“晉升錦標賽”和“行政發(fā)包制”、社會學的“運動式治理”“技術治理”等概念,紛紛被吸納進中國公共管理學話語體系中[6]。

        從積極的意義來看,這一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公共管理學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品格,通過從鄰近學科大量吸收有益養(yǎng)分,極大地推動和豐富了自身的學科發(fā)展和知識累積[7]。但從消極的意義來看,這使得公共管理學成為一種沒有明確邊界、缺乏自我認同的學科,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由于公共管理學科所關心的議題集中于國計民生,其他社會科學——如社會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等——也會“擠”進公共管理“領地”并形成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相形之下,公共管理學對這些議題的研究反而難以企及上述“入侵者”的研究深度,研究品質(zhì)難以贏得其他學科同行的尊重,常常被貶低為社會科學大家庭中的“二等公民”[8]。

        其二,公共管理學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為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的累積性知識基礎。這也導致公共管理領域出現(xiàn)了達布尼克(Melvine Dubnick)所說的一種難堪局面:一些主要從事政府研究的學者并不認同自己是公共管理共同體的成員,相反,他們認為自己是政治學者、研究官僚制的社會學家、政策分析師、社會心理學家,等等;他們甚至不愿意在公認的公共管理期刊上發(fā)表論文[9]。

        毋庸諱言,一個缺乏自我認同的學科,難以贏得學界同行的尊重。中國公共管理學也面臨同樣的認同困境。今天的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由五個原分屬于不同門類、不同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組建而成,這五個缺乏學術淵源的二級學科至今仍然缺乏共同的學術規(guī)范和學科歸屬感[10]。公共管理學如何才能擺脫認同危機進而提升學科地位呢?從實踐角度看,公共管理學要想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就必須能夠有效地反映當前公共管理實踐的真實世界,提供解決當前現(xiàn)實中公共問題的有效方案。“如果我們不能對我們時代的重大問題做出建設性的貢獻的話,我們作為一個領域又有什么可取之處呢?”[11]要想對公共管理實踐有所禆益,公共管理學科就必須提升自身的研究品質(zhì)[12]。

        如何評判一門學科的研究品質(zhì)?無非是看這門學科的自主性、累積性、對實踐的解釋力,及其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13]。從這個角度講,判斷研究品質(zhì)的尺度,不是公共管理學在多大程度上吸納了其他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而在于面對復雜的公共問題,公共管理學做出了怎樣的理論貢獻,以及它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向其他學科領域輸出公共管理理論、知識或話語。本文旨在以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為研究視角,以中國公共管理學的頂尖期刊《中國行政管理》與鄰近學科的頂尖期刊的相互引用為研究對象,聚焦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品質(zhì),探討其是不是一門“借來的”學科,以及它是否有能力向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輸出知識。

        二、引文分析:一個研究視角

        學術研究是一項具有協(xié)作性和累積性的事業(yè),現(xiàn)有的研究通常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日積月累發(fā)展起來的,而現(xiàn)有的研究又為后人的研究開辟了道路。這種傳承和積累,最明顯的表現(xiàn)莫過于學術著述之間的相互引用,具體的體現(xiàn)就是一篇論文、一本書的參考文獻。對那些學術圈外的非專業(yè)讀者來說,學術論文的引用、注釋和參考文獻可能是一種不必要的裝飾物甚至是沖淡主題的累贅,但對學術共同體來說,“引文與參考文獻的體制化慣例絕非小事一樁”[14]。首先,它“在根本上體現(xiàn)著學術發(fā)表的公正性,而此公正性的確大大促進了知識的進步”[15],因而,引文的作用,不僅是向學術前賢致敬的一種方式,更是學術積累的必然要求,是確定學術成果在學術史中位置的重要尺度。其次,“引證、引文和腳注的有無正是表明一個文件是否嚴肅的標志,你可以僅僅通過增加或減少引證而把一個事實轉變成想象,或者把一個想象轉變成事實”[16]。一般來說,通過引用,引用者和被引用者就結成了一個“想象的共同體”,一個共同的“攻守同盟”,若有人試圖攻擊一篇包含豐富引用的學術論文,他就必須“削弱每一篇被他引證的其他論文,或者至少將被威脅著必須這么做”[17]。

        正是因為引文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引文分析才得以被確立為國際上評價學術著述乃至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通行方法[18]。所謂引文分析,就是運用統(tǒng)計、比較、歸納概括等具體方法,對學術著述或學術期刊的引用或被引用情況加以科學研究,以揭示其數(shù)量特征、內(nèi)在規(guī)律、發(fā)展趨勢的一種分析方法[19]。通過分析學術期刊所刊載的論文被引用的情況,我們大體可以評判該期刊的學術水平與基本質(zhì)量。一般來說,某一期刊所刊論文被引用的篇數(shù)與頻次越多,就表明該刊的質(zhì)量越高、在學術界的影響力越大。我們可以有各種指數(shù)來評價一個學科的凝聚力和研究品質(zhì),但學界公認,該學科領域頂尖專業(yè)期刊的刊文質(zhì)量,往往能夠“精確地”(雖然“不能完整地”)反映該學科的研究品質(zhì)[20]。換言之,對某一學科領域頂尖期刊文獻引用情況的分析,有助于我們較好地評判該學科的研究品質(zhì)。

        如何通過引文分析來評判某一學科的影響力?如何使之可操作化呢?在今天的學術界,學科間的知識流動已然成為一種常見現(xiàn)象。從流向上看,知識流動可以分為流入和流出。不同學科間相互影響,彼此滲透,每一學科既有知識流入,也有知識流出。學科知識的流入是通過吸收、借鑒和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推動本學科的發(fā)展;學科知識的流出則是通過本學科知識向其他學科的溢出、擴散和滲透,促進其他學科的發(fā)展。通過不同學科知識向本學科領域的流入,可推導這些學科對本學科的影響程度;通過本學科知識向其他學科的流出,可推斷本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影響程度。如今,某一學科通過引入、應用和整合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促進自身的發(fā)展已然成為學科創(chuàng)新的常見途徑,某一學科通過向其他學科輸出理論和方法則成為該學科擴大學術影響力的必然選擇[21]。

        文獻引用是知識流動過程的具象反映,不同學科間復雜的知識流動可被簡化為文獻間的引用關系。引文分析可以用來評判一篇論文、一個期刊乃至一個學科的學術影響力;借助文獻引用,可以反映知識在學科之間的流向,據(jù)此可以判斷本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以及其他學科對本學科的影響力。進一步地,鑒于學科領域頂尖期刊的引領性作用與示范性意義,這種學科間關系可被簡化為不同學科領域頂尖期刊間的相互引用關系。借助引文關聯(lián)和網(wǎng)絡化的圖譜形式,有助于我們形象地描繪學科發(fā)展過程中的學術流派、演進路徑和熱點前沿[22]。簡言之,對這種相互引用關系的分析有利于我們判斷某一學科的凝聚程度及其與鄰近學科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關系。本文重點考察《中國行政管理》與鄰近社會科學領域頂尖期刊的相互引用情況,以期恰當?shù)胤从澈驮u估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的學術影響力。

        如何確定哪些學科是公共管理學的鄰近學科呢?羅森布魯姆(David Rosenbloom)的研究給了我們以明確的啟示。他認為,公共管理學可以從政治學、法學和管理學三條路徑加以研究,而這三個母學科奠定了公共管理學的多學科交叉特色[23]。但是,對美國主流期刊的引文分析顯示,公共管理學與法學之間的聯(lián)系漸行漸遠,很難說它們?yōu)榻裉斓墓补芾韺W提供了學科基礎[24]。國外同行的引文分析研究表明:公共管理學大量吸收管理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反過來卻沒有對這些學科產(chǎn)生明顯影響。比如,管理學對公共管理學產(chǎn)生越來越多的影響,這可能同“新公共管理”運動有關;而公共管理學則未受到管理學的關注,這使其就像“孤島”或夜航的游船一樣[25]。政府是早期管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但是現(xiàn)在卻讓位于企業(yè),而公共管理學自身則故步自封[26]。

        和美國公共管理學一樣,中國公共管理學也是一個多學科雜糅的研究領域。楊立華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fā)展史的分析顯示,它可以被視為政治學、法學和管理學三者交融的,是三個主要相關學科之間動態(tài)平衡和整合的科學[27]。除了上述三個學科,中國公共管理學還深受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的影響。社會學是各類社會科學的母學科,中國社會學也是恢復最早的學科之一,對中國公共管理學有著深遠的影響。經(jīng)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的影響較大,以至于人們驚呼“經(jīng)濟學帝國主義”。鑒于上述五個學科的影響及其與公共管理學科的傳統(tǒng)關系,本文側重探討公共管理學與它們的相互影響。

        三、數(shù)據(jù)與方法

        我們參照拉彭斯(J. A. Laponce)的做法,基于期刊的學科歸屬性而不是基于作者本人的學科歸屬性來統(tǒng)計學科的影響力:如果一位經(jīng)濟學者(如周黎安)在政治學期刊(如《政治學研究》)上發(fā)表論文,我們在統(tǒng)計時將其視為政治學領域的貢獻,而不視其為經(jīng)濟學領域的貢獻[28]。國外公共管理學界的引文分析,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因此可視之為一種通行的分析策略[29]。

        關于學科文獻的來源期刊,我們廣泛征求了各學科的專家意見,在此基礎上,分別選取了管理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的五本中文頂尖期刊,依次為《管理世界》《經(jīng)濟研究》《政治學研究》《社會學研究》和《法學研究》。為了在一個較長周期探究學科之間相互影響的演變趨勢,本文的考察時間跨越剛剛過去的20年,即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各期刊的全部文獻。

        選定期刊之后,我們在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shù)據(jù)庫檢索并下載上述期刊發(fā)表的文獻數(shù)據(jù)和歷年被引情況。下載的數(shù)據(jù)包含參考文獻信息,下載時間為2020年1月1-6日。我們提取各個期刊文獻數(shù)據(jù)中的參考文獻信息,分別統(tǒng)計《中國行政管理》和上述5本期刊的參考文獻數(shù)量。

        我們按照每5年進行一次分組,統(tǒng)計各個期刊的被引用次數(shù)?;谄诳撐闹g的相互引用記錄,我們計算出期刊之間引用關系的相對強度指數(shù),這是一個能夠恰當?shù)胤从称诳g的相互影響力的指標。最后,我們繪制了期刊互引網(wǎng)絡圖,以便更直觀地反映期刊之間的相互影響力。

        四、結果分析

        6本期刊在各個時間段內(nèi)的發(fā)文數(shù)量與平均被引次數(shù)見表1?!吨袊姓芾怼返恼撐陌l(fā)表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管理世界》和《經(jīng)濟研究》,而其他三本期刊的論文數(shù)量較少。從論文的平均被引次數(shù)來看,《經(jīng)濟研究》的表現(xiàn)最搶眼,其次是《管理世界》和《社會學研究》,而《中國行政管理》最低。

        表1 ?各期刊的發(fā)文數(shù)量與平均被引次數(shù)

        本文主要關注這些期刊之間的互引情況,因此表2報告了過去20年期刊互引的絕對數(shù)。可以看到期刊自引的情況是最多的,表明每個期刊所代表的學科以學科內(nèi)部交流為主,其次才是引用其他期刊并和其他學科對話?!吨袊姓芾怼穼ζ渌灞酒诳囊么螖?shù)逐年遞增,對《社會學研究》《政治學研究》《管理世界》的引用較多,而較少引用《經(jīng)濟研究》和《法學研究》。反過來看,《中國行政管理》被其他期刊的引用較少,引用最多的是《管理世界》,其次是《政治學研究》和《法學研究》,而《經(jīng)濟研究》和《社會學研究》則引用較少。

        表2 期刊之間的引用情況統(tǒng)計

        注:每一列為該刊發(fā)表的論文中引用其他期刊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按5年為一個時間段進行統(tǒng)計。例如,a為2000-2004年《經(jīng)濟研究》發(fā)表的論文引用《管理世界》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

        為了消除被引期刊發(fā)文數(shù)量的多少對引用次數(shù)的影響,我們引入相對引用指標,反映某一期刊對其他期刊的引用次數(shù)除以被引期刊在同一時段內(nèi)的發(fā)文數(shù)量,具體見表3。相對引用強度使我們可以縱橫比較不同期刊之間的引用與被引用情況,從而更好地評估每本期刊的學科地位。矩陣對角線的右上角代表各個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情況,而左下角則是各個期刊引用其他期刊的情況,這使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期刊在知識流入和流出方面的非對稱性,比如《管理世界》對其他期刊的知識輸出比輸入更強,而《法學研究》則恰恰相反。

        表3 ?各個時段期刊之間的引用強度共線矩陣

        《中國行政管理》對其他期刊的引用強度隨時間在遞增,但是不同學科差異明顯。2000-2004年,它對其他期刊的引用較少,引用強度都不超過0.1。2005-2009年,它對《政治學研究》的引用強度超過0.1,對其他期刊的引用仍然較弱。2010-2014年,它對《社會學研究》的引用強度(0.23)反超《政治學研究》(0.17)。2015-2019年,它對《社會學研究》的引用強度達到了0.8,而《政治學研究》僅為0.58,《管理世界》和《經(jīng)濟研究》均首次超過0.1。但是,它對《法學研究》的引用強度自始至終都沒有超過0.1,最高在2015-2019年達到0.08。

        其他期刊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引用強度也隨時間而逐漸增多,表明公共管理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增強了。2000-2004年,5份期刊對它的引用強度都較低,最高的《管理世界》為0.016,其次是《政治學研究》的0.01。2005-2009年,《政治學研究》最高(0.03),其次是《管理世界》(0.0085)。2010-2014年,仍然是《政治學研究》最高(0.048),《管理世界》第二(0.016)。2015-2019年,《政治學研究》為0.046,《管理世界》提高到0.023,《法學研究》(0.0058)和《社會學研究》(0.01)也都大幅提升。

        6本期刊之間引用關系的相對強度可以構造引用強度共線矩陣(各個時段的引用強度共線矩陣見表3),將共線矩陣導入可視化軟件Gephi,繪制各個時段相互引用的共線網(wǎng)絡圖,以此展示期刊之間的相互影響。圖1中節(jié)點的大小為該刊論文在該時段內(nèi)的平均被引次數(shù),而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兩刊之間的相對引用強度。

        對圖1加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同其他期刊相比,《管理世界》與《經(jīng)濟研究》之間的聯(lián)系是最密切的,相互引用強度也是最大的。這可能同經(jīng)濟學與管理學不分家有關,也同《管理世界》設有宏觀經(jīng)濟論壇等專欄有關。相對來說,《法學研究》同其他期刊的互引關系最弱,表明法學是相對獨立、自成一體的一門學科。

        其次,從縱向維度來看,近年來《中國行政管理》與《政治學研究》《社會學研究》等期刊的互引關系越來越強,在2015-2019年成為圖中的主要連線之一。這意味著公共管理學同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學緣關系密切,而同管理學、經(jīng)濟學和法學的聯(lián)系較弱。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行政管理》在圖中的點最小,也意味著公共管理學在整個社會科學知識版圖中的影響力有待提升。

        五、結論與討論

        公共管理學通常被認為是一門“借來的學科”,這種看法對學科的發(fā)展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體現(xiàn)了學科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可能使其深陷認同危機。但是,這樣一種判斷停留于經(jīng)驗感知層面,缺乏充分的證據(jù)支持,也缺乏對多學科之間相互影響的學理分析。本文通過引入引文分析方法,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同其鄰近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了定量分析,探討了這樣一個研究問題:公共管理學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向其他學科領域輸出公共管理理論與知識?

        通過對2000-2019年公共管理學與政治學、法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學科頂尖期刊的論文互引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我們得出如下基本結論:中國公共管理學對鄰近學科的引用強度較高,但這些鄰近學科對公共管理學科的引用強度并不顯著。這表明公共管理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總體偏弱,而受到其他學科的影響較大。這種貢獻與汲取的不對稱性,意味著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品質(zhì)有待提升,學術影響力亟待增強。

        我們的研究同時表明:首先,中國公共管理學最初是一門“借來的學科”,但近20年它的發(fā)展較為強勁,在同其他學科的對話和對其他學科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強。同美國公共管理學一樣,中國公共管理學在其起步階段,也面臨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不夠并深受其他學科非對稱影響的問題。[30][31]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學科的獨立性顯著增強,這反映在《中國行政管理》對自身發(fā)表的論文的引用次數(shù)遠超過對其他學科期刊的引用次數(shù)。當然,其他5個學科也呈現(xiàn)類似的特征,表明盡管跨學科研究日益流行,但是學科邊界仍然是相對清晰的。當一個學科的內(nèi)部對話日益頻繁,并擁有了自身的術語或行話時,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學科開始走向成熟,開始確立起自身的身份認同。就此而言,中國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地位是清晰的和明確的,我們不應忽視它在過去幾十年的迅猛發(fā)展及其成績。

        其次,公共管理學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這既反映在公共管理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多地被其他學科所引用,也反映在公共管理學者較多引用其他學科的研究。公共管理研究對象的公共屬性吸引其他學科的注目,公共管理研究成果也滲透和影響其他學科,這表明公共管理學日趨呈現(xiàn)包容、開放和跨學科的色彩。這同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定位是相吻合的,也反映了這個學科有可能為更多的跨學科研究提供棲息地。

        最后,中國公共管理學同政治學和社會學走得更近,同管理學和法學這兩個被視為公共管理學母學科的學科聯(lián)系不大,同經(jīng)濟學的聯(lián)系也較弱。這一發(fā)現(xiàn)與美國公共管理學科有著明顯的差異,后者與法學和政治學的聯(lián)系緊密,并因為管理主義的興起而越來越受到管理學的影響。中國公共管理學脫胎于政治學,并深受組織社會學、農(nóng)村治理和地方政府等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影響,這使其同這兩個學科的聯(lián)系較強且日益增強。我們的研究表明,管理學、法學、經(jīng)濟學對公共管理學的影響可能被高估了。

        本文的研究也留下了兩點值得思考的空間:第一,如何平衡公共管理學同其他學科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是學科自覺與身份認同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 Planck)曾說,科學是內(nèi)在的整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分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zhì),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32]。實踐問題也是一體的,具有共享性,并不單獨屬于某一學科。今天中國的社會科學各領域,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時代課題: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研究問題則呈現(xiàn)學科化的態(tài)勢,具有專業(yè)性,每一學科都以其獨特的視野來探索問題而在學科體系中贏得一席之地。公共管理學以公共組織及其制度發(fā)展為研究對象,但無論是組織問題,還是制度問題,從來都不屬于公共管理學的專利品。如果我們過分強調(diào)學科的界限,就會限制我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視野和想象力。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學科界限,回到問題本身,以問題導向重構我們的研究。我們也必須反思:公共管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領域,該不該有自己的邊界?如何確定自己的邊界?如何才能對這些共享的問題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呢?

        第二,盡管引文分析已被普遍用于評價學術期刊、學術論文乃至學科的影響力,但必須指出,引文分析只是評價學科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維度而不是全部,其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33]。此外,學術界引用行為本身的規(guī)范性也有待加強。這種不規(guī)范性通常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一些引證可能是錯誤的引用,或者被引者本身就屬于誤引;二是一些被引用的著述可能與被引者的主旨毫無關系,它們之所以被引用,僅僅是為了引用而引用;三是一些引文之所以被引用,是因為引用者個人或文章所發(fā)表期刊希望表明一種態(tài)度,或者只是為了表明一種聯(lián)盟關系,表明作者與哪些作者群體相一致,類似于“例行公事”[34]。我們期待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引文分析展開更多探討,并通過學者調(diào)查等其他角度來豐富我們對公共管理學科的認識。

        注釋:

        ①公共管理學在學科名稱上一直存有爭議。依據(jù)學科發(fā)展與建制的不同階段,該學科分別有行政學、行政管理學、公共行政學和公共管理學等不同名稱,但在英文中都是“Public Administration”,限于主旨,本文不加區(qū)分地使用行政學、公共行政學和公共管理學這幾個概念。

        參考文獻:

        [1]STALLINGS R A. Doctoral Program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Outsider's Perspectiv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6, 46(3):235-240.

        [2]FRY B. & RAADSCHEIDERSJ. Mast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Max Weber to Dwight Waldo[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4.

        [3]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前言.

        [4]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導論.

        [5][13]李瀟瀟.公共管理的自主性與開放性——張康之、周志忍、竺乾威、孔繁斌、何艷玲五人談[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2015(3): 13-26.

        [6]顏昌武.行政學的本土化:基于中美路徑的比較分析[J].政治學研究, 2019(1): 53-62.

        [7][27]YANG L.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ynamic Balance and Integrative Science across Politics, Management, and Law: Rosenbloom's Framework and Chinese Experiences[J].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9, 19(1): 79-97.

        [8][11]懷特,亞當斯.公共行政研究:對理論與實踐的反思[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譯者序;18.

        [9]DUBNICK, M. Demons, spirits, and elephants: Reflections on the fail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Public and Nonprofit Affairs, 2018, 4(1):59-115.

        [10]童星.公共管理學科的共享價值、疆域邊界與發(fā)展趨勢[J].學海, 2019(1):27-32.

        [12]顏昌武.公共行政學是一門科學嗎?[J].中國行政管理, 2020(4): 64-69.

        [14][15]美國科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委員會. 怎樣當一名科學家:科學研究中的負責行為[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4:28,18.

        [16][17][34]拉圖爾. 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M].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5:54,54,56.

        [18]GARFIELD E.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J]. Science, 1972, 178 (4060): 471-479.

        [19]劉盛博, 丁堃, 張春博. 引文分析的新階段:從引文著錄分析到引用內(nèi)容分析[J]. 圖書情報知識, 2015, (3): 25-34.

        [20][28]LAPONCE J A. Political Science: An Import-Export Analysis of Journals and Footnotes[J]. Political Studies, 1980, 28 (3): 401-419.

        [21][22]劉澤淵,陳悅,侯海燕,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導言.

        [23]羅森布魯姆 D H,克拉夫丘克 R S,羅森布魯姆 D G.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16-41.

        [24][29]WRIGHT B 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Assess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elds of Law, Management, and Political Scienc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1, 71 (1): 96-101.

        [25][30]ANDREWS R & ESTEVE M. Still Like 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Studies[J].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18 (1): 31-60.

        [26][31]KELMAN 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07, 1 (1): 225-267.

        [32]PLANCK M. The unity of the physical world picture[M].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73.

        [33]BROWN L & GARDNER J. Using Citation Analysi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Journals and Articles 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5, 23 (1): 84-109.

        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Borrowed Discipline

        ——A Citation Analysis of Leading Journals in Social Science

        Yan Changwu / Zhang Liwei / Ma Liang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use citation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links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 journals and that of five sister disciplines from 2000 to 2019, including political science, jurisprudence,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busi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 could not be seen as a borrowed discipline. The impacts of PA on other disciplines are weak, and its link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re not equivalent. We find tha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PA and its sister disciplines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the past decades, and its links with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are stronges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A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nd its impacts on other disciplines have been improving over time. Given it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niche in social sciences, it is critical for PA to boost its intellectual impacts on other disciplines.

        Key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Citation Analysis; Interdisciplinary Impact; Intellectual Community

        (責任編輯 ? 王玉)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特色行政學的發(fā)展及其話語體系建構研究”(18BZZ066)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0-3-13

        作者簡介:顏昌武 ?男 ?(1974- ?) ?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張立偉 ?男 ?(1987- ?) ?山東大學國際創(chuàng)新轉化學院副研究員

        馬 ? 亮 ?男 ?(1984-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通訊作者

        猜你喜歡
        引文分析公共管理
        用于出版社學術影響力分析的三類文獻計量指標探討
        基于WOS數(shù)據(jù)庫的近十年教育游戲文獻分析
        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思想導向性增強對于公共管理的影響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52:35
        我國政務微博參與公共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淺談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公共管理功能
        基于引文分析與內(nèi)容分析的專利計量與評價的理論探索
        科技視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0:01:05
        《圖書館》2000—2011高被引論文統(tǒng)計與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24期)2016-10-11 09:32:50
        基于引文分析的科研人員文獻需求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3期)2016-06-13 23:14:24
        淺談公共管理在稅務行政管理應用中的價值
        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研究進程
        軟科學(2015年11期)2015-12-15 03:11:22
        麻豆久久91精品国产| 国产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东风日产系列全部车型| 国产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国产一区二区白浆在线观看|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8| 无码片久久久天堂中文字幕 |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深夜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男女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丰满老熟妇aaaa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h在线| 高h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五月综合婷久狠狠 |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av| 无人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国产激情无码Av毛片久久| 国产女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白丝在线| 一区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国产精品成年人毛片毛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一本到桃花网| 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大全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女高中生自慰污免费网站| 在线观看视频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少妇30p|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