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玉
【摘要】“兒童文學”即專為少年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亦是小學語文課程閱讀部分的文本類型。其依據兒童心理特點與對其“導向關乎自然、生命與生活的美好想象與情懷”的教育目標而設,但需要明確卻被往往忽視的一點則是:此教育目標的統籌性與語文教材內文本的輔助參考性,即恰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而應將閱讀觸角延伸向更廣闊的兒童文學海洋,在創(chuàng)造新型的現代開放化閱讀教學模式的同時,更為深刻地實現上述教育目標。本文便是對具體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兒童文學有效引入方法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兒童文學 ?有效引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3-0070-02
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具有對兒童進行自然、生命、生活的啟蒙功能,且以塑造美好的文本場景,以幫助學生建構內心美好的世界與記憶、引發(fā)其美好的情懷作為啟蒙的方式,是培育其成為熱愛生活、生命與自然而善良的人的重要平臺。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其的引入、以使其與課內文學作品結合成為更強有力的感染因子作用于學生內心,則不失為一種具有深遠意義且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兒童文學的運用優(yōu)勢
(一)有利于增強小學生學習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弱,不能明確認識到學習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不足,學習理解抽象的語文知識較為困難。同時,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只對有趣的事物感興趣,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一起,在長達四十多分鐘的語文課堂上,會時不時走神。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很容易情緒化,耐心也不足。若是小學語文教師只會參考語文課本進行教學,則無法有效激發(fā)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若是將兒童文學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一些充滿童趣、符合學生當前認知水平的小故事來開展語文教學,就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和動力。兒童文學作品字數不少,通俗易懂,并且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是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有效載體。
(二)有利于滿足小學生認知需求
兒童文學作品里的故事多是富有童話色彩,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植物,語言詼諧幽默,契合了小學生當前的心理特征,能夠滿足小學生的認知需求,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易于學生理解記憶。但小學語文課本教材則不完全具備這些優(yōu)勢特征,古詩詞的學習也過于抽象化,會加大學生的理解學習難度。而兒童文化則會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去探究語文學習的奧秘,去想象故事的主人公后續(xù)生活情況。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語文閱讀充滿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小學階段兒童文學作品的應用現狀
在應試教育這個大背景下,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對教育理解出現了偏差。部分教師錯誤的認為,語文教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于是過于注重學生理論文化成績的提升,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不重視開展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驗和培養(yǎng)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部分。若是教師不重視閱讀教學,只知道一味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會大包大攬,將閱讀題型進行解析,給予學生相應的模板,并盲目的開展題海戰(zhàn)術,那么是無法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傳統的教育方式過于老舊單一,一味要求學生機械的背誦記憶,只能磨滅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甚至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畏懼感和厭惡心理,不利于語文教學的良好實施。
即便現在有部分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是在具體應用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選擇適合的、有趣的兒童文學作品;教師也沒有講述一些閱讀的技巧,導致學生閱讀效率不高,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兒童文學的優(yōu)勢作用;教師沒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等等。這些問題都極大地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全面提升,無法顯著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故而,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目前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中的應用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這樣才能夠讓兒童文學的優(yōu)勢作用得以體現。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兒童文學作品的運用策略
(一)主題閱讀下對相適兒童文學文本的引入
在引入課外兒童文學話題上,我們首需考慮的問題便是“引入什么”及“如何引入”,也即是與課內文本如何恰切銜接的問題。在愈加清晰的語文教育本質與先進的閱讀教育理念下,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得以衍生——主題閱讀,即單元主題或更為自由的由課內外文本自組而來的新主題。兒童文學則亦可依此路徑滲透進入到課堂閱讀教學。
例如:在《竊讀記》一文的教學中,我并沒有對其進行獨立教學或者按照教材既已分好的課文組進行組別主題閱讀,而為讓同學們能夠相對完整地感知作者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在內心建構起那段時空場景而生成相應關乎生活與生命的情感與情懷,我便以“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為主題,引入了林海音的自傳體《城南舊事》中的《惠安館》摘文、《我們看海去》摘文此兩個文本,設計建構了真正以培育學生人文情懷為核心旨歸的一節(jié)大課,這是對以單純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或獨立文本教學固化模式的擊潰和革新,是對應試教育藩籬的成功跨越與對素質教育理念由內而外的一次落實。
(二)文本場景與文本情感的扶持建構與催生
通過主題化閱讀的牽連,將課外兒童文本引入課堂本身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通過主題閱讀,在兒童內心建構起相對應的主題場景,在場景中則具有文本所述的空間、時光、人、物與事件,并最終將此場景轉化為一種內心情愫,而使學生主體在此能夠得到歸屬感。這種感覺的形成便意味著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對閱讀的熱愛及其人文情懷與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上述以課內文本《竊讀記》一文為引,引入《惠安館》摘文等文本而共同組建好相應的主題閱讀模式之后,我則按照其內貫穿著的主人公小英子,也即《竊讀記》的作者林海音的成長線索,按其所述內容,對此三個文本進行了前后順序的排列:《惠安館》摘文(未上學前)、《我們看海去》(剛上學)摘文、《竊讀記》(上學后),以此為文本場景的搭建提供時間架構。除此,為促進同學們對此時間線索下空間與人事場景的感知與想象,如“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這時候雷聲更大了,好大的雨點滴落下來,宋媽到院子來收衣服,把小雞趕到西廂房里。我和妞兒也跟著進來……”等,我則讓同學們邊朗讀邊想象,或角色扮演,或更直觀地去觀看《城南舊事》的影片,以最大限度上將小英子的童年生活場景置于其腦海,使其能夠通過對其中小英子、秀貞、妞兒、“厚嘴唇的年輕人”的形象、語言、神態(tài)、心理活動的想象及對“街角的書店”、“惠安館”、“秀貞的屋”、“妞兒常去的水井邊”等空間的想象生發(fā)關乎那個時空下各種生活、生命形態(tài)的向往、憐憫、惋惜等情懷。此過程亦是同學們的人文素養(yǎng)、歷史感、文學感、文字理解能力等同步得到提升的過程。
(三)通過自由形式輸出自身想象與情感形態(tài)
在通過上述扶持建構與催生的方式使學生在內心建構起文本場景而擁有一定的文本情感之后,學生自然會產生表達、傳遞的欲望,而此表達、傳遞的過程則亦是對其文本思維和情感進行進一步澄清與剖析的過程。因而教師應為此欲望提供釋放的平臺,即給其自由的不拘形式的輸出時間與空間。
例如:在上述以“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為主題的兒童文學文本閱讀教學之后,我則讓同學們結合自己通過閱讀所習得的認知思考與所引發(fā)的情感,進行對自身感受的自由化表達,即其可以通過情景演繹、文章寫作、配樂朗誦、主題演講等多種形式,獨自或以組為單位進行表達。這便給予了同學們充分的情感思維梳理、深化空間及對文本、對人物、對事件的自我解讀空間。如一組同學分別扮演小英子、妞兒和秀貞,以秀貞和妞兒相認的場景為藍本進行了只配樂、而無人聲對話的表演,以通過神態(tài)、動作等配合音樂表現三人的心理世界。三人的表演有眼淚、有凝視、有擁抱,而伴隨著張弛有力的情節(jié)行進節(jié)奏,緊抓著同學觀眾的心。而在此背后,則是表演者同學對文本內生命、生活的看待與對人物情感的共鳴,是人性善良的種子在其內心的生根發(fā)芽與成長。
(四)豐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礎知識
兒童文學是針對兒童智力發(fā)育及思想道德形成的一種文學,它契合了小學生當前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水平,里面蘊含了許多基礎性的知識,可以讓小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基礎知識,豐富眼界和思維,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當然,教師想要讓學生更加輕松高效地深入理解兒童文學作品里面的內容和蘊含的人生哲理,教師也要注重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
比如教師在講述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篇現代兒童詩歌時,教師就可以先對詩歌背景進行延伸,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有關于雷鋒的各種故事,可以詳細講述雷鋒這一個英雄人物的生平記事,讓學生對雷鋒以及他所做的事情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后,再開展雷鋒詩歌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學習詩歌的時候,就可以明白文章的內容了。若是想要強化學生的記憶,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影視動畫作品,讓學生可以直觀具體地感受到雷鋒所做的事情對其他產生的正面影響。而當學生對《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篇現代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一些學生扮演雷鋒,一些學生扮演雷鋒幫助過的人物,讓學生體會助人為樂的心情。
(五)提升小學生的精神素質修養(yǎng)
兒童文學中富有很強的教育意義,但又不同于傳統教師采用的說教式或是灌輸式教學,強行把教師的思想加在學生身上,而是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后能夠自己思考,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健全學生的人格發(fā)展。教師要想充分體現出兒童文學的優(yōu)勢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需要努力提升小學生的精神素質修養(yǎng),即要在利用兒童文學開展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內涵價值,并將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習慣培養(yǎng)貫穿在閱讀教學中。
比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在網絡上搜尋相應的兒童文學作品或是學習資料,如《閃閃的紅星》或是《小兵張嘎》等,這樣一來,學生就更加容易理解《小英雄雨來》這一篇課文中的中心思想,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是指引兒童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學,教師應該突破語文教材的局限,將兒童文學充分利用起來,使其可以更深、更廣地作用于學生,以觸動其內心情感,成為其之后熱愛閱讀與快樂成長的起源。故而,教師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出兒童文學的作用價值,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就需要明白兒童文學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運用優(yōu)勢。教師可以通過科學合理地選擇兒童文學作品、豐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礎知識、提升小學生的精神素質修養(yǎng)等多種手段,將兒童文學與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亞晶.生命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7.
[2]宋興華.芻議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