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指出,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民法典教育理應是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弱化背景下民法典教育存在的若干問題,并以問題為導向提出高職院校加強民法典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民法典;法治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具有重大意義[1]。大學生法治教育是指通過向高校大學生講授我國的法律傳統(tǒng)文化,開展法律的基本常識與基本理論的教育,讓高校大學生從法律文化器物層面上了解我國法律的體系結構、規(guī)則規(guī)范,再通過向高校大學生傳播我國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精神價值,對他們進行意識層面的塑造,形成懂得法律、遵守法律、相信法律、維護法律的思想意識[2]。隨著民法典的實施與普及,高職院校應更加重視以民法典為核心的民法教育,創(chuàng)新民法教育思路,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一、民法典在高職院校法治教育中的地位
(一)民法典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基本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涵蓋富足的物質層面,而且對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變得日益強烈。民法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應新時代發(fā)展需求,反映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xiàn)實的利益訴求,其內容幾乎涉及所有的民事活動,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保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保障。民法典在社會關系調整和行為規(guī)范方面具有基礎及中樞作用,肩負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高職教育,教育學生學民法、懂民法、用民法是法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二)民法典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民法典系統(tǒng)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是我國民事法律規(guī)范的集大成者,其頒布實施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zhàn)略舉措。對于統(tǒng)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一體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xiàn)良法善治,必將發(fā)揮重大積極作用。民法典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其頒布實施將進一步發(fā)揮民事法律制度的引領、規(guī)范、保障等功能,有力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3]將民法典教育嵌入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養(yǎng)教育過程,充分發(fā)揮法治教育的功能,推動全體學生自覺守法,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性循環(huán),助力法治中國建設。
(三)民法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科書
民法典第一條開宗明義地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其立法目的之一,并融入每一條規(guī)則之中。它所確立的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公序良俗等原則,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基本原則層面的直接轉化和表達。[4]我國民法典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教化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弘揚權利意識;二是弘揚尊重他人權利的觀念;三是提倡誠實信用的行為要求;四是提倡平等觀。[5]正如德國法學家耶林所指出:“不是公法而是私法才是各民族政治教育的真正學?!?。[6]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性應當賦予民法典在高職院校法治教育中特殊的地位。
二、當前高職院校民法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法治教育整體上有弱化趨勢
一是法治教育體系不合理。主要表現(xiàn)在:教學方向方面,側重于部分法律條文的理解和應用,忽視了法治思想的傳導、法治理念的樹立與法治信仰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方面,主要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依托,該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法治水平,但法律內容在該課程設置過少,教學時長較短,教學模式單一,滿足不了法治教育的需要;教學方式上,雖然很多高職院校開始嘗試一些審判旁聽、模擬法庭等教學活動,但總體來看,由于受各種條件限制,實踐環(huán)節(jié)仍然偏少,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二是法治教育目的不明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目標是開展法律基本理論教育、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提高法律能力、強化法律信仰。但在高職院校實踐過程中,其教學目標發(fā)生了偏移。很多高職院校仍然認為法治教育是一種應試教育,對這門課的考核僅僅以一張考試的試卷作為考核依據。而學生的學習也存在功利化傾向,為了應付考試在考前突擊復習,考完就忘。長期以來形成的教育模式導致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游離于既定目標之外。
三是法治教育師資較薄弱。法治教育是一項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綜合性教育,對教師的法學理論水平與法治實踐經驗都有較高的要求。很多高職院校從事法治教育的教師都不是法學科班出身,往往是從中文、黨史、思政等文科專業(yè)抽調出來附帶教授法律基礎知識,這些教師法治理論基礎薄弱,對法治教育內容的講授大多停留在照本宣科上,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職院校民法典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是對民法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高職院校往往只注重專業(yè)技術知識、職業(yè)技能方法的教育,對包括民法典在內的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夠,人才培養(yǎng)觀念滯后于時代的需要。部分高職院校管理者沒有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工作重心放在專業(yè)學科的教學,法治教育成為邊緣學科。高職院校學生往往認為法律方面的基礎知識太枯燥、太龐雜,認為學法就是背法條,不愿意學習法治思想方面的知識,更談不上對民法進行深入學習了。
二是尚未設置民法典課程。如前所述,在現(xiàn)有高職教育結構下,法治教育本身沒有獨立的地位,內容稀釋和碎片化了的法律知識內容被納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整體只占該課程的三分之一,更遑論只作為一個法律部門的民法了。民法典出臺之前,民法法律部門以一部《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為軸心法律規(guī)范,附之以其他一些單行民事法律,這種松散結構不利于民法統(tǒng)一的知識傳播。民法典出臺之后,為高職院校設置民法典課程提供了契機。
三、加強高職院校民法典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解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過程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加強高職院校民法典教育在內的法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法治知識的傳播、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高職院校的民法教育更是任重而道遠。
(一)樹立高職院校法治教育新理念
大學教育階段既是幫助大學生塑造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也是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積累良好社會公德、培育健全法律人格的重要階段。在新時代開展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工作,首先應當教育學生樹立法治理念、涵養(yǎng)法治意識、培育法治信仰。這就要求發(fā)揮民法典的教育教化功能,強化規(guī)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學生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讓法治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地浸潤學生心田,孕育成法治中國的累累碩果[8]。
(二)重新審視民法典在法治教育中的地位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將有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民法典確認市場主體的法律資格、權利義務,強化民事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平等地位,為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建立了完備的規(guī)則體系,為各類民事主體提供了穩(wěn)定的行為預期,為各類民事活動提供了基本依據,有利于充分調動民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公開、公平、公正地參與競爭,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fā)展。[9]高職院校學生是未來的國家建設者、社會塑造者,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民法典的重要性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對法治教育做出回應和調整。只有充分認識民法典教育的深遠意義,高職院校學生的民法素養(yǎng)才能有效提升。
(三)優(yōu)化高職院校法治教育課程體系
習近平出,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要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普法工作的重點來抓,引導群眾認識到民法典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典,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guī)范,養(yǎng)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yǎng)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10]高職院校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優(yōu)化高職院校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將法律課程與德育課程分開,有條件的院??梢韵刃性O置民法典課程。當然,要充分考慮高職院校學生有別于法學專業(yè)和本科學生的特點,課程設置既能實現(xiàn)民法典教學目標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四)配強高職院校民法典教學師資隊伍
師資力量是影響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適應民法典教學的新形勢,加快師資力量的建設步伐。一方面對現(xiàn)有的教師進行培訓和深造,同時吸收新鮮力量充實師資隊伍,形成專業(yè)素質扎實的民法典教學團隊。另一方面,以多種靈活方式嘗試引進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律工作人才,如律師、法官、檢察官等實務型專家為高職院校學生開展民法典教育,形成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和融合的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J].求是,2020年第12期.
[2] 劉海寬.理工科大學生法治教育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
[3] 唐一軍.切實貫徹實施民法典,譜寫法治中國新篇章[N].法制日報,2020-06-17.
[4] 周佑勇.貫徹實施民法典,提高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水平[J].學習時報,2020-06-19.
[5] 王利明.彰顯時代性:中國民法典的鮮明特色[J].東方法學,2020年第4期.
[6] 魯?shù)婪颉ゑT·耶林.劉權譯.論權利而斗爭[M].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73頁.
[7] 李潤青.高校校園的法治環(huán)境與法制建設[J].南方論壇,2010年第7期.
[8]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58-259.
[9] 張軍.把實施民法典貫穿法律監(jiān)督始終[J].求是.2020年第12期.
[10] 習近平.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J].求是,2020年第12期.
作者簡介:劉亦明(1984- ),女,湖南新化人,保險職業(yè)學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