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勤 秦銘謙 賈志偉
摘要:經過近幾年高職院校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各學校的信息化程度已有了明顯的提升,為學校的辦公教學模式帶來了新變革。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頒布,高職院校的智慧校園也將進入新的建設階段,該文通過對智慧校園概念的解讀、文獻檢索統(tǒng)計、建設技術等方面的分析,及目前高職院校智慧校園的整體建設現狀,結合2.0行動計劃提出了智慧校園下一步的建設建議。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高職院校;智慧校園
中圖分類號:TP39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28-0136-04
Abstract: After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attemp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recent years, the informatization degree of each school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ch has brought new changes to the school's office teaching mode. With 2.0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action plan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he wisdom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also will enter a new stage of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isdom campus, literature retrieval statistics,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overall wisdom, wisdom was put forwar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2.0 action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next proposal.
Key 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Wisdom Campus
1背景
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智慧校園”成為各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標,黨的十九大會議召開后,為了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下簡稱2.0計劃),這預示著以“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目標的1.0時代已基本完成建設普及。經過前幾年的發(fā)展建設,各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特別是信息化基礎環(huán)境建設方面,隨著有線無線網絡、軟硬件計算存儲資源、智慧課室、一卡通及信息化應用系統(tǒng)平臺等相關項目的陸續(xù)建成,使各高職院校有了進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設水平的軟、硬件條件。由于在信息化建設側重點及時間點上的不同,各高職院校在智慧校園建設上分化出了幾種不同的技術路線,如何在這幾種路線中求同存異,結合2.0計劃制定下一步的建設規(guī)劃,這便是本文要探究的問題。
2智慧校園的概念
隨著傳統(tǒng)教育方式在現代教學中所突顯的瓶頸(禁錮的教學手法、極低的施教效率、落后的管理方式等)越來越嚴重,高職院校也一直在尋求突破的解決方案,而教育信息化的出現為高職院校個性化的教學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如圖1所示,智慧校園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組成部分。
將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通信等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全面地運用到教育教學當中,開發(fā)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育過程,用現代化技術提高教師及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這就是最初的教育信息化理念。而隨著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及深化,智慧校園概念被提了出來,用“智能 + 互聯 + 協(xié)同”的理念,為廣大的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huán)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學校與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感知[1]。它是高職院校智慧學習、智慧生活、智慧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具體承載者,包括了校園網絡、校園安防、教學課室、計算存儲、應用平臺等子部分的信息智慧化,是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教育信息化上探索的實例化工程,因此,智慧校園建設的每一步決策都關乎著高職院校未來建設發(fā)展的方向。智慧校園具備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可以為師生提供一個適用場景寬泛且網絡信息化程度高的高職院校全應用型基礎環(huán)境;二是已融合打造出高職院校內各個服務領域的應用系統(tǒng)及感知系統(tǒng),信息化各應用服務流程及終端環(huán)節(jié),使學校內的所有日常程序化、數字化、規(guī)范化,并完整地保存各系統(tǒng)所產生的記錄數據;三是結合學校個體情況,通過虛擬化、云計算、物聯網等平臺環(huán)境利用大數據、區(qū)塊鏈、虛擬仿真(如:VR、AR、MR)、人工智能等技術建成本地“互聯網+教育”平臺,實現對各院校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并為高職院校的建設發(fā)展提供頂層決策導向。
3 智慧校園的建設分析
依托智慧校園的建設,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從中也能看出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一種延伸,它是學校信息化建設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其整體架構已初具雛形,如圖2所示:
雖然對高職院校智慧校園而言,硬件環(huán)境建設與應用層面建設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但不同的學校在其智慧校園建設中存在建設重心與規(guī)劃順序上的差異,這形成了不同的技術路線,也使各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成果百花齊放、各具特色。
5.1認識不足,定位不清
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進化,雖然同為教育信息化技術建設,但二者有著質的區(qū)別,前者注重物而后者注重人。由于對智慧校園的內涵認識不足,導致在規(guī)劃構建中,沒有跳出數字校園的建設思維,只是換了個名字實施數字校園建設,偏離了智慧校園的本質;另外,頂層設計的定位不清,致使智慧校園的建設缺少核心主線,各部分建設無法融合成體,“孤島”情況嚴重,這種只產不用的局面導致智慧校園停滯不前,成效差強人意。
5.2重實踐輕理論,重技術輕應用
由于國內外高校的智慧校園建設仍處于摸索及嘗試階段,雖初見成效,但還沒有形成最終的體系,自然會在實際規(guī)劃建設中缺乏頂層視角的理論指導,因此各職能部門無法形成理論共識,使得智慧校園在推進過程中失去核心凝聚力,同時,規(guī)劃時沒有經過細致的調研,而無法準確定位建設需求,在缺少理論支撐的情況下過分依賴建設實踐,導致投入使用后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降低了學校領導層的建設信心,影響智慧校園建設的有序推進。
技術為應用而生,高質量的應用能夠推動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同樣如此。智慧校園在確定好對應的建設技術路線后,首當其沖的就是大量的軟、硬件基礎建設,如物聯網技術相關的組網設備、傳感器;云計算技術相關的計算存儲資源、云平臺等,但由于應用規(guī)劃的滯后,這些優(yōu)質的資源并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效用,使智慧校園的投入及產出明顯失衡,往往說到建設技術時頭頭是道,一旦問及應用卻寥寥無幾。
5.3應用不融合,落地無生根
當前高職院校已依托各自智慧校園先進的硬件資源,建設部署了不少的信息應用系統(tǒng),其中不乏一些具備標準化數據處理,統(tǒng)一數據輸出等符合智慧校園設計理念特性的系統(tǒng),但實際上卻是很多高職院校在平臺建設時忽略了應用系統(tǒng)之間數據融合問題,沒有在頂層設計時確定好整個智慧校園基礎且必要的數據標準規(guī)則,致使應用系統(tǒng)上線后形成各個自我封閉的信息資源孤島;另外,不同的應用系統(tǒng)有各自的使用管理部門,所產生的數據也有歸口權,在傳統(tǒng)的高職院校中,處于這種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下很難實現數據的有效整合。數據沒有互通,應用無法聯動,多維度的融合應用服務只是紙上談兵。
6未來的建設之路
當前的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正處于新的階段,既有新的機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新型技術的加盟),又有新的挑戰(zhàn)(從基礎建設轉入應用服務建設),雖然仍存在一些共同性問題,但整體向好,這說明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指導思想是非常適合中國式教育的。根據目前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普遍現狀及共性問題,結合教育部關于2.0計劃的指導思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對智慧校園建設的調整。
6.1加強理論研究
高職院校智慧校園既是類似的又是不同的,需多方學習兄弟院校優(yōu)秀的建設經驗,取長補短,加強研究,深入了解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校園的真實內涵,結合校情分析高職院校智慧校園規(guī)劃的科學性及下一步建設的可行性,總結前期建設對學校整體教學管理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及自身仍存在的不足,最為重要的是要了解學校真實的內在應用需求,精準定位融合突破點,分層推進,逐一驗證,以此構建高職院校自己的智慧校園建設依據及理論基礎。
6.2技術上超越,制度上推進
智慧育人、智慧管理、智慧決策是智慧校園的最優(yōu)形態(tài),其核心是信息技術與學校日常教學、管理、科研等主流業(yè)務的深度融合,實現手段是服務平臺數據的全面采集、融合、挖掘、建模,這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 因此,對新興技術的探索(如:5G、區(qū)塊鏈、虛擬仿真等)及應用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是超越原數字校園建設的有效途徑,不僅滿足新時期教育現代化的要求, 同時也順應了智慧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智慧校園建設是一個整體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絕不是各高職院校信息主管部門能夠全盤代理的,尤其是應用系統(tǒng)的選型、二次開發(fā)及數據對接等,是十分牽扯精力及時間的任務,但又是整體應用建設環(huán)節(jié)中最為關鍵的部分,這需要全校各職能部門的積極響應與配合,由于存在主觀意愿上的因素,需在學校制度上加以規(guī)定并推動執(zhí)行,同時規(guī)范數據層面的結構標準及安全責任,以確保智慧校園建設的順利推進。
6.3以人為本,內涵發(fā)展
智慧校園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yǎng)的普遍提高,構建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承擔育人重任的高職院校須把“以人為中心”作為智慧校學建設的根本內涵,結合教學信息化手段實現因人施教、個性發(fā)展,同時提升師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只有以人為本才能體現教書育人的根本宗旨,這也是建設智慧校園的最終目的。
7 結束語
智慧校園是一個將師生個性化服務作為理念,通過新興技術的助力,建造全面感知的校園環(huán)境,識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興趣及生活場景,為師生提供智能教學環(huán)境和便捷生活環(huán)境的全方位個性化智能生態(tài)園區(qū)。高職院校智慧校園是傳統(tǒng)數字校園的升級迭代,更是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利器,在回顧智慧校園建設歷程的同時,需不斷總結經驗及不足,形成理論依據。結合國家指導性文件設計高職院校自己的下一階段發(fā)展藍圖,智慧校園建設只有不斷推進,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只有不斷深入,才能不斷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的真正融合,最終實現師生、部門與學校的三級聯動,為高職院校提供未來辦學發(fā)展的頂層決策,以此讓學校構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培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曦,張晨.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校園設計與實現[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8):182,185.
[2] 張國寶,卞藝杰,楊路.智慧校園下服務融合門戶的設計與構建[J].自動化儀表,2020,41(1):27-32.
[3] 鄭琦.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智慧校園系統(tǒng)研究[J].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20(1):17-20.
[4] 朱倩.基于物聯網的智慧校園構建[J].軟件導刊,2020,19(4):208-210.
[5] 劉苗苗,王勇,張永生.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校園建設方案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35(1):170-172,176.
[6] 代興梅.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校園規(guī)劃設計[J].電子測試,2016(5):63-64.
[7] 王瀟爽.我國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校園建設[J].現代經濟信息,2016(19):12.
[8] 閆金平.超融合架構在學校數據中心機房建設淺析——以北京印刷學院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4):80-83.
[9] 張強.雙活數據中心建設探究——以四川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4):47-48.
【通聯編輯: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