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祥煉
摘 要:本文以文言文教學為例,探究深閱讀教學策略,將其歸納為四個方面:一要窮根究底,二要比較閱讀,三要多元對話,四要批判閱讀。綜合運用以上幾種教學策略,有助于把閱讀引向深入,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文言文 深閱讀 教學策略
深閱讀就是有深度的閱讀,它要求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文本內容,把握文本的觀點或情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妙處,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感受,進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一、窮根究底
“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閱讀中提出疑問,窮根究底,才能把閱讀引向深入,達到深閱讀的目的。
1.有疑而問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抓住文眼發(fā)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把握全文關鍵。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標題中的“諷”字是文眼,圍繞“諷”字可問:鄒忌什么要諷齊王?他是如何諷齊王的?諷的結果如何?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王之蔽甚矣”。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鄒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齊王治國理政進行類比和對比,來“諷”齊王;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齊王采納了鄒忌的建議,頒布了“受上賞、受中賞、受下賞”的命令。抓住文眼來問可以對文章提綱挈領,逐層深入地解讀,行文脈絡分明可見,教學效果顯著。
2.無疑而問
在閱讀過程中,有些細節(jié)往往為讀者所忽視,初看時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仔細思考卻發(fā)現(xiàn)值得深究。如《桃花源記》中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我們知道,桃花源中的人是在“避秦時亂”進入的,此后“遂與外人間隔”。那么,他們的衣著怎么會與五百多年后的東晉武陵人一樣呢?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從秦到東漢,由于戰(zhàn)亂不斷,北方人民背井離鄉(xiāng),與南方漢民族雜居。南方服飾因此吸收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點,裁制得更加精美合體。傳統(tǒng)的服裝樣式在民間逐漸消失,而西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服裝(胡服),則成了社會上普遍的裝束(周汛《中國歷代服飾》,學林出版社1984年版)。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秦時就進入桃花源里的人們,歷經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等朝代的更迭,他們的衣著不應“悉如外人”。這也是本故事出于虛構的一個證據(jù)。這樣,于無疑處生疑,把閱讀引向了深入。
二、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是一種常見的閱讀方法。通過比較,可以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加深理解。
1.同中求異
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三篇文章,雖同屬“記”,但所用的表達方式卻大不相同?!短一ㄔ从洝穫戎財⑹拢缎∈队洝穫戎貙懢笆闱?,《核舟記》側重狀物?!短一ㄔ从洝房梢砸暈槲簳x時期的一篇志怪小說,《小石潭記》是一篇典型的山水游記,《核舟記》則類似于現(xiàn)代的說明文。它們表達的思想也不同?!短一ㄔ从洝繁磉_期待大同社會的“大我”愿望,《小石潭記》則表達被貶失意的“小我”心境,而《核舟記》表達對古代藝人高超技藝的贊嘆。
2.異中求同
閱讀文章需要融會貫通,不同內容的文章,所講的道理可能是相通的,所用的寫法可能是相似的,要學會在異中求同?!洞蟮乐幸病肥嵌Y記中的一篇。它介紹了古人理想中的大同社會,這個社會里政治清明,人們互相關愛,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富足。教學本文時,可以聯(lián)系前面學過的《桃花源記》,從中印證大同社會的特征:“雞犬相聞”就是社會安寧的具體表現(xiàn),“其中往來種作”,表明“壯有所用”,“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表明“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這不正是陶淵明和廣大百姓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嗎?
三、多元對話
閱讀教學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既需要師與生之間的對話,也需要生與生之間的對話。多元對話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把閱讀引向深入。具體說,對話可分為同向對話和異向對話。
1.同向對話
同向對話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對話形式,教師以問答的形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如在教《曹劌論戰(zhàn)》時,教師提問:“曹劌是個什么人?請說出你的依據(jù)。”
生:曹劌是個軍事家。他深諳用兵之道,能很好地把握作戰(zhàn)和追擊的時機,以少勝多,指揮了著名長勺之戰(zhàn)。
師(追問):他僅僅是個軍事家嗎?
生:他還是個政治家,懂得治國之道。他知道君主治理一個國家不能靠少數(shù)大臣,更不能靠神靈護佑,而要取信于民,對于大大小小的案件,按實情秉公辦理,得到大家的擁護。
師:很好!綜合大家的意見,曹劌不僅是個軍事家,還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
這樣,教師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同向對話,使學生逐層深入地了解曹劌這一人物形象。
2.異向對話
語文課堂教學是靈動的。學生的思想和觀點也不盡相同,異向對話也是常態(tài)。在交流與碰撞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閱讀也更加深入。如教《愚公移山》時,教師提出問題:“既然移山這么困難,愚公移山為什么不搬家呢?”
生1:對呀,要不他怎么叫愚公呢?將近九十歲的人,移山多累啊,還不如搬家來得省事!
師:同學們認可他的看法嗎?
生2:我不認可,按愚公的觀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終有一天,大山會被他們移走。
生1:我還是覺得搬家好。因為最后也不是愚公一家人把山移了,而是夸娥氏二子把大山移走了。
生3:我不認可。搬家雖然容易,但中國人都有故土情結,游子都要“葉落歸根”,愚公在這里住了一輩子,肯定不愿意搬家。
師:這個是一個合理的理由!大家想想,這篇文章是什么體裁?
生:是一篇寓言故事。
師: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給人以生活的啟示。
師:因此,故事只是一個載體,講道理才是作者的目的。這篇寓言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
生:告訴我們要樹立遠大目標,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存在不同的觀點,對話異向而行,但教師不急于否定學生的答案,而且通過引導,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寓言這一文學體裁的特征。
四、批判閱讀
批判閱讀是批判性思維在語文閱讀中的應用,它培養(yǎng)對文本的深度思考能力。在閱讀時,學生要對文本的可信度和真實性進行質疑、假設、分析,并提供支撐材料,最后得出結論。
1.補充式解讀
補充式解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使閱讀更加全面、深刻。《賣油翁》通過賣油翁酌油的故事,告訴人們熟能生巧的道理。但它的主旨僅限于此嗎?教學時,我們可把本文在編入課文時刪去的最后一句話告訴學生:“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意思是: “這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么區(qū)別呢?”借此引導學生思考:賣油翁、庖丁和輪扁都是普通人,但他們都有過人的技術,可見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由賣油翁、庖丁和輪扁以自己的經歷為例,給陳堯咨、文惠君和齊桓公提建議,還可以解讀出“向人提建議要現(xiàn)身說法”的道理;站在陳堯咨、文惠君和齊桓公的角度上看,也可以解讀出“上層人物要善于聽取小人物的合理建議”的道理……這些解讀是對課文主旨的有益補充,思考的過程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2.修正式解讀
修正式解讀是對文本的觀點進行反駁和修正,是更高形式的閱讀,它需要深入探究,多方查找資料,對自己的觀點加以印證,因此閱讀也更有深度。如課文《岳陽樓記》的頁下注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解釋為“外物”,暗指重修后的岳陽樓。其實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一般來說,互文中前后兩個事物是同類,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等,那么這里的“物”是否與人相關?我們聯(lián)想到,“尤物、恃才傲物、待人接物、物我兩忘”等詞語中的“物”也可以指人。范仲淹用此句規(guī)勸滕子京要不因自己(的政績獲得升遷)和他人(的讒言遭貶謫)或喜或悲。他認為,要向古仁人學習,在朝為官時要牽掛百姓,布衣在野時要為君分憂,要心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解讀更能體現(xiàn)互文的修辭特點,上下語意也更貫通。
當然,要實現(xiàn)深閱讀,還要博覽群書,更多了解關于作家作品的有關資料,了解其基本文學主張、創(chuàng)作背景等相關資料。
參考文獻:
[1] 張成全《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初探》,《課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2] 姜曉萍《文言文教學也需要深閱讀》,《華夏教師》2018年第22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深閱讀”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FJJKXB1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