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歷史研究為什么需要“問題意識”
        ——與青年學生談治學之二

        2020-12-12 07:53:50王學典
        關鍵詞:古史論戰(zhàn)問題意識

        王學典

        (山東大學 儒學高等研究院,濟南 250100)

        “沒有問題意識”或“問題意識缺乏”,可能是我們歷史學專業(yè)的同學答辯時遇到最多的批評。問題意識的有無或明確與否,也是本人作為期刊編輯衡量一篇論文水準的一個重要尺度。無論是導師指導學生,還是編輯審閱論文,本人都認為“問題意識”的有無及其質量高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標準。

        在《治學術史的兩條道路》一文中,本人曾談到:治學術史,一條道路是以問題為導向,以范式探討及線索梳理為基本任務;另一條道路是以事實為中心,以材料考辨、定點清理為主要工作。這是兩條不同的、迄今為止仍占重要地位的治學路線。所有的歷史研究可能皆存在同樣的問題,但在這里我仍主要以學術史研究為例來談這個問題,因為大家的論文選題主要以學術史為主,希望引起同學們的重視與思考。

        一、“問題”在歷史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

        往年在給同學們上課的時候,本人經(jīng)常提醒大家的一件事是:治學術史者,要特別留意“傳統(tǒng)學術”與“現(xiàn)代學術”之間的差異。而有無“問題意識”,在我看來,是二者之間的重大差異之一。這里可能首先牽扯到歷史研究的對象問題。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什么?當然是歷史。是歷史中的什么呢?現(xiàn)象、人物、事件、思想、過程還是別的其他東西?在本人看來,最具現(xiàn)代學術色彩的歷史研究其實是“問題”研究。

        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jīng)說過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自然科學家的研究必須要從“質問大自然”中開始。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所針對的是這樣一種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科學家在自然面前畢恭畢敬地站立著,等待著她開口說話,以使科學家把他的理論建立在她所決定賜給他的那些現(xiàn)成東西的基礎之上。但當培根說要“質問大自然”的時候,他實際上在主張以下這兩樣東西:第一,科學家在自然面前必須采取主動,必須明確他究竟想要知道什么,并在自己心里把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問題”的形式明確表達出來;第二,他必須找到迫使自然做出答案的手段,設計出各種刑罰,拷問自然,迫使她不再保持緘默!培根就這樣以如此一句簡短的格言警語,而一舉永遠奠定了實驗科學的真確理論(1)〔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373頁。。

        上面這一大段話,就出自在20世紀“八十年代”特別著名的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一書,這一大段話實際上要告訴我們的是:自然科學研究的不應是自然本身,而是科學家對自然所提出的“問題”,科學研究始于“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近代實驗科學,自然科學家向自然提出自己想要知道些什么,然后不擇手段迫使自然界作出回答,這就是所有的自然科學研究的工作程序。柯林武德在這里當然不是探討科學哲學問題,他實際上要說明的是史學方法論問題。在他看來,“質問大自然”不僅是自然科學的真確理論,“這也是歷史學方法的真確理論”,和科學研究始于“問題”一樣,提煉“問題”也應是歷史學家的工作程序。柯林武德十分厭惡那種“剪刀加漿糊”的歷史學,他認為這種歷史學只是“以一種簡單的接受性的精神來閱讀”前人留下的陳述和資料,“找出他們說過些什么”,而“科學的歷史學家在自己心靈中帶著問題去閱讀它們”,科學的歷史學家則“想要從其中發(fā)現(xiàn)什么”,于是“他就采取了主動”,“在拷問它們”,“要從一段話里公然提煉出某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來構成對他已經(jīng)決定要詢問的那個問題的答案”。正是在這一認識的驅使之下,柯林武德把歷史學家阿克頓的一句話看作是他對所有歷史學家的“偉大教誡”:“要研究問題,不要研究時代”,這里的“時代”可能是指過程、故事或陳述之類的東西。

        如果說“培根的思想革命開辟了近代科學的新時代”,那么,在何兆武先生看來,柯林武德在史學領域則掀起了“培根式的革命”。這一“革命”的目的是“要把以往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史學研究改造成為真正能提出明確的問題并給出明確答案的史學”(2)〔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何兆武、張文杰譯,譯序,第14頁。。而在學術史家們看來,法國“年鑒學派”可以看作是對柯林武德“史學革命”理念的響應和實踐。如同大家所知道的,“年鑒學派”的精髓可以用“問題史學”來概括?!懂敶穼W主要趨勢》的作者巴勒克拉夫說,在這一學派看來:“歷史學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如“年鑒學派”的領袖布洛赫指出:“歷史學研究若要順利開展,第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提出問題”,并認為,歷史學家工作的好壞同提出問題的質量高低有直接關系。而且這一派史家與柯林武德一樣,認為歷史所研究的東西是歷史學家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正是歷史學家自己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研究對象”(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楊豫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頁。。

        給大家講上面這些東西,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強調“問題”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就是一開始說過的,它的有無,可能是現(xiàn)代學術與傳統(tǒng)學術的分水嶺,沒有“問題”或不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研究,在“年鑒學派”看來,是沒有資格進入現(xiàn)代學術之林的。從認識上大家可能能接受這些看法,但會覺得過于抽象,特別是根據(jù)柯林武德的觀點提出的:自然科學所研究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科學家所提出的“問題”,年鑒學派所主張的“正是歷史學家自己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研究對象”,這些話究竟如何理解呢?下面我舉個例子試作說明。

        你們一位畢業(yè)很久的師兄蔣海升教授,十年前曾出版過一部在圈內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的書:《“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以“五朵金花”為重心的探討》(4)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以“五朵金花”為重心的探討》,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下文簡稱《張力》),這是他當年的博士論文。我為什么以此書作例子呢?因為此文以20世紀50年代史學界的五大論戰(zhàn)為素材,這五大論戰(zhàn)為:古史分期問題論戰(zhàn)、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戰(zhàn)、中國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論戰(zhàn)、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問題論戰(zhàn)和漢民族形成問題論戰(zhàn)。大家知道,這五大論戰(zhàn)以及由它們所派生出的其他眾多論戰(zhàn)(如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問題論戰(zhàn)和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長期延續(xù)問題論戰(zhàn)等等),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問題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發(fā)展史上為何會產(chǎn)生這么多論戰(zhàn)?這些論戰(zhàn)說明了什么?這就是蔣海升此文所研究的“問題”。他認為,這些論戰(zhàn)全部來自“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緊張關系,換句話說,是企圖把“中國歷史”這個“特殊”,套進西方所謂“普遍主義”的世界歷史敘事體系的產(chǎn)物。

        這篇論文和我們這里所討論的事情有什么關系嗎?有,我正是打算用此文來回答為什么“是歷史學家自己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研究對象”這樣一個問題。有關“五朵金花”的文獻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認認真真地梳理、研究其中的一朵金花,都不容易。譬如,僅僅探討“古史分期”問題的專著,比較著名的就有兩部,一是林甘泉等先生的《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二是張廣志先生的《中國古史分期討論的回顧與反思》,對其他單朵金花的研究在當下也是所在多有。但惟有《張力》一文研究的是有關“五朵金花”的文獻中所沒有的東西,也是當年這些文獻的提供者、創(chuàng)作者所沒有意識到的東西,是從這些文獻中無法自動推論出的東西。更進一步說,《張力》的作者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研究對象:“西方話語”是如何一步步參與到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解釋中來及其所引發(fā)的與中國歷史事實之間的沖突的?這就如同那些自然科學家一樣,他們不是研究自然現(xiàn)象本身,而是研究從中提煉出的問題。“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是如此的重要,不僅關乎所謂“五朵金花”本身,不僅關乎中國古代歷史道路,不僅關乎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演變路線與前景,更關乎當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設。

        我們看近來翻譯過來的“年鑒學派”的眾多名作,我們看黃宗智先生的《華北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與社會變遷》和《長江三角洲小農(nóng)家庭與鄉(xiāng)村發(fā)展》,我們看李伯重先生的《江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1620—1850)》和《江南的早期工業(yè)化》,等等,他們所研究的,全部是“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研究對象”。我之所以不以這些著作為例來說明“問題”的重要,是因為大家現(xiàn)在的水平離這些著作太遠了,大家無法模仿和效法,遠不如身邊的例子和熟人的作品更深切著明,更容易接近,大家走出學徒的狀態(tài)后,完全可以向著這些著作所昭示的道路前進。

        二、何謂“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在歷史研究中是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問題意識”呢?我一直試圖作一個理論上的概括,但至今不能如愿。目前只能用這樣一個說法:所謂“問題意識”就是焦點意識、重點意識、聚焦意識,或者叫中心意識,即我要把研究聚焦在哪一點上,也就是你的研究的立足點、側重點、落腳點在哪里?你的關懷何在、指向何在?也就是說,通過現(xiàn)有文獻,你究竟想知道什么?

        換句話說,所謂問題意識,一定是點而不是面、不是線,不是過程,不是整體。它一定會落在某一個點上,不是落在一個面上,不是落在一個過程上,不是落在一個整體上。甚至可以說,它一定落在本質上,而不是落在現(xiàn)象上。

        我先以你們陳峰老師當年的博士論文為例,展開談一下看法。2005年夏初,陳峰以一篇名為《社會史論戰(zhàn)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后來以《民國史學的轉折——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研究(1927~1937)》為名出版了這篇論文(5)陳峰:《民國史學的轉折——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研究(1927~1937)》,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此篇論文專門研究20世紀30年代前期以《讀書雜志》為中心展開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及其性質的論戰(zhàn)。關于這場著名的論戰(zhàn)或學術事件,陳峰完全可以以“社會史論戰(zhàn)研究”為名,也可以“社會史論戰(zhàn)始末”、“社會史論戰(zhàn)概論”等等題目從事寫作。他在上述任何一個題目下作研究均無任何問題,因為社會史論戰(zhàn)的地位太重大了,這一論戰(zhàn)所牽扯到的問題太廣泛太復雜了。當時學界對這一論戰(zhàn)的研究還很薄弱、很膚淺。換句話說,對社會史論戰(zhàn)本身進行清理研究就是一個很有學術價值的選題。但不知道大家看出來了沒有,如果按照上述任何一個選題去做,與陳峰提交答辯的論文相比,其間的差異都非常明顯:陳峰的論文是落到一個點上,不是落到一個面上,不是落在一個過程的始末上,這個點就是:社會史論戰(zhàn)的后果和影響。換句話說,陳峰作這篇論文的關懷不是社會史論戰(zhàn)本身,而是社會史論戰(zhàn)對整個中國現(xiàn)代史壇格局或結構的影響。

        大家知道,社會史論戰(zhàn)的一個最大后果,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誕生或崛起,是“史觀派”的出現(xiàn),而“史觀派”的出現(xiàn)和崛起,則是對五四之后中國現(xiàn)代史學方向的一個巨大修正和平衡。五四之后中國史壇的一個重大事件是“古史論戰(zhàn)”的爆發(fā)和“古史辨派”的拔地而起。而“古史論戰(zhàn)”的中心是“古書”和“古籍”的形成年代及其所載上古史實的真?zhèn)?,全屬“文籍考訂學”和“歷史考據(jù)學”的范疇。從1919年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出版,到1929年開始圍繞著郭沫若和陶希圣古史分期的主張所展開的“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這十年間的歷史學是以“史考”為主流的歷史學,“考據(jù)學”成為最時尚的學問。這十年,又恰好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出現(xiàn)、社會劇烈變動、生民涂炭、內外矛盾十分尖銳的十年。而有著“通古今之變”傳統(tǒng)的中國歷史學這時卻游離于中國社會沖突之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種狀況已引起眾多有識之士的不滿。以回答現(xiàn)實問題為指向、以“史釋”為中心的“史觀派”就這樣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社會史論戰(zhàn)”的出現(xiàn)。這是當年梁啟超所呼喚的“新史學”的再生,這也是那種“系生民休戚、關國家興衰”的“通鑒”傳統(tǒng)的復活。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誕生,一下子吸引了整個學界的注意力,“五四”之后所形成的史壇格局于是被打破,與國際史壇同步的“史觀派”從此走上了與一度聲勢浩大的“史料派”并駕齊驅之路,并于1949年后成為史壇主流。陳峰論文的關懷在此,“問題意識”在此!他后來用“民國史學的轉折”來命名此文,再準確不過!

        為了讓大家更加透徹地明白“問題意識”究竟是什么,下面再以大家都熟悉的三位博士生同學的論文開題為例予以說明。

        一位同學的論文是《古史辨派與民國史學》。在論文開題報告會上,大家認為這個題目有問題意識。因為它要探討古史辨派在民國史學格局當中的地位,即在民國史學的格局之下來考量古史辨派。它落在這樣一個焦點上:“古史辨派”這樣一個學術流派,它和20世紀30年代民國史壇的整體局面是什么關系。

        類似的題目,如果就古史辨談古史辨,譬如“古史辨派研究”,就看不出問題意識來。當然在古史辨派之下,可能也會有一些小問題需要探討,但從“古史辨派”這樣的題目來講,看不到問題意識。我們可以將古史辨運動寫得面面俱到,但仍只是對一個學派的研究,至少從題目上看不出這個研究的指向與關懷何在,也就是說,不是以問題為中心來導引思考。要研究古史辨派,必須要研究有關古史辨派評價或者整體判斷的核心問題、關鍵問題。

        此前,我曾經(jīng)給這位同學提出過一個建議,譬如可以研究“今文經(jīng)學與古史辨派”,這樣就有問題意識。為什么把今文經(jīng)學單獨拿出來,因為很多人都認為顧頡剛是今文經(jīng)學派,即他運用了今文經(jīng)學派的思路來處理上古史的問題。但這一認識是準確的嗎,符合顧先生學術思想的實際嗎?這就是問題意識。

        我曾經(jīng)給過的另一個建議是“古史辨派與古籍整理”,因為古史辨派的一大功績就是在古籍整理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它辨別出了一些所謂的“偽書”,它考證出一些古籍出現(xiàn)的時間,包括它們版本的變化。迄今為止,古史辨派在古籍整理上的功績仍沒能被正確地衡量,值得研究。20世紀90年代之后,李學勤先生認為顧頡剛先生在古籍的判斷上搞了一批冤假錯案,一些原來被認為是偽書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了出土文獻的證實,已被證明不是偽書了。因此,顧頡剛在古籍整理上的業(yè)績如何判斷,已成為學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而“古史辨派與古籍整理”這個題目恰好要回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做,當然就有了問題意識。

        另一個同學的論文是《社會形態(tài)轉型與土地制度的變遷》。這個題目是我推薦給他的。這個同學是在職攻讀學位,由于工作原因,經(jīng)常與土地問題打交道,他對土地問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的土地問題比較熟悉。這個題目有問題意識,要把當代中國特別是近30年來土地制度的變遷放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來加以考察。決定土地制度變遷的因素有很多:歷史因素、文化因素、革命的因素、政策的因素等等。但是他主要考察土地制度的變遷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社會轉型,即土地制度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社會制度的轉變,而這個問題目前恰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今天恰好處在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進程中,社會生活的深處正在發(fā)生大的變化,越是到基層看得越清楚。我希望這樣一個研究能夠反映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不要小看當前土地制度的變化,土地制度變化的本身,包括房地產(chǎn)開發(fā)、城市的擴張、撤縣設區(qū)、撤鎮(zhèn)設區(qū),會導致土地所有權的變革。我們需要關注和探討此輪變遷背后的因素。

        這篇論文的設計,它的關注點就是社會形態(tài)、社會轉型和土地制度變遷之間的聯(lián)系,他關注的是這個“點”,而不是只描述過程。我們不是在關注進程本身,而是關注制約這個進程的核心力量在哪里。這就有了問題意識。

        第三位同學的論文是《抗戰(zhàn)時期的國學研究——以大后方齊魯大學為中心的探討》。這篇文章從題目上看沒有問題意識,但它是個專題研究,這種研究也很需要。我甚至愿意提倡更多的人來作這種專題研究,它易于把握,本身又有很大的價值。但可惜的是這類題目正變得越來越少,學術的處女地越來越少??箲?zhàn)時期的國學研究,對很多人來講是很陌生的領域,并不像古史辨派一樣為人所了解,也不像土地制度變遷一樣為人所感知。對于那些不需要描述,大家都已經(jīng)很清楚很熟悉的領域,必須要有問題意識才能使論文有價值。而對那些大家并不十分清楚的素材則可以作為專題來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并不一定要有問題意識。所以大家在評論這位同學的論文的時候,分歧并不是太大,即使有分歧也是技術上的分歧,即怎么樣做才能把這個題目做得更好,而不是根本上關于這個題目本身有無價值的分歧。

        總之,對那些相對有陌生感的選題可以進行專題研究,對那些大家相對熟悉的選題則必須強化問題意識。

        三、“問題意識”與論文寫作

        本人認為,不但研究過程需要“問題意識”,論文寫作過程也最好由“問題意識”來導引。平鋪直述和問題導引,是文章的兩種基本寫法。前者是樸學式的寫法,平鋪直述、按部就班;后者則是剝筍式的,以問題導引的方式來推進,使文章層層深入。由問題導引的論文一般說來會更加引人入勝。為了減少大家的復印負擔,下面我以自己談山東大學文科發(fā)展的《學術與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綰合》這篇短文為例加以說明。

        這篇論文雖然短小,但卻代表了一類文章的寫法。大家一談到山東大學的文科便要提及“兩次輝煌”,特別是對20世紀50年代這次輝煌津津樂道。歷史系“八大金剛”的塑像和中文系“馮陸高蕭”的塑像都在校園里,我們平常遇到的、想到的都是所謂的50年代的輝煌留下的痕跡。我這篇短文有三個層次,首先談了山東大學當時的文史實力并不突出,特別是歷史系的實力一般,一個實力一般的歷史系為什么能在一段時間之內引領時代風騷?我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這個問題。

        為什么說山東大學歷史系當時實力不足?我談了兩點,一是沒有一個一級教授。“八大金剛”當中只有楊向奎先生是二級教授,其余都是三級教授,并且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前后。二是山東大學歷史系的建系時間特別短,1951年才正式建系,而在此之前只在文學院設有一個歷史所。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一段時間之內,即便是北大歷史系也相形見絀。到我入學時,那些老師還在不無驕傲地談這個問題。

        我的問題就來了,一個實力如此不足的大學或者說歷史系,為什么在一段時間之內能夠引領時代潮流?我在文章開頭提出了這個問題,我接著就要回答這個問題。這主要源于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也就是說,山東大學、年輕的山東大學歷史系、一群年輕的山東大學歷史系教師,他們順應了時代潮流,用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對歷史作出的重新解釋,發(fā)起了幾場大討論。譬如,圍繞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中國古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問題等展開論戰(zhàn)。而與此同時,北京大學一大批教授在埋頭整理材料,《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當中好多種都是翦伯贊先生主持編纂的。但那個時代特別提倡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研究人類歷史,山東大學歷史系投身于這一潮流并在這個過程當中走在前列,它自然處在“弄潮兒”的地位上。歷史系是這樣,中文系也是這樣。

        文章寫到這里已經(jīng)可以告一段落,因為已經(jīng)回答了一開始所提出的問題,而對我來說問題才剛剛開始呢。我下面要接著回答另一個問題: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什么恰好是山東大學走在時代前列,而不是其他大學?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問題本身又深了一個層次,就像剝筍一樣,再剝一層。

        我認為山東大學有兩大因素是其他任何大學所不具備的。第一大因素是政治家華崗出任山東大學校長,而其余高校全部是學者辦學。建國之后百廢待舉,非政治家不能應付!只有華崗有政治家的胸懷、魄力,所以他能從這個體制當中汲取資源,他把最前沿的政治因素帶到山東大學。第二大因素是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的合并。華東大學自身帶有黨校性質,而當時占強勢地位的是革命文化,不是學院文化、學府文化,所以華東大學很順利地介入到山東大學當中。這兩大因素將當時最革命化的政治因素全面地帶到山東大學,政治在山東大學已介入到幾乎所有院系的微觀層面。而通觀整個院系調整過程,只有山東大學和一所革命大學進行了合并,其余的院系調整都是在正規(guī)大學之間進行的。這就是山東大學之所以能夠獨占鰲頭,在一段時間之內引領潮流的根源。

        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是一種剝筍式的寫法,而這個所謂剝筍式的寫法,就是問題導引。我對這種類型的文章帶有特殊的偏愛,希望大家課后再揣摩一下此文。大家在學徒的時候非得有一段時間的模仿不行,在寫某一種類型論文的時候,必須得有一個范文,就像寫大字描紅一樣。找到心儀的文章和心儀的學者進行模仿,這是一個必經(jīng)階段。我在研究生階段也模仿,我模仿的是兩大史學家,一是翦伯贊,一是黎澍,那是我寫文章的典范形象。雖然不一定翦伯贊怎么寫我就怎么寫,但是我腦子里有這種文章的范文。寫文章最害怕的是自視甚高,自己不行,還眼高手低,這種人永遠成長不起來,自己不行還認為別人都不行。所以我給大家提供這個東西,就是讓大家參考。

        這是我給大家談的第一個問題:研究上的問題意識和敘事上的問題導引。

        四、“問題意識”的來源

        “問題意識”源于何處,如何養(yǎng)成?看來也需要我們予以重點探討,下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問題意識”的第一個重要來源是你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或對現(xiàn)實需要的回應,再進一步說,你要追溯某一現(xiàn)實問題的來源和淵源。那些最重要的、攸關學術全局的問題全部是時代出題、學者作文。有無問題意識的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政治頭腦,是不是在思考涉及我們民族、國家、人民命運的問題。20世紀50、60年代的“五朵金花”直到現(xiàn)在還令很多學者念念不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五朵金花”全部是時代所提出來的問題。比如古史分期問題,其要害在于討論中國是否經(jīng)歷過奴隸制社會,而這直接關系到中國這種社會是否適用于馬克思提出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說,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的選擇。雖然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看來無足輕重,甚至被認為是“假問題”,但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無論怎樣評估都不過分。

        我在2000年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假問題”與“真學術”:中國社會形態(tài)討論問題的一點思考》,正面地談到了關于“五朵金花”的討論。一方面這一探討今天看來確實存在過時的問題;另一方面,這些討論本身又真實地推動了中國學術史的演變。

        沒有關于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遷不可能被清理得這般透徹。而有關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實際上是在討論假如沒有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能不能自發(fā)地轉入現(xiàn)代社會,其對明清社會經(jīng)濟史的研究、對整個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的研究作用之大難以想象。這場討論甚至波及到整個國際漢學界。無論是日本、美國還是歐洲的漢學界,沒有一個人否認這場討論對研究中國歷史的意義。漢民族的形成問題,是在呼應多民族國家如何構成一個整體的問題。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和中國封建社會農(nóng)民戰(zhàn)爭問題也都直接來源于當時的現(xiàn)實需要。

        所以,“五朵金花”論戰(zhàn)討論的所有問題都是時代需要,由“五朵金花”論戰(zhàn)所派生的一些其他論戰(zhàn),如中國是不是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長期延續(xù)等等,也全部淵源于現(xiàn)實的重大需要。而這些問題在學術史上的意義不容低估。

        問題意識的第二個來源是學術使命,也就是來源于某種學術上的使命感。

        我寫過兩篇論文,一篇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是如何被敘述的》,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它攸關歷史科學的方向道路?,F(xiàn)在的路向是不是健康?問題在哪里?是我所關注的問題。當我們感到歷史學的方向道路發(fā)生偏差的時候,能否站出來糾偏?這種糾偏不是胡說,需要有大量的證據(jù)支持,我把我對當前學術方向、學術道路上的擔憂變成了論文的選題。另外一篇是《“80年代”是怎樣被“重構”的?》,同樣來源于學術上的使命感,同時還有些現(xiàn)實問題上的使命感。20世紀80年代怎么樣被重構?我認為和我這一代人關系很大,我覺得我必須至少代表一部分人發(fā)表意見,雖然我的意見是以學術的形式出現(xiàn)的,但我這些意見本身來源于現(xiàn)實。我提出一個看法:后人如何看待80年代關鍵看我們現(xiàn)在是如何重構的。因為我是親歷者,我們不能讓一種錯誤的意見占主流地位,而讓后人把這種占主流地位的錯誤意見當作80年代的真實圖景。

        我的另外一篇文章《語境、政治與歷史:義和團運動評價50年》也是如此,這篇文章直到現(xiàn)在仍被一些人欣賞。這些問題為什么淵源于學術使命感?因為沒有使命感就不會從這個角度來提出問題,沒有這樣的問題,就不會寫這樣的文章。

        問題意識的第三個來源是“讀書得間”。這是當年梁啟超反復強調的,即在讀書當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前面談到的家國情懷、學術使命都不是通過讀書發(fā)現(xiàn)的,這里特別強調有些問題是從讀書的過程中獲得的。

        我的《“紅樓夢研究”大批判緣起揭秘——兩個“小人物”致函〈文藝報〉的事是否存在?》一文,就是很典型的通過讀書發(fā)現(xiàn)問題。關于《紅樓夢》的那場辯論,到現(xiàn)在還沒完全結束,它發(fā)生在《文史哲》雜志上,但是我事實上從《文史哲》雜志本身沒有得到什么東西。當時讀書的時候,一個是我的導師葛懋春先生保留有當年李希凡先生給他的一些信件,我通過閱讀那些信件得出一個結論:當年兩個小人物致函《文藝報》的事不存在,1954年發(fā)表在《文史哲》上的文章是《文史哲》的約稿,不是他走投無路時的投稿。但是只有結論不行,需要拿出切實可靠的證據(jù)。于是我用半年的時間將《文藝報》等文獻全部翻檢一遍。我假設如果這封信存在的話,它應該會怎么樣,但是現(xiàn)在所有當年的文獻都不見這封信的蹤跡。這恰好和我手里掌握的李希凡先生致葛懋春先生的信件吻合。所以我最后得出結論,當年李希凡先生并沒有給《文藝報》寫過那封所謂的函件,至少《文藝報》的人沒有看到這封信。

        這樣的問題都是在讀書當中獲得的,當年梁啟超在他的文章中說讀書的時候必須“心細如發(fā)”,一個字都不能放過,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粗枝大葉、一目十行,什么問題都發(fā)現(xiàn)不了。

        問題意識的第四個來源是論戰(zhàn)的啟發(fā)。我們同學如果想培養(yǎng)和訓練問題意識,請多看論戰(zhàn)文章。在真槍實彈之間,才能看出智慧的火花。在論戰(zhàn)期間最能發(fā)現(xiàn)對手的漏洞,我們看別人是怎樣抓住對手的漏洞然后窮追猛打的。我建議大家作那些重大的、比較嚴肅的學術論戰(zhàn)的看客。我們觀察論戰(zhàn)雙方是怎么樣沖鋒陷陣的,論戰(zhàn)是最足以培養(yǎng)我們的問題意識的。我到現(xiàn)在仍然非常喜歡看論戰(zhàn)的文章,20世紀90年代有一場論戰(zhàn)叫“二王之戰(zhàn)”,被稱作“城頭變幻二王旗”,是王蒙和王彬彬圍繞著王朔評價所展開的論戰(zhàn)。王蒙的回憶錄當中還在重提當年的舊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論戰(zhàn)能使我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

        我研究生畢業(yè)即發(fā)表文章參與當時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討論。我得出一個結論:剝削階級、地主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也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我的文章發(fā)表后,《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文匯報》都予以摘要轉載。原因在于,直到現(xiàn)在,剝削階級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仍然是個敏感問題。我提出那個問題是1988年春天,發(fā)表在《文史哲》雜志1988年第1期上。

        這個問題恰好和我當時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密切相關。研究生一年級的暑假,我去我表弟家,他是當?shù)匾粋€小企業(yè)家,在80年代算是個體戶,經(jīng)營著一個面包房,壟斷著半個滕州市的面包市場。我看到十幾個面包房的工人都在那忙碌,而我這個表弟在看書。我問他,這些人都忙得要命,你怎么有時間看書呢?他說我在作市場調查,考慮怎么樣能使面包的質量、樣式得到改進,怎么把面包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比如滕州市火車站。多家面包房都在爭奪滕州市火車站的面包市場,而只有他在競爭中取勝。同時他在想下一步該怎么做。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他是個小老板,按以往的說法是屬于剝削階級成員。但能說這個面包房的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他沒有關系嗎?當然不能。按照以往的理論,物質財富的增長是工人階級即無產(chǎn)者創(chuàng)造的,那就意味著擁有工廠的大資本家不創(chuàng)造歷史。史玉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個企業(yè)家,他懷揣很少一部分錢去創(chuàng)業(yè),幾經(jīng)起伏做成了一個大的企業(yè)。我當時就在想,史玉柱創(chuàng)造這么大的企業(yè),說這個企業(yè)和他無關,都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這可能嗎?

        這些現(xiàn)象并沒能促使我在理論上作出思考,直到后來我看到黎澍和其他人的論戰(zhàn)涉及了這個問題。黎澍先生說他可以把歷史一刀劈成兩半,一半是剝削階級的歷史,一半是勞動人民的歷史,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整個歷史的基礎,剝削階級只創(chuàng)造一小部分歷史,換句話說,生產(chǎn)的歷史和剝削階級無關。我想這既不符合經(jīng)驗,也不符合馬克思的一貫理論,因為馬克思在《共產(chǎn)黨宣言》當中說得非常清楚,“資產(chǎn)階級在歷史上曾經(jīng)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chǎn)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chǎn)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chǎn)力還要多,還要大”(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405頁。。于是我從這里入手,這是我研究生畢業(yè)留校后發(fā)表的第二篇文章。

        像這樣一些命題,直接來源于論戰(zhàn),所以大家要想培養(yǎng)問題意識,一定多看論戰(zhàn)文獻。

        第五點,從其他學科“移植”問題。從上大學之前開始,一直到2010年前后,這30多年的時間,所有重要期刊的文章,我?guī)缀跣睦锒加袛?shù),不只《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還包括《哲學研究》、《經(jīng)濟研究》、《文學評論》、《文藝研究與批評》等等。因為我有一個習慣,每一個月一定到現(xiàn)刊閱覽室待上一天,帶著一個小本子。每一期雜志來了,看看目錄,翻一翻,然后把重要的文章記下來,每月如此。所以我編《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的時候,可以直接找出某個期刊的某篇文章,這篇文章當年有多大影響我心里都有數(shù)。

        為什么要看其他學科的期刊?因為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學科,它的問題是共同的。當然有些問題是某個學科單獨具備的,但是幾乎絕大多數(shù)是共有的問題。某個學科已經(jīng)開始研究某個問題了,而歷史學還沒有,那我為什么不能開始呢?從我的觀察來看,在對學術思潮、社會思潮的感應上,文學界最快,文學類文章我看得也就最多。

        我讀過的相當一部分文獻來自于文學類期刊,我一段時間內最喜愛的是《文學評論》,既有文采,又有思想。其他學科的東西,多數(shù)只有思想沒有文采。文學界對社會思潮、學術思潮感應最敏捷,比如后現(xiàn)代主義。關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研究在文學界早已開始,而史學界真正開始討論這個問題,那要到1998年前后,我也曾參與其中。我關注后現(xiàn)代主義問題就來自于文學界的啟發(fā),所以文學界出現(xiàn)的問題完全可以向歷史學界移植,橫向移植問題是問題意識的重要來源之一。

        所以我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其他學科的期刊,而不是每天按照關鍵詞在網(wǎng)上搜索。翻開一本期刊,我們可以看見它的學術生態(tài),而靠關鍵詞搜索出來的只是一篇篇孤立的文章。我們有些同學不愿意依賴圖書館,這是巨大的錯誤。

        問題意識的另一個來源是特殊的眼光和視野。這當然需要培養(yǎng),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卻和人的天分悟性有關,此處不論。

        總之,從根本上說,問題意識來源于隨時隨地的思考,即學與思的平衡??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不思,只看書不思考,那當然很迷惘,沒有方向感,讀到的內容也變不成自身的財富。讀書只有經(jīng)過思考,它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融化到血液里。

        以上所談的“問題意識”的幾點來源,或是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切,或是學術論戰(zhàn)的啟發(fā),或是讀書的積淀等等,總歸是來自于人類思想的“理性”方面,是需要你去思索、判斷、整合的東西。而除了“理性”,人類思想還有“情感”的方面,或者可以這樣說,理性與情感共同塑造了人,使人區(qū)別于動物,也區(qū)別于高智能的機器。我們知道,歷史和歷史學,乃至一切的人文作品、人文學術都是關于人的,也都是由人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情感”也應當是理解人文學術的一大關鍵,也就應當是“問題意識”一個別樣但重要的來源。

        我這里所談的情感,決不是一時情緒的激蕩或沖動,而是你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以及你的時代,你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共同賦予你的情感傾向,比如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土家園的熱愛,對某些與之特別親近的人群的同情等等。黃宗智在他的《實踐與理論:中國社會、經(jīng)濟與法律的歷史與現(xiàn)實研究》一書的后記中,就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到了“問題意識”的情感來源問題,對本人頗有啟發(fā)。黃宗智在美國受到正統(tǒng)的西方古典自由主義學術訓練,而他的母親卻是一位傳統(tǒng)的中國婦女,他也正好生長于中國社會混亂、民不聊生的時代,因此黃宗智始終對普通民眾特別是農(nóng)民抱有很深的情感。對母親,對普通民眾、農(nóng)民的強烈情感,促使他越來越認同毛澤東時代中國的思想傾向,也直接導致了黃宗智的學術轉向,他不再追隨自己老師的腳步,試圖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挖掘出西方自由主義的成分,也脫離了對精英思想史的研究。黃宗智對農(nóng)民的情感使得他深入鄉(xiāng)村社會,并廣泛收集、分析有關農(nóng)民真實生活情況的資料,他的《華北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與社會變遷》、《長江三角洲小農(nóng)家庭與鄉(xiāng)村發(fā)展》以及《超越左右:從實踐歷史探尋中國農(nóng)村發(fā)展出路》等著作,全都是這么來的,他這些關于鄉(xiāng)土社會的“問題意識”的最根本的來源,是情感。

        情感與理性不同,情感是說不出原由,無法壓抑,但能驅使人前進的。黃宗智自己也說:“正因為其來自內心深處,給予了我學術研究強烈的動力。投入其中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比對之前關于梁啟超自由主義思想的研究興奮得多,覺得學術研究具有無窮的趣味?!?7)〔美〕黃宗智:《實踐與理論:中國社會、經(jīng)濟與法律的歷史與現(xiàn)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后記二,第675頁。從情感中得來的問題是一位學者真正關切的,因此他往往能皓首窮經(jīng)地進行研究而甘之如飴,這樣他的學術道路當然能走得極廣而極深遠。所以我們說,情感當然也是“問題意識”的一大重要來源。

        五、沒有問題就沒有學術的進步

        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學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所有的“問題”均源于思考。我建議同學們平時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沒有思考的讀書可以看作無效讀書。因為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思考習慣的養(yǎng)成也必須來自長期的訓練,一定要設法使自己成為“問題中人”,到了這一步,你離一個成功學人的距離可能就近了。

        我自己在讀大學期間就思考了很多問題,直到現(xiàn)在我研究的不少問題仍來源于大學期間的思考。比如,那時我看到過一組數(shù)字:1949年,我們共產(chǎn)黨幾百萬人中,有95%出身于農(nóng)民,接近70%的人不認識字。我由此想到,這樣一個由農(nóng)民組成、沒有文化的黨,怎么能夠保持工人階級的性質、馬克思主義性質。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后來寫成一篇大學畢業(yè)論文:《舊式農(nóng)民戰(zhàn)爭遺產(chǎn)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我探討了在井岡山那一帶活動、上山打游擊的毛澤東,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了舊式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那些遺產(chǎn)、那些做法,比如李自成的做法。隨著對這個問題思考的不斷加深、系統(tǒng)化、體系化,我腦子里形成了很多關于農(nóng)民戰(zhàn)爭問題、農(nóng)民問題的看法,甚至我對建國后一系列論戰(zhàn)的看法、對剝削階級的看法,都和這些問題相關。所以不但要有問題意識,這個問題本身還有一個不斷系統(tǒng)化、框架化的過程,我相信大家只要愿意思考,就一定會有收獲。

        有人問我,假設一輩子沒有問題意識,只整理材料,是否也可以做得很好。我覺得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者,有成就感的學者,而且在學界保持一定的影響力,那沒有問題意識便一切免談。前幾天在校學術委員會的一個會議上,一位學者在發(fā)言時提出了一種看法,他說在他所在的材料學領域,普通學者在整理材料,一流學者在解決問題。這種劃分或許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它的確道出了學者之間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有理由認為,問題意識的有無決定一個學者成就的大小。

        “問題”的有無不但決定一個學者成就的大小,還決定一個時代學界的狀況。2004年我發(fā)表過一篇文章:《放逐“現(xiàn)實”回避“問題”:90年代學風的致命傷》。年齡跟我相仿的人都清楚,20世紀80年代的學者確實全部都是“問題中人”,全部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之中。到了90年代以后,問題忽然沒有了,大家慢慢都變成了“課題中人”了。我用了一句毛澤東詩詞來形容這種轉變——“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忽然之間,問題全部消失了,舊問題無法再繼續(xù)討論,新問題沒有被提出,大家只好一盤散沙各自為戰(zhàn)。要問近30年來的學術進步在哪里,很難估量。它不像古史辨運動、社會史論戰(zhàn)、“五朵金花”的學術史意義那樣容易概括。而據(jù)我的觀察,近30年史學界的一大問題,就是學術研究的碎片化、實證化、漢學化,很難歸納它的進步在哪里。

        這不是說近30年我們沒有進步,進步在于學術界出版的著作越來越多,研究者也越來越多,一些具體問題也研究得越來越深入。但是在知識增長的過程當中,90年代以來的那個知識鏈條在哪里?如果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那么這一環(huán)很難概括。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沒有論戰(zhàn)、沒有問題,所以我在當年的文章中說,問題缺席是90年代以來學風的致命傷。當然最近我看情況可能有所好轉,但仍然沒有根本好轉,因為學界沒有論戰(zhàn),沒有問題,這就不能聚集學者來共同討論時代的核心問題。所以,春秋戰(zhàn)國年間的變化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透徹地清理,就是因為它通過古史分期問題集中了全國的學者來討論,有問題才能越辯越明?!爸龊鯛帯?,沒有爭沒有辯,就不會有學術的進步和知識增長。這對培養(yǎng)下一代年輕人,危害尤其大,他們在這個沒有問題意識的環(huán)境中成長,當然也不會有問題意識,更不會養(yǎng)成懷疑的天性和批判能力。

        以上是我關于問題意識的一些思考,歸納概括可能不一定準確,目前學術界尚未出現(xiàn)關于這個問題的專題探討,我也沒有系統(tǒng)、完整地思考過這個問題,這里提出來跟大家共同討論。

        附言:本文系作者于2017年1月4日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2016級中國史專業(yè)研究生班上的講稿,博士生湯瑩根據(jù)錄音進行轉換整理,作者對文稿作了最后的訂正。

        猜你喜歡
        古史論戰(zhàn)問題意識
        覺醒年代的一次公開論戰(zhàn)
        近年出土戰(zhàn)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曹劌論戰(zhàn)
        問題意識與專題化教學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7:22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試論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04
        問題意識,個性化閱讀的原動力
        鄧小平與中蘇論戰(zhàn)
        黨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視角轉換與史實重建——第二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首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九九在线精品视频xxx|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 人妻丰满多毛熟妇免费区| 亚洲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女人被狂躁c到高潮视频|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午夜在线观看有码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黄色av网站|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少妇饥渴xxhd麻豆xxhd骆驼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水蜜桃| 日本视频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国产色综合|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男人边做边吃奶头视频|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区一区一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av一区无码不卡毛片 | 久久尤物av天堂日日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av |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女人天堂av麻| 国产熟妇疯狂4p交在线播放|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69| 国产综合开心激情五月| 美女把尿囗扒开让男人添| 欧美视频第一页| 女同另类专区精品女同|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白浆| 少妇连续高潮爽到抽搐| 无码午夜成人1000部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免费| 男人天堂亚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