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玲玲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個性是千姿百態(tài)的,而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應該豐富多樣?!睂W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可以通過與別人的交流,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積累與這一中心問題相關的各種感性材料、思想和觀點,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思路,再通過自身的分析、判斷去處理相關信息,并形成獨特的見解。因此,爭辯也就成為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 ? 爭辯 ? 創(chuàng)新
“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鄙鐣诎l(fā)展,時代在前進,新事物、新觀點層出不窮,孰是孰非,孰優(yōu)孰劣,往往通過爭辯更能區(qū)分。爭辯的基礎是不同觀點的交鋒,它必然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參與爭辯的學生,必然精神亢奮,注意力高度集中。
課堂爭辯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學生的爭辯往往從淺顯的感性認識開始,爭辯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覺進行分析、推理的過程。爭辯時,學生為了駁倒對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論據,因此就要努力尋找別人沒有想到的方面,引發(fā)求異思維,在求異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教師應如何組織課堂爭辯呢?
一、鼓勵質疑,激發(fā)爭辯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課堂中的爭辯就是一種有效的建構過程,正所謂“理不辯不明”。課堂中的一些學習重點、難點,如果單純地靠教師的答疑解惑,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效果可能不是特別有效。而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爭辯,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從眾多同伴的不同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乃至思維和實踐方式中獲得種種收益。尤其是在與同學的合作中、觀點的互動中、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完善自我教育過程,提升自主意識,逐步積累學習經驗,最終學會學習。所以,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教師要滿懷熱情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的機會,慷慨地把時間讓給學生,讓他們敞開心扉,交流碰撞,這是讓學生自我求解、求知的最好方法。
如在教學“分數除以分數”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910]÷[310]=3是怎樣得出來的,學生通過交流,想出好幾種方法。方法1:[910]÷[310]=[910]×[103]=3。方法2: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10,也就轉化成整數除法,這樣就容易算了,即[910]÷[310]=([910]×10)÷([310]×10)=9÷3=3。方法3:將分母10除以10,分子9除以3,即[910]÷[310]=[9÷310÷10]=3。方法4:[910]÷[310]=0.9÷0.3=3。
由于出現了這么多的方法,學生通過畫圖驗證得數都是3,于是圍繞各種算法展開爭辯。方法1是將除法轉化成乘法,除數轉化成它的倒數;方法2把分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但有一定的局限……結合學生的爭辯,教師板書[97]÷[413],要把被除數和除數都乘以7和13的最小公倍數91,這樣才能轉化成整數除法,在計算時比較麻煩。
通過學生的爭辯,大家一致認為分數除以分數采用方法1最好。在教師的鼓勵之下,有學生繼續(xù)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爭辯中,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有些方法是錯誤的,有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從而掌握分數除以分數的一般算法,并且對這種算法的適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
二、創(chuàng)設情境,主動爭辯
在和諧、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辯論活動中,教師應努力營造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這就要求在學生辯論時,教師應是一名組織者、參與者,平等地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學生在“辯“場上表現出來的是能力,更是智慧,教師一句肯定的話語,一次微笑的點頭,一次激勵的掌聲,都能讓學生增加自信。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存在困惑。有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只要把左邊的三角形剪下來,拼在右邊的三角形右面;也有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因為它對折后,兩邊的圖形沒有完全重合。此時課堂上有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于是教師引導兩方通過爭辯達成共識。學生通過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平行四邊形對折后的兩邊只是面積相等,而不是軸對稱圖形。有學生繼續(xù)補充:對折后剪下來的三角形移過去以后,不再是平行四邊形了,而是一個長方形,所以,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對于這個容易混淆的問題,經過課堂合作與爭辯,學生經歷了思維交鋒的過程,為今后更好地證明自己觀點樹立了典型。教師對于課堂上預設的“意外”沒有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出色地運用平衡藝術,運用智慧性語言引領評價,真誠地喚起了課堂上更多的聲音。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發(fā)表意見、合作交流,實現了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即時構建。
三、挖掘教材,找尋辯論點
一堂好課需要好問題,爭辯的設計更離不開合理問題。好的爭辯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尋找能讓學生思維“跳一跳”的辯論點。辯論點的尋找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找出最具爭辯價值的知識點。
例如教學“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時,當學完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兩個不同概念時,有些學生感到困惑:“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是不是一個意思?”這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相互爭辯。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經歷認識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最終對兩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有了正確的認識。學生的爭辯,使數學思維碰撞更直接、更激烈,也會直達問題的核心。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入爭辯,能激發(fā)學生迸射智慧的火花,使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需要真實——思維真實地表達、觀點真實地碰撞,通過師生間有效的爭辯互動,有利于構建“樂聽、善思、能辯”的課堂。課堂因辯論而“亮”,課堂因辯論而“活”,課堂因辯論而“美”。(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