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絨
(江蘇省常熟市中醫(yī)院老年康復科,江蘇 常熟 215500)
糖尿病作為慢性病代表,疾病一直呈遞增發(fā)病趨勢,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腎、眼等并發(fā)癥風險,以藥物治療控制血糖為主,以護理工作為輔,但是常規(guī)護理顯然無法滿足糖尿病患者的需求。相關資料指出,中醫(yī)護理+康復指導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預后效果[1]?;诖?,本文就我院糖尿病患者為例進行試驗對比研究。
試驗對象選自2018年2月-2019年1月,總計80例。納入標準:(1)符合WHO標準的糖尿病患者(2型);(2)參與者知情同意,具備配合能力;(3)經倫理委員會批準;(4)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嚴重并發(fā)癥患者;(2)精神類疾病患者;(3)妊娠、哺乳階段患者。以隨機法進行患者分組,2組例數相同。參照組:男、女患者比例22:18;患者年齡最小、最大45、76歲,均值(68.6±5.2)歲;患者病程最短、最長2、20年,均值(11.2±2.2)年。試驗組:男、女患者比例24:16;患者年齡最小、最大47、78歲,均值(67.8±6.5)歲;患者病程最短、最長2、2018年,均值(10.26±2.0)年?;€資料有比較,P>0.05。
參照組:給予患者藥物降糖治療的同時進行飲食、用藥指導、血糖水平監(jiān)測。
試驗組:以上基礎上落實中醫(yī)護理+康復指導。(1)中醫(yī)護理。情志護理,情志會影響臟腑運行狀態(tài),長期消極狀態(tài)會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病程延長期間并發(fā)癥多,患者身心負擔較重。護理人員與糖尿病患者主動建立有效且互相信任的關系,對患者的情緒表示理解,在了解患者情緒波動的基礎上進行疏導,病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飲食護理,飲食不調、過度使用肥甘厚膩食物者脾胃損傷明顯,從而導致氣血津液失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日常飲食習慣關系密切,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飲食習慣、血糖水平等設定套餐,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食物以蔬菜為主,低血糖情況下給予患者糖水,少食蘋果、梨等水果。(2)康復指導。糖尿病患者長時間高血糖可導致多種并發(fā)癥,且有突發(fā)性低血糖風險,所以需為患者建立個人信息卡隨身攜帶,以便患者有突發(fā)情況下能夠及時獲得有效聯(lián)系、獲取患者有效信息,從而提高患者安全性。另外,指導患者胰島素使用方法以及血糖監(jiān)測方法,叮囑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遵醫(yī)囑,從而促進病情改善。同時,觀察患者神志、血壓等情況,在了解患者生活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糾正,指導患者合理參與運動。
記錄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生活(自制問卷調查,總分100分),進行護理問卷調查。
顯效—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有明顯降低,基本恢復正常水平。
有效—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對日常生活影響不明顯。
無效—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無改善,日常生活受影響明顯。
以SPSS19.0計算糖尿病患者試驗指標。治療、護理效果以n、%表示,生活質量評分以()表示,采取x2、t檢驗。P<0.05,指標結果差異明顯。
試驗組:顯效23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37/40),護理總滿意度95%(38/40)。參照組: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28/40),護理總滿意度72.5%(29/40)。試驗組與參照組80例糖尿病患者治療與護理效果經統(tǒng)計學處理,x2=6.6462、7.4397,P<0.05。
試驗組:干預后生活質量(93.3±3.0)分;參照組:干預后生活質量(85.5±2.5)分。試驗組與參照組80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t=12.6325,P<0.05。
糖尿病發(fā)生后患者身體葡萄糖無法正常排泄,肝腎、心血管并發(fā)癥明顯,直接影響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針對糖尿病患者以降糖藥物、胰島素治療為主,考慮疾病與日常生活與患者情緒、遵醫(yī)行為等方面的影響,需重視護理輔助效果。中醫(yī)分析,糖尿病屬“消渴癥”范疇,主因是患者過度虛勞、飲食不節(jié)等,通過中醫(yī)干預,可以實現(xiàn)標本兼治的輔助效果。顧婷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采取中醫(yī)護理+康復指導效果良好,患者護理滿意度高[3]。
試驗結果和竇菊英研究結果有一致性,中醫(yī)護理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00%、護理滿意度98.66%均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82.67%、86.67%,P<0.05[4]。
綜上所述,中醫(yī)護理聯(lián)合康復指導對糖尿病患者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