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妃英
摘? 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茨威格著名的心理寫實主義小說,其中“陌生女人”這一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精神導(dǎo)向。本文作者主要從女性視角、生命價值、命運抗?fàn)?、愛情的自由平等和激情宣泄五個方面來分析茨威格獨特的人道主義理想言說。
關(guān)鍵詞: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人道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2--02
茨威格出生于19世紀(jì)后期一個富裕的維也納家庭,接受了非常好的哲學(xué)和文學(xué)教育,并且有機會結(jié)交了像弗洛伊德和羅曼羅蘭這些好友。同時作為資產(chǎn)階級當(dāng)中的富裕子弟、他熱愛自己生活的世界,依戀于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但是對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決定了他注重人的命運、人的內(nèi)心。在他的作品中無不顯示出人道主義關(guān)懷和精神以及對人類人道主義理想的追求。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茨威格的心理寫實小說的代表作。本文住著主要將從女性視角、生命價值、命運抗?fàn)?、愛情的自由平等和心靈激情五個方面來分析茨威格的人道主義精神。
一、女性視角來敘述愛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通篇采用的書信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絕望的不求回報的癡愛。茨威格用書信的方式,讓陌生女人有機會站在自己的視角傾訴自己在追求愛情中的期待、等待、失落和痛苦等一系列心理過程。陌生女人在如泣如訴地表達自己的愛情過程中也掌握了自己身為女性的話語權(quán)。這個話語權(quán)實際上是茨威格獨具匠心,專門讓渡給女性的。這種內(nèi)心獨白式地講述想世人展現(xiàn)了女性區(qū)別于男性的獨特性。陌生女人不顧一切,不求回報的愛戀方式,盡管是尋求自己在愛情中尊嚴方式,但無疑是自虐和自戀的。這是典型的女性人格的體現(xiàn)。陌生女人自13歲便愛上了R先生,直至其生命的終結(jié)。面對感情,陌生女人是缺乏理性的,她毫不理會現(xiàn)實的因素,只一味地栽倒在自己的愛情里。感性處于主導(dǎo)地位的女性性格特征暴露無遺。在一定程度上,茨威格在《來信》中真實地再現(xiàn)了女性的真實特點。這無疑是對不同性別的人類的尊重和不同個性的尊重。
女性一直是作為“他者”、第二性存在的,是被邊緣化了的個體。茨威格塑造的陌生女人形象是“善良、寬容、堅韌和執(zhí)著”的,對愛情堅貞不渝。對于女性的認可和贊美無疑是對當(dāng)時女性受輕視的現(xiàn)實的一種違背和社會意識的一種進步。茨威格在作品中還用了“白玫瑰”作為一個意象,把陌生女人當(dāng)作了男性“靈魂的拯救者”,盡管最后R先生始終沒有認出陌生女人,但是R先生還是受到了靈魂的觸動。
茨威格是一個歐洲富裕家庭的子弟,對于當(dāng)時所處的歐洲社會,茨威格是抱有天真和美好愿望的。茨威格在作品中對女性心理和命運的關(guān)注實際上是對“人”的愛和同情的集中體現(xiàn)。但是作為一名歐洲資產(chǎn)階級的男性作家,能夠運用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刻畫女性心理,贊美女性,這無疑是一種人道主義的進步和人道主義理想的實踐。
二、對社會命運的抗?fàn)?/p>
陌生女人的一生坎坷多難、漂泊不定,但她擁有獨立堅強的心。身處在男權(quán)社會中,她為了愛情與個人理想飽受摧殘,但她未向多舛的命運屈服,而是選擇用自己的柔韌的力量去抗?fàn)幹茉獾囊磺?,堅守愛情理想與人格的尊嚴。
陌生女人居住地“像是一個地窖,堆滿了塵封霉?jié)竦娜撕臀铮厦孢€結(jié)著蜘蛛網(wǎng)”;她的母親是個“寒酸的會計員的寡婦”;他們仿佛“沉浸在小資產(chǎn)階級的窮酸氣氛之中”。他們“深居簡出,不聲不響”,沒有人會打擾他們和看望他們。她的出身是她一生不幸的根源。但是她不愿順從,“不愿沾染那種低俗的、無產(chǎn)階級的粗野”。這種不屈服、抵觸的情緒一直持續(xù)到R先生搬來前。老管家的彬彬有禮讓陌生女人感受到了尊重;R作家的溫柔紳士不僅僅叩開了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而且也讓陌生女人初嘗了作為女人而得到的來自于男性的尊重。她渴望平等的相處模式和尊重。從潛意識里,她反抗著底層的生活模式。這也是作者寄托在陌生女人身上的愿望。13歲那次,“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促使她移動到R作家門口,按下門鈴。這顯示的不僅僅是她的勇氣,還有她對殘酷的命運安排的抗?fàn)帯_@里,也是茨威格對女性所寄予的深意。陌生女人成年之后,心理產(chǎn)生了“一種鋼鐵般的意志”,勇敢地放棄唾手可得的舒適生活,“回到維也納”。這是一個女人主宰自己人生或者愛情的一種獨立意識。這種執(zhí)著和倔強就是女人不相信命運的一種抗?fàn)?。對于社會的深刻認識,茨威格一生都在執(zhí)著于人道救贖。陌生女人身上的不屈抗?fàn)幥∏∫彩谴耐駥λ钠诖驼J同。
生下R先生的孩子之后,希望孩子能“在富裕的生活環(huán)境里接受教育”,“過一種上流社會光明、快樂的生活”,便出賣肉體,去當(dāng)有錢人的情人。母子相依為命在男權(quán)社會,貧窮是可想而知的。早年的經(jīng)歷和陰影讓她深刻地認識到窮人的尊嚴總是被踐踏和忽視的。所以她寧愿賣身,也不愿受貧困的擺布。陌生女人將自己對自由、獨立的生活的向往轉(zhuǎn)到了兒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擁有R先生般的社會地位,進入上層社會的生活圈子,獲得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的權(quán)利。這也是陌生女人渴望得到的自由和尊嚴。
茨威格內(nèi)心一直擁有自由平等的人道主義夢想,并且為之努力奔走。他對人道主義夢想的追求與陌生女人對自由和尊嚴的向往是相似的。在為陌生女人設(shè)置命運背景時,茨威格將自己的意志與渴望寄托在了陌生女人身上,小說中的陌生女人在為自己努力爭取有尊嚴的生命的同時,茨威格也是在投入自己的力量。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茨威格呼喚人類的良知,期待幫人們拜托殘酷命運。
三、對自由平等的愛情追求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一個感人肺腑,蕩氣回腸的暗戀故事,女主人公是個身陷泥淖、瀕于困頓仍維持人的尊嚴的癡情女子。她熾熱而深情地愛著作家。愛情是她“至高無上的激情”,把她“整個緊縮起來而又一再急切向外迸涌的心靈”奉獻。這種“飛蛾撲火”式的瘋狂愛戀讓陌生女人和R作家之間的愛情變得不平等。一個業(yè)已癡狂,一個并不知情。懷孕之后,一直都沒有求助R先生,寧愿獨自承擔(dān)一切。因為她希望他們之間的愛情是純粹而又無任何捆綁的。否則自己將是對方的附庸和累贅,平等的愛情理想就無法實現(xiàn)。回到維也納,陌生女人縱使有兩次相會,也沒有表白自己持續(xù)一生的愛情,她更渴望R先生能夠自己認出她。陌生女人之所以這樣做事因為她想要個人的愛情得到自然而發(fā)的回應(yīng),達到精神層面的平等。這是作者認可的一種高尚的愛情追求。在茨威格的筆下陌生女人人格光芒更加燦爛,愛情悲劇動人之外又顯得悲壯。在陌生女人身上,作者寄予了自身對人道主義愛情觀的闡釋,他寫出了他認為的理想、美滿的愛情觀,表達了對自由平等的人道主義的熱切渴望。
四、對生命價值的苦苦追求
在愛上R先生之前陌生女人感覺不曾真正活過,生活只是“陰慘慘,亂糟糟的一團”。陌生女人對R先生的愛,才使得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對愛的生命追逐中,實現(xiàn)了生命的自我本質(zhì)。
陌生女人在給R先生的信中,“你從來沒有認識過我”這樣的話語反復(fù)地從陌生女人傾訴中跳出來。當(dāng)陌生女人不顧一切,重返維也納,佇立街頭,這種希望被認出來的渴望幾近吶喊。如果陌生女人真的抱著那種“我愛你,與你無關(guān)”的態(tài)度,那么她就不會有一遍遍來自心底的“認出我來”的吶喊,也不會有隨之而來的那種讓人心痛的絕望。陌生女人緣何那么渴望被R先生認出來呢?“這是最可怕的一點:那就是你沒有注意到有我這么一個人的存在?!薄@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陌生女人在R先生那兒始終沒有被認出來,也就是說陌生女人維持其生命本質(zhì)在R那兒是不存在的,所以她生存的意義在此已經(jīng)被虛無化了。當(dāng)孩子這一唯一的愛的延續(xù)死去以后,陌生女子最終一死得以解脫。但是到最后臨死,她還是作了最后的“呼喊”——“只有等我死去,你才會收到這份遺囑,收到一個女人的遺囑,她愛你勝過所有的人,而你從來也沒有認出她來,她始終在等著你,而你從來也不去叫她。”其實陌生女人的這些文字無非是想做最后的一搏,證明自己曾經(jīng)真正的存在過。
陌生女人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一生也是其苦苦尋求自身生命存在價值的過程。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是一個男權(quán)文化主導(dǎo)的社會, 女性不能出去工作,生活內(nèi)容只有婚姻和家庭,女性的價值也只能通過這些來得以體現(xiàn)。愛情則當(dāng)仁不讓地成了女性一個唯一的實現(xiàn)自我的途徑。陌生女人在這個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堅強和勇敢無疑是茨威格所認可的一種精神??上У氖?,這樣一個男權(quán)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陌生女人勢單力薄,注定她的努力是將以悲劇的形式結(jié)束。茨威格對于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的人類抱有美好的愿望,有著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一些自由平等、博愛、尊重人性,注重自身價值的人道主義理想。在經(jīng)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茨威格開始深刻地思索人類的命運,并且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實現(xiàn)人道主義理想之中。陌生女人的努力追求自身價值,甚至最終為此付出了生命的這種精神無疑是茨威格所推崇的一種美德,也是茨威格本人苦苦追求的一種精神理想。
五、對心靈激情的本能宣泄
陌生女人是一個洋溢著激情的女性。她對R作家狂熱愛情最終讓她付出了生命代價。在沒有遇見小說家R以前,她的性愛欲求還未萌生的時候“一切是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的”,“令人生厭”的,但是當(dāng)性愛欲求萌發(fā)時,她的全部生活改變了:這個“靦腆的”、“羞怯的”、“黃毛丫頭”就為小說家R著了迷。她“親吻他的手摸過的門把”,撿起他扔掉的雪茄煙頭。她由原先成績平平而突然一躍而成為全班第一;她“如饑似渴”地念書并且以一種“近乎倔強的毅力”練起了鋼琴。在愛的境界中,她不僅獲得了生命的意義,更是得到了人道主義的精神。這種原始的力量使得陌生女人擁有了更博大的愛的胸懷。這種對“性愛”的欲求,激情的宣泄就是一種強大的原始驅(qū)動,可以催生愛情的升華,促成博大的人道主義。然而“性愛”受到壓抑,原始驅(qū)力就會消失,人道主義也就消亡。茨威格讓作品中的女人肆意的發(fā)揮自己的激情和本能,絲毫都不曾收斂。此時作品中的陌生女人儼然成了茨威格實踐“釋放人性”理念的絕佳舞臺。只有人性得到尊重和釋放時,人道主義的美好才有未來。
茨威格一生都追求人道主義理想。面對當(dāng)時的歐洲社會,他更多地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陌生女人》中對“性愛”激情的審視,正是茨威格一生為追求人道主義努力探索的一個表現(xiàn),更是揭示了人道主義精神消亡背后隱藏的社會根源。陌生女人的死可謂是茨威格試圖以人道主義拯救人類美好愿望的破滅的心理體驗。用這種藝術(shù)的手法,茨威格召喚人性的回歸,仁愛的萌生。
參考文獻:
[1]茨威格著, 張玉書.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夜色朦朧[M].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2.
[2]那琳.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性意識[J]. 北方文學(xué)(下旬),2017(21).
[3]許凌云. 淺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性形象[J]. 漢字文化, 2019, 230(10):91-92.
[4]陳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四種解讀[J]. 譯林, 2008(05).
[5]周盛. 女性視角下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解析[J]. 參花(下), 2014, 000(011):107-107.
[6]斯蒂芬·茨威格著, 汀蘭.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傳[M]. 團結(jié)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