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第一小學,江西 九江 330400)
在小學階段教育教學中,語文是學生獲取綜合性知識、拓展多元能力的關鍵學科。因小學生的天性活潑好動,更容易對新生事物產生興趣與好奇心。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靈活應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豐富閱讀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的局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學生自主獲取信息、探索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語文閱讀教學與信息化的結合,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更好凸顯新課程改革的生本理念,充分體現(xiàn)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有效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構建小學語文閱讀高效課堂[1]。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了高效完成閱讀任務及目標,一味地采用“灌輸式”的閱讀知識講解,使得學生容易對反復無趣的閱讀產生抵觸心理,無法有效進行自主閱讀。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靈活運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將語文閱讀內容形象化和生動化。讓直觀的視覺與聽覺體驗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賦予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嶄新的活力與生命力。通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提高學生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探究意識,拓寬學生的閱讀思路,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技能,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對《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不急于讓學生閱讀文本,可以利用充分的課前準備,運用信息化的多媒體手段將“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出示在學生們的面前。再結合影像資料對魯迅先生的人物性格、處事方式與態(tài)度和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闡述。學生們在聆聽人物介紹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印象與記憶,更有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與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在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內容與學生的情感認知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自主閱讀,這樣既可以擴大語文閱讀教學的知識面與覆蓋面,還開闊了學生們的視野,實現(xiàn)小學生的語文文化內涵提升[2]。
“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倡導,通過轉變語文閱讀課堂“教”與“學”的本質關系,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閱讀課堂的主導者,使教師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引導者作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過去的小學閱讀教學中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被大多數(shù)的教師忽略。但隨著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優(yōu)化與發(fā)展,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推崇,積極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實際教學當中。學生們站上講臺,以新視角、新維度與同學們之間展開有效閱讀與分析,讓學生充分體會和感知在語文知識傳授傳授中所獲得的自豪感與幸福感。信息化技術支持下的翻轉課堂,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了起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獨立閱讀與思考能力,更發(fā)散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掌握閱讀素材中的知識要點與關鍵內容,從而突破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因此,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大力支持下,拉近了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距離,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有效形成教育合力。在信息化的幫助下,教師可以開拓語文閱讀課堂的延展性,將閱讀教學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在家庭生活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舒心愉悅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掌握學生實際閱讀情況,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因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fā)展特征的不同,容易造成學生間產生閱讀差異化表現(xiàn)。教師應以學生課后閱讀為切入點,在家庭教育中開展閱讀學習,用以提高學生們的閱讀水平,彌補閱讀差異,增強閱讀體驗。因此,教師應將閱讀內容與課后作業(yè)進行有機融合,創(chuàng)新閱讀作業(yè)模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布置學生以朗讀、誦讀等形式進行閱讀學習,讓家長作為聽眾,并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的閃光點。教師再以視頻匯總的方式,將家庭閱讀效果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展示,趣味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樹立自主閱讀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此同時,在親子閱讀中,家長更加重視學生的閱讀技能掌握,與教師合力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4]。
綜上所述,信息化與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發(fā)展趨勢,符合新時代、新課程改革的需求,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將信息化巧妙地滲透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細節(jié)中,為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質量、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做好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