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曹錚 劉萍
摘要: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媒介生態(tài)的變化,帶來了新聞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這樣的變化和變革猛烈沖擊著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應對挑戰(zhàn),報紙副刊如何尋求“突破點”,在堅守傳統(tǒng)媒體陣地的同時,強化內容生成,轉換思維方式,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探尋與新媒體融合對接的新路徑,成為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關鍵詞:報紙副刊 媒體融合 守正創(chuàng)新 內容為王
文藝副刊是報紙的傳統(tǒng)品牌,也是原創(chuàng)能力強、文化品位高,凝聚社會共識、構建時代精神圖景的獨特內容產品。在媒介生態(tài)發(fā)生深刻變革的當下,報紙副刊如何尋求“突破點”,本文將從內容、思維方式和戰(zhàn)略等三個方面探求這一新課題,以期找到推進報紙副刊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路徑。
一、強化內容生產,堅守立身之本
面對媒體融合挑戰(zhàn),報紙副刊應發(fā)揮傳統(tǒng)優(yōu)勢,強化內容生產是其立身之本,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實現蛻變。
1.內容為王,增強核心競爭力。優(yōu)質內容是副刊的生命線。作為社會主流文藝思想輿論場,報紙副刊擔當著重要的時代責任。因此,對內容質量的嚴格把控顯得尤為重要。轉型與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守正”,即守住高質量內容這一根本。
2018年1月,有關機構對《讀者》《青年文摘》等文摘雜志選載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其結果表明,傳統(tǒng)紙媒仍是其選定文本的主要來源,究其原因便是內容過硬,經得起推敲。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報紙副刊的核心還是優(yōu)質內容。
基于此,報紙副刊應以全新的視角挖掘新內容,跳出一般化報道的圈子,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打造原創(chuàng)產品,以技術賦能原創(chuàng)作品傳播,以更多的高質量原創(chuàng)產品增加原有讀者群體黏性,培育更多新興讀者群體。
2.堅守文學品質,貼近時代熱點。報紙講求新聞性,副刊雖然文化氣息濃郁,但也不能脫離新聞而獨立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副刊同樣需要關注社會熱點,參與生活,引導生活,記錄時代變化。新聞性與文學性的結合,既是報紙副刊的特色,更是其優(yōu)勢。因此,副刊一方面需進一步強化新聞觀念和新聞策劃理念,增加內容的新聞信息含量;另一方面也應遵循藝術規(guī)律,堅守文學品質,努力增強副刊的審美功能。這樣,報紙副刊能進一步增強讀者認同感,守穩(wěn)輿論陣地。
2020年,脫貧攻堅進入決戰(zhàn)決勝之年。1月,《河北日報》副刊推出“太行風·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專欄,對奮戰(zhàn)在燕趙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上劈山修路的“領頭雁”、扮靚太行山的科技“特派員”、真心換群眾真情的駐村第一書記等先進典型進行了深入采訪和細膩描繪,《劈開窮山》《太行攻堅》《隱形的翅膀》《麻麻花開》等一篇篇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報告文學作品汩汩而出,真實刻畫了新時代奮斗者的光輝形象,得到了業(yè)內外一致好評。
二、培養(yǎng)“網感”,轉換編輯思維方式勢在必行
融媒時代,對新聞從業(yè)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具備傳統(tǒng)采編發(fā)的“硬功夫”,還需要培養(yǎng)敏銳的“網感”,即對于互聯(lián)網的敏感度,對新生事物的感知力和洞察力。這就需要媒體人主動分析目標用戶群體心理,熟悉各類新媒體平臺,研究網絡動向、話題熱點等。
1.精確定位,瞄準受眾潛在閱讀需求。媒體融合是一場傳播思想的變革,它不僅帶來傳播方式、溝通渠道的改變,更要求媒體人以變革的新思路與時代對話,讓傳統(tǒng)媒體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因此,媒體人不僅要具備嫻熟的采寫編能力,還應進一步拓寬視野,精準了解受眾的閱讀需求。
以《解放日報》副刊“朝花”為例,細觀其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的內容,無論是文章長度,還是插入的圖片、音視頻,都頗費一番心思。編輯通過調研發(fā)現,如果將報紙上刊發(fā)的千字左右“豆腐塊”文章原封不動地搬到新媒體上,讀起來會有意猶未盡之感,為了進一步抓住讀者眼球,對這些稿件進行“二次加工”勢在必行。
新媒體推送時對原來作品的二次加工,表面上看是形式的變化,但實際上卻對媒體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能只滿足于低頭寫稿,還要學會抬頭看路,積極研究目標用戶心理訴求,讓喜歡快餐文化的讀者也能對報紙副刊的內容產生興趣。
2.身份轉換,編輯需要“能力遷移”。在劇烈的媒體變革中,許多傳統(tǒng)媒體人面臨著身份轉換,他們既是紙媒的記者編輯,又是新媒體的運營者,有時還需要做一些宣傳推廣工作。正所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要成為一名與時俱進的副刊人,就要努力跟上傳播媒介的每一次變革,以更新的角度和更寬廣的視野交出讓讀者滿意的新聞作品。
融合是趨勢,轉型是根本。傳統(tǒng)媒體人在融媒體時代進行身份轉換,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跑出加速度,將過硬的業(yè)務能力,轉移到新的媒體技術平臺。2017年4月,河北日報新版客戶端上線,首頁下設頭條、時政、觀點、深度、財經、文娛等頻道,對主要新聞事件實時采集、即時推送、滾動播報,為用戶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資訊。為配合客戶端上線,《河北日報》改變傳統(tǒng)報紙采編流程,重構媒體融合采編新機制,全體記者全面轉型為全媒體記者,改變新聞生產方式,報網端微編輯平臺與各采訪團隊實現即時互動,實時播報新聞。為做好“文娛頻道”采編任務,《河北日報》副刊記者編輯迅速轉換身份,在保證原有“文化周刊”正常出版的基礎上,對于各類文化新聞盡量做到一次采訪,多次生成,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燕趙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長期在紙媒錘煉出的過硬業(yè)務素質和嚴謹、勤奮的工作作風,如今帶到全新的內容生產平臺,保證了新媒體產品的較高品質。
除了行動上的主動轉型,媒體融合中的“思維變革”也尤為重要?!督魅請蟆犯笨熬畬健敝鲃釉趯n}策劃、內容風格等方面進行了以新媒體為導向的思維變革,參與組織策劃的“江西散文名家專輯”,在新的網絡空間將紙媒的版面進一步變厚、加長。
三、“媒體+”戰(zhàn)略,助力副刊擴大影響力
融媒時代,傳統(tǒng)媒體要想進一步提升影響力,擴大受眾面,就要考慮如何拓寬傳播渠道,增強互動性和引導性,為受眾的自主表達提供有效窗口。
1.微信矩陣,構筑副刊新媒體大平臺。近年來,“媒體+”戰(zhàn)略進入人們的視線。2018年7月,“中國副刊”微信公眾號上線運營,并推出“副刊聯(lián)盟”矩陣,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等知名紙媒副刊的微信公眾號集結在同一個平臺上,使各媒體形成合力,助力受眾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2.活動為媒,擴大副刊融合轉型影響力。以活動為媒介,持續(xù)點燃新的興奮點,方能引發(fā)受眾興趣,保持關注度,不斷提升副刊影響力。如2017年1月,《河北日報》舉辦“布谷”創(chuàng)刊60周年紀念活動,并以此為契機,力邀知名作家學者及省級黨報副刊負責人,在石家莊召開黨報副刊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研討會,并連續(xù)推出紀念特刊和深度報道,有效提升了《河北日報》副刊的影響力。又如,《新民晚報》依托副刊“夜光杯”,創(chuàng)建了“悅讀·悅心·悅人”的“市民讀書會”;《羊城晚報》借助副刊“花地”,推出“花地文學榜”,建設廣東文藝評論新平臺……通過一系列活動,拓寬了受眾渠道,報紙副刊的影響力得以進一步增強。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并非簡單的業(yè)態(tài)疊加,而是要考慮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采用何種方式融合在一起,如何讓這種融合真正產生化學反應。這就要求報紙副刊在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以互聯(lián)網思維、數字化手段不斷強化內容生產、轉換思維方式、拓寬發(fā)展渠道,使得采訪、編輯、生產、營銷、傳播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序推進,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不斷提升報紙副刊在新時代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作者張曉華系河北日報文化新聞部副主任
曹錚系河北日報文化新聞部記者
劉萍系河北日報文化新聞部副主任
參考文獻
[1]肖欣.激發(fā)融媒體時代的文藝副刊“融合力”——以《湖南日報·湘江》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24).
[2]張瑜.融媒體時代副刊的轉型與應對策略[J].新聞世界,2019(03).
[3]陳橋生.守正與出新——羊城晚報副刊的轉型之路[J].傳媒評論,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