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杜蓮
[摘要]地理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系統(tǒng)性的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如何逐步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與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探究了如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地理;學習興趣;地理思維
一、引言
地理屬于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有效融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日后學習打下基礎。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思考探究,教師應當根據地理學科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借助直觀道具,發(fā)展學生思維空間
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指的是借助地理事物具體形象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想象、聯想獲得地圖與其他地理圖像。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與地理模型、地理掛圖等各類方式帶領學生全方位地感知地理知識,形成空間思維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便可以有效借助多媒體工具進行教育指導。首先應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北極星附近的星辰運動軌跡照片,并且標注出北極星的位置與恒星的運動軌跡,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播放北極星和北極、赤道平面與南極的圖片,引導學生閱讀圖片,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探討交流“地球自轉是圍繞什么旋轉?”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內容進行思考探索,然后鼓勵學生繪制出地球自轉形態(tài)圖,有效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地球運動空間形態(tài),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巧妙設置疑問,拓展學生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屬于抽象思維,指的是能夠結合相關形式與邏輯概念有效突出地理學科的相關優(yōu)勢,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活動探討。邏輯思維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判斷和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夠更好地揭示事物之間內在的關聯性,探尋地理現象間的因果關系。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必須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通過問題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點,從而促進對地理知識的有效吸收和了解。
例如學習“自然災害”這節(jié)內容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資料:“2012年5月,甘肅省岷縣發(fā)生了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事件,導致8萬人受災?!币龑W生閱讀資料,分析我國經常發(fā)生的災害有哪些,又有哪些危害,通過播放資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根據相關要求進行資料搜集。教師再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合理地引導思考:“同學們,你們考慮一下如何判斷自然災害呢?知道自然災害以后我們應當如何預防呢?為什么干旱災害與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區(qū)域分別是華北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地區(qū)呢?”帶領學生思考探索,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調動邏輯性思維,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循序漸進地進行資料搜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組織豐富多元的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創(chuàng)新思維,讓他們對新興事物進行正確的思考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豐富多元的課外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
例如學習“水資源”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便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在課堂開始之前簡單介紹我國水資源的應用情況,使學生認識到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面臨的水資源短缺等各類問題。然后將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探討。運用此類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與相關知識點。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實踐調查,在小組活動中科學分配每位成員的任務,其中包含資料收集、問卷調查、文字撰寫、攝影等各類活動,鼓勵學生走訪水利局、國土局等等,通過對區(qū)域河流展開調查訪問當地居民對于水資源的認知。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對于水資源情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且學生在創(chuàng)新活動探究過程中也能夠提高探究能力。
五、利用地理形象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教師在初中地理實踐教學當中,要善于利用地理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地理學習觀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地理學習思維。由于地理形象思維對于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充分對學生的地理形象思維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在地理知識探索當中學會積極思考,利用地理形象思維更好促進自身探究能力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教師在教學當中也要通過實際的地圖與地理模型來為學生提供教學素材,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多媒體教學短片,通過直觀地引導提高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探究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當中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我國甘蔗產區(qū)的分布圖時,就可以讓學生觀察我國云南、臺灣、廣東、廣西等地的甘蔗產區(qū),結合經緯度知識來分析了解甘蔗產地,判定氣候狀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把握和探索,借助多媒體向學生介紹甘蔗產區(qū)的氣候狀況,并提供地理模型,使學生在直觀地觀察和探索當中掌握課本當中的知識點。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繪制地圖當中明確學習思路,通過對地圖的理解融入所學的知識點,有效強化學生對于地理位置的判斷能力。
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借助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語言來描述各類地理現象與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東地區(qū)的地理輪廓時,就可以將中東地區(qū)比喻成一只老鷹,鷹頭是小亞細亞半島,老鷹的翅膀分別是伊朗高原和埃及。通過形象的類比引導,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記憶。教師也可以結合該地區(qū)的宗教特點與近些年所發(fā)生的熱點事件,加深學生對于該地區(qū)的印象,提高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讓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思想,提高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鞏固能力。
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借助簡單的線條向學生講解地理當中的知識點,在講解當中運用科學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地形的特點”時,可以將中國地形分為三個階梯,在課堂上利用泡沫板設計的地圖三維形狀向學生講解,并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在第一、第二階梯當中進行勾勒。向學生講解第一、二、三級階梯的特點,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山脈走向,提高學生對于地理的了解程度,加深學習印象,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把握地理知識點,豐富學生學習觀念。
六、利用感性材料,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事物的感性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在觀察當中通過感性的認知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且對事物的特點進行規(guī)律性的總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學習觀念。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地理實驗教學當中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使學生提高對地理知識的認知能力和學習主動性。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海陸變遷的知識點時,就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向學生展示海陸變遷的相關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在觀察當中的知識思考能力,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觀看完海陸變遷的視頻后,要讓學生學會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部分學生在表達過程當中,講述自己對于海陸變化的理解,知道由于世界是不停發(fā)生變化的,所以會出現一系列的自然災害。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探究南北美與非洲之間的海岸運動狀態(tài),讓學生了解大陸漂移假說,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獲取能力。
七、結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了解到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極為重要,但是由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并未完善,教師必須要重視應用多元化的教學工具,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刺激學生的讀書感觀,更好地呈現出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有效設置課堂疑問方法,組織豐富多元的課外實踐性活動,活躍學生的思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