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華
(黔西縣第三中學,貴州 黔西 551500)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綜合素質外,教師還應重視歷史課題中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枯燥教學,通過生動的講課方式,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首先,老師在課堂上應精神飽滿。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精神萎靡不振,也往往感染到學生。精神飽滿還不夠,還要激情飛揚,一節(jié)課中,老師的聲音、語氣、語調應隨著不同情況而變化。當講到我們的民族遭受苦難時我用深沉的語調,當我講到人類戰(zhàn)勝困難時,我就用鏗鏘有力的聲音……這樣往往會調動學生的情緒,不僅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而且能吸引他們聽課的注意力。比如,當我講到中國改革開放這一課時,我先用充滿激情的語氣朗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熟悉的歌詞,激情的語氣,引發(fā)了學生們的共鳴,調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又如我講到八一南昌起義時,我先用低沉的語調講述背景:1927 年,蔣介石發(fā)動“4·12”反革命政變,使得寶山路上血流成河,接著汪精衛(wèi)發(fā)動“7·15”反革命政變,叫嚷著“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wǎng)”的反動口號,轟轟烈烈的國內革命失敗了,接著我語氣一變,用激昂的語氣講: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有沒有被嚇倒?沒有,他們掩埋好戰(zhàn)友的尸體,擦干身上的血跡,毅然發(fā)動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對派的第一槍。先抑后揚,學生精神為之一振,聽課效率明顯提高。
其次,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老師要善于用積極的情感調整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內在因素,促使學生不斷地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情緒,把要我學變?yōu)槲乙獙W。因此,老師要不時地用激勵性的語言來提問和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講出新的設想和構思,允許學生提出與老師不同的看法,這樣學生就會在一種受老師尊重,不會因回答錯誤而被同學取笑,能在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下學習。例如對唐太宗的評價,我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有一位學生說唐太宗是個暴君,理由是他在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兩個同胞兄弟。我首先用激勵性的語言肯定了這位同學,接著我列出衡量歷史人物的好與壞的標準。這樣一來,課堂氣氛熱烈的情景就出現(xiàn)了,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
首先,應用問題討論法提高課堂效率。問題討論法雖然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之一,它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增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所以最能推動師生雙方互動,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我是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
一是問題的設置要新穎。設計出來的問題新穎有趣,就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是問題設計難易要適中。過于簡單,只要求學生回答是或不是,引不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興趣,老師應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去讀,去想,其主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學習的結果是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他們的回答才能發(fā)乎其心,這是一種成功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會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
三是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一堂課的問題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能力層次進行設置,請學生回答應因人而異,難、深、繁的由基礎好的學生回答,而易、淺、簡的由基礎較差的學生來回答。五是不要滿堂課都是問題討論。如果一堂課老師像連珠炮一樣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提問,作為一個初中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還不成熟,沒過多久就會感到疲憊不堪,聽課的注意力就不會集中,課堂效率就會下降。
其次,幫助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注意歷史的縱和橫的聯(lián)系。比如講述新航路開辟這一目時,讓學生聯(lián)系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讓學生對這兩個史實進行對比分析。又比如,當講到中國的改革開放那節(jié)時,我就讓學生對唐朝社會開放而繁榮,清朝的閉關鎖國導致落伍這些史實進行對比。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就不會像以前一樣,老師講什么就記什么,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課堂上的思維就會被激活,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第三,指導學生學會記筆記。記筆記要有一定的技巧,聽課筆記不但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書寫能力,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科知識以及提煉內容的概括能力。學生記筆要避免將筆記記成流水賬,不加選擇地全部記下來。記得多,記得亂,就會與聽課及思考產生矛盾。有些學生記的筆記都趕不上老師講的速度,為記而記,缺乏思考。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記筆記,記重點問題,記疑難問題,書上沒有的而老師強調的要記,次要問題,書上有的,易懂的不要記。老師還要和學生達成默契,比如加重語氣重復講的知識點要記筆記。有時要記的內容太長,學生可以用符號來記,課后再去整理,比如有的學生用帝義表示帝國主義,或用字母dgzy 來表示,但符號意義自己必須明確,并且要貫徹始終。如果聽課、思考,記筆記發(fā)生沖突,要先跟隨老師的思路去聽課,避免對老師講的內容無法理解,沒記好的筆記先寫標題或做出標志,課后再補充完整。如果連寫標題或做標志的時間也沒有,先放著不記,課后找同學或老師,再把它整理出來。
總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效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論如何,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是每個初中歷史老師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