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夢雅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聲樂是一門聽覺性藝術,借助清晰的語言、美好的聲音將真實的情感意識表達出來,用歌聲以一種音樂化的形式將文學語言展現出來,將樂曲中人物形象、情境意境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塑造出來,達到傳播思想情感音樂藝術的最終目的。兒童在學習聲樂課程時,需要具備一定的嗓音條件,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擁有美好的聲音。
兒童所擁有的發(fā)聲器官與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兒童的發(fā)聲器官比成人小一號,但是所擁有的功能是和成年人同等的。支教教師在了解兒童發(fā)聲器官時,需要從兒童發(fā)聲的聲音本源、兒童唱歌時產生的共鳴腔、兒童唱歌時的發(fā)生動力等方面著手。首先,聲音的本源是人體產生聲音的源頭,因聲帶發(fā)生振動產生聲音,而聲帶又被稱之為“聲壁”,是構成發(fā)聲器官的重要元素,位于喉嚨的中間位置。兒童在六歲之前,他們的聲帶和發(fā)生器均處于一種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聲帶短小纖柔、缺乏堅韌性,聲門短小、狹窄,口腔內部上顎和硬腭均呈現一種淺而窄的狀態(tài),喉嚨位置的肌肉活動調節(jié)能力相對比較弱。因此,兒童所發(fā)出的聲音都十分的稚嫩,給人一種清脆、明亮的感覺。由于有兒童音域比較狹窄,聲帶在發(fā)生的過程容易產生疲勞感,如果長時間發(fā)聲或者是發(fā)生方法適用不當,均會對兒童聲帶帶來損傷,增加兒童聲帶的厚度,聲音便從清脆、明亮轉為沙啞、低沉。
在聲樂演唱過程,演唱者是否能夠讓自己的共鳴腔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直接決定著演唱者的演唱效果。氣息在聲腔中產生沖擊力,使聲帶振動發(fā)生,同時與人體其他器官產生共鳴,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共鳴腔。兒童所擁有的共鳴腔與成人共鳴腔相比,在結構上并沒有什么過大的差異,因兒童腔體小等獨特的生理特點,導致兒童在發(fā)生的過程共鳴腔所產生的共振現象也比較小,從共鳴腔所發(fā)出的聲音沒有成年人發(fā)出的宏亮、飽滿。如果在兒童聲樂教學過程,支教教師以成年人的水準要求兒童,或者是讓兒童對成年人的發(fā)聲現象進行模仿,這種教學方法是錯誤的。
支教教師在兒童聲樂教學過程,還需要對兒童唱歌發(fā)聲過程的用力情況提高重視。因為在聲樂演唱的過程,演唱者需要正確掌握呼氣與吸氣的方法,這樣才能夠提升自身演唱能力,將聲音維持到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唱歌過程的呼吸方式與日常生活的呼吸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需要兒童在唱歌過程呼氣時保持吸氣狀態(tài),同時做好吸氣維持工作,在呼氣運動過程擁有延長意識,防止氣息過量對聲門產生沖擊力,對聲帶造成損失。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已經了解學生在兒童階段所呈現的生理特點。支教教師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想要提升聲樂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從兒童生理特點出發(fā),尊重兒童的個性差異,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大量開展教學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首先,支教教師需要樹立“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兒童與成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差異,尊重兒童的個性差異,在了解兒童生理特點的基礎上,正確樹立聲樂教學目標,科學選擇聲樂教學方法;其次,支教教師需要將“以生為本”理念全面落到實處,積極與兒童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兒童對聲樂學習的個人訴求,從興趣視角出發(fā),優(yōu)化聲樂教學內容,有效吸引兒童的注意力,讓兒童能夠積極參與到聲樂學習活動中;最后,支教教師需要對“以生為本”理念進行升華,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挖掘兒童的個人潛能,激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開闊學生的事業(yè),為兒童后期成長奠定基礎。
教學實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課堂教學實踐,另外一個是課外活動實踐。正處于兒童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均處于一種極度不成熟的狀態(tài),兒童所擁有的音樂心理水平、音樂能力水平均比較低,但是兒童所擁有的想象能力、模仿能力是成年人在聲樂學習中不能比擬的,這就說明兒童聲樂教學過程所運用到的方式與方法同成年人聲樂教學所運用到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需要支教教師運用適合兒童學習聲樂的方式,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化,讓兒童能夠通過模仿與想象加深對聲樂演唱方法的認識與理解。
支教教師想要在教學實踐過程提升兒童聲樂教學工作的有效性,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技能與師德素養(yǎng)。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做好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工作,不斷提升個人專業(yè)知識,確保自己擁有過硬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將正確的聲樂演唱技巧傳授給兒童,并在實踐中積累聲樂教學素材,實現對聲樂教育理念的更新與完善,不斷改革聲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使聲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能夠更加迎合兒童聲樂學習的實際需求。在聲樂教學中做到尊重兒童的個性差異,積極與兒童進行溝通與交流,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聲樂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
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內,學生的生理結構正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支教教師在組織兒童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充分了解兒童的發(fā)聲結構,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有組織、有秩序的開展聲樂訓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