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智勇 田 靜 趙 晶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2017 年,教育部出臺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文件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其中特別強調了語言的應用和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的應用和交際能力實則凸顯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受制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及學生長期養(yǎng)成的被動學習的習慣,學生的口語學習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而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模式則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參與性。因此,本文就英語口語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進行分析和探究,旨在提升學生口語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并增強口語教學的實效性。
合作學習出現(xiàn)于1700 年,直至20 世紀50 年代才正式走入研究人員的視野,此后該理論被西方國家廣泛關注和研究,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合作模式。20 世紀60 年代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的約翰遜兄弟致力于研究合作學習對于提升教學的意義。他們提出了“共同學習”的理念,進一步將合作學習變成了實用、高效的策略。與此同時,他們認為合作學習必須具備五個要素,它們關乎相互依賴關系、相互促進作用、個人責任、社會交往技能和小組合作技能、自我評價等方面,只有將五個要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實現(xiàn)合作學習。20 世紀70 年代,學者們在合作學習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此期間,合作學習理論趨向成熟并逐步在實踐中得以應用。作為合作學習模式的代表性人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羅伯特·斯萊文教授指出,小組建立共同目標尤為重要,同時如果小組成員擁有同等的成功的機會,合作學習將可能實現(xiàn)。斯萊文教授在其著作中系統(tǒng)科學地分析了合作學習對于學生學術表現(xiàn)的影響,而且其秉持著合作學習應該融入整個學校系統(tǒng)工作的理念。此后,有學者將合作學習方法應用在教學中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20 世紀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國內也開始開展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驗。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文件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進而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這種教學不僅有利于教師,也有利于學生。由此可見,國家決策部門非常重視合作學習。
上個世紀90 年代一些省份和城市開始對合作學習進行初步探索。1993 年山東省開展合作學習實驗,之后研究人員首次提出了合作學習的性質、準則、模型、策略、技能等。近些年來,學者們著力于合作學習的應用并評估其效果。有些學者建議在口語課上將合作學習與學生的學習動機結合起來。王坦認為,老師和學生們相互之間的合作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間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李雪和劉淑華在英語口語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模式,一直強調課堂要“以人為本,以課堂為主”,而小組合作學習就是這種“以人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而開展的一項學習活動。相較于傳統(tǒng)的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授課模式,合作學習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并能有效地建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紐帶,同時增強口語表達的精度和廣度。
首先,合作學習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合作學習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主動探究、充分參與、優(yōu)勢互補、信息共享的平臺。相比于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教師把任務分配給學生自主完成,才能實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真正達到探究知識、內化于心的效果。同時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又達到了小組之間學生知識共享的目的。
其次,合作學習能有效的建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紐帶。合作學習要求學生齊心協(xié)力共同完成一項任務,該過程中加深了小組之間學生的相互了解?;诒舜说南嗷头?、共同努力,提高了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同時,教師布置任務,聽取小組任務匯報的過程又加深了教師對每位學生的認知,點評環(huán)節(jié)又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期許以及未來的學習方向和重點。
再次,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口語表達的精度、廣度??谡Z表達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簡單的背誦,而是基于實際生活場景的語言的活用甚至再創(chuàng)造。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口語學習,這樣大家集中智慧針對不同主題的口語表達更能快速、精準的搜集資料、整合信息。同時,共同學習的方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半徑,而不僅僅局限于自己擅長或熟悉的口語用語、知識領域。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要求教師擔負起小組分組、任務分配、過程監(jiān)督、效果評價等職責。因此,教師在口語教學中推廣合作學習模式需要一定的策略、方法、原則等。
小組分配科學合理。合作學習小組以3-6 人為宜,結合具體班級人數(shù)確定組數(shù),但是組數(shù)不宜過多,便于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確保每組的時間分配。分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性格、性別、英語水平等因素,最好做到交叉分配,保證同組內英語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幫助水平較差的學生共同進步。同時,盡量確保不同組別之間水平相當,這樣便于橫向比較。
任務分配符合教學目標。任務分配需要依托于教學目標,口語教學需要學生消除內心屏障勇敢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任務分配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及語言能力。如果一味地尋求有深度的話題而超出了學生當前的能力范圍,無疑會減弱學生參與其中的主觀意愿。因此,選擇一些切合實際而又讓學生樂于參與的話題是必要的,比如可以選擇校園生活、愛好、電影、家庭生活、酒店預訂等話題。
過程監(jiān)督及時有效。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從小組組長那里獲取及時有效的小組學習情況,針對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解疑答惑,對于小組學習中部分學生“渾水摸魚”的情況及時批評指正。
完善效果評價機制。教師在評價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時,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不能僅僅依靠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這兩種評價方式,應該注重過程考核。教師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要把小組整體評價和內部個體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可以增加一些不同組別互評環(huán)節(jié),適當提升各個組之間的競爭性。內部個體評價突出肯定組內基礎扎實、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的同時也要鞭策、鼓勵基礎薄弱甚至有些吃力的學生。因此,效果評價機制既要兼而有之又不能偏頗,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督促、激勵更廣泛的學生主動參與英語口語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適應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學習方式,更是符合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目標的模式。英語口語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既彌補了傳統(tǒng)教授方式中學生被動輸入的缺陷,又為學生的口語交流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間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到監(jiān)督和指導的作用,進而最大化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提升學生英語口語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