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西洋音樂開始傳入中國是以基督教為媒介[1]。中西音樂文化交流是一種雙向的探訪,不僅是以基督教為媒介的西方音樂的傳入,還有中國音樂的傳出,這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橋梁。
根據已有資料的記載,基督教在中國的初傳是在唐代時期,由于唐武宗下詔書禁止佛教流傳,拆毀天下寺廟,教會在中國的傳播以失敗告終[2],但它在中國北部、西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中建立了較為穩(wěn)固的基礎,元朝政府對各種宗教組織一般采取保護措施,在京城大都曾設立天主教堂,并開展“詠唱”活動,中統(tǒng)年間古制管風琴傳入宮廷。1368 年元朝滅亡,基督教在中國的再傳也宣告結束,教會禮儀及其音樂在中國近乎絕跡。1557 年,明嘉靖皇帝(1522—1567 在位)準許葡萄牙人租用澳門堆曬貨物,傳教士們趁機進駐,西方教會音樂再次傳入中國。
西洋音樂的傳入可以追溯到元、明時期,特別是明末鴉片戰(zhàn)爭之前,歐洲來華傳教士對于中西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清朝的音樂傳播的代表人物有:葡萄牙人徐日升(1645-1708),1672 年來華;法國人錢德明(1718—1793),1751 年到北京等。意大利人德禮格(l670—1745)他們被聘請在宮廷中傳授西方文化,其中包括:古鋼琴以及歐洲音樂理論知識。但是其影響過于局限性,僅局限在封建的宮廷中傳播活動范圍不大,對我國的音樂社會生活沒有產生多少實際性的影響,而其中的教會音樂在當時傳播也并不廣泛。
清康熙(1662—1722)年間的1672 年,精通音樂的葡萄牙籍耶穌會傳教士徐日升(1645—1708)抵達北京,供職于欽天監(jiān),兼任宮廷音樂教師,深得康熙皇帝(1662—1722 在位)的賞識。他擴建北京宣武門天主教堂(俗稱南堂),建造了一架比原先更大而且樣式新穎的管風琴。以后康熙皇帝又欽賜建造了北堂,其中也安置了管風琴。徐日升通過運用中國文字撰寫了《律呂纂要》,是最早完整而系統(tǒng)地向中國介紹歐洲的樂理知識。
意大利人德禮格是作曲家、指揮家。他與葡萄牙人徐日升把五線譜和音階唱名傳入中國,并證以經史所載律昌宮調諸法。
清朝的嘉慶時期,士大夫階層開始流行“放眼看世界”,提出了要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于是,在一些具有見識的知識分子中,有了翻譯西方著作的想法。同時,西方的教士訪華的逐漸增多,也就使歐洲的音樂理論傳入中國。根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著作的《康熙帝傳》中記述了“其中高度評價了歐洲音樂。喜歡西洋音樂的樂理、方法、樂器”[3],并載入1713 年成書《律呂正義》續(xù)編“協(xié)均度曲”中。
清朝在1911 年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但是,在這個封建時期遺留下來的傳承下來的文化并沒有結束。非常多的戲曲和器樂隨著新的藝術形式和活動繼續(xù)發(fā)展和繁榮,樂理、音階、拍子、休止符等樂理知識都運用發(fā)展下來。
西方教會音樂的傳入,不僅僅是西方音樂各個地區(qū)開展而來,更是對中國的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和藝術形式的更新以及社會的文化發(fā)展等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中國清朝末期,西方教會音樂的更多參與的是外國僑民,教會音樂是他們的文化生活內容,隨著教會音樂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關注和接納,最初開始是在部分的口岸城市和主要發(fā)展的大城市初步興起,并開始在各地區(qū)逐步蔓延開始的。
與此同時,在很多商業(yè)活動中也開始采用西方音樂,為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及影響。根據歷史資料記載,中國的商業(yè)貿易經營者通過對西方商業(yè)貿易經營者的分析和參考,發(fā)現他們的宣傳手法、傳銷產品、市場氛圍等西方商業(yè)貿易經營者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也采用西方商業(yè)貿易這有效方法采用樂隊演奏的方式進行推銷活動。除了商業(yè)上的銷售貿易活動上的演出表演活動,在外國的軍隊樂隊在各地區(qū)也有演奏受到了各地方的歡迎。西洋教會音樂的傳入在中國各地區(qū)都有著其相應的發(fā)展,教會音樂豐富了中國音樂文化藝術的同時,還促進了中國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形成。許久以來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會把欣賞戲曲、說書等當成一種傳播文化的娛樂方式。這樣音樂會一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再次發(fā)展、傳播,其不僅僅豐富了中國音樂藝術的音樂文化,還增添了許多新的文化內容。
本文通過對有關對清朝西方教會音樂的傳入進行分析,西方教會音樂是以傳入的基督教為媒介,西方教會音樂在清朝傳播較廣,部分地方、地區(qū)建設教堂傳播教會音樂。在西方教會音樂的傳入的同時,中國音樂不但沒有迷失自我,而是吸取借鑒西方教會音樂優(yōu)點的基礎上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