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
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 年生于江蘇省無錫市,民間音樂家,二胡演奏家,正一派羽士,一生共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270 多首民間樂曲。華彥鈞8 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12 歲就已經(jīng)可以吹奏多種樂器,經(jīng)常參與禮拜、誦經(jīng)、吹打樂等活動。他十六七歲就學會了復雜多變的梵音,吹、拉、彈、打、唱、念無一不通,并且可以參加道家法會音樂的吹奏,彈奏等活動。在音樂領域,被稱為無錫玄門界的音樂吹奏能手。然而中年之后,阿炳的生活急轉(zhuǎn)直下。先是因沾染吸吮大煙等惡習導致生活窮困潦倒,隨后又患上眼疾,雙目相繼失明,并于1950 年12 月4 日逝世,享年57 歲。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南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
《二泉映月》反應了阿炳生活的一部分,他后來流落到街頭賣藝,生活的十分艱辛。社會底層的生活,讓他經(jīng)歷了人世的艱難,飽受了了舊社會的苦澀,受到了無盡的屈辱。但才藝超群的阿炳,通常用拉南胡、彈琵琶的演奏方式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跌蕩起伏,通過音樂的方式,表述了對那時社會漆黑的不滿。他把自己對苦楚和對生活的感觸通過音樂的形式反映出來,并寫出了著名南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在曲式上屬于民間傳統(tǒng)的“纏達”結構,類似加花變奏的變奏體,全曲時長共六分多鐘,原曲共六段,但是現(xiàn)在使用的大多數(shù)版本多為四段,將原譜第25 小節(jié)直接接到了第45 小節(jié)。音樂吸收了蘇南一帶的民歌和常州、無錫一帶的民間說唱音樂。
前六小節(jié)為此曲的引子部分,此時演奏者應該運用拉弓來演奏這一句,舒緩而深沉,烘托出一種凄涼的情緒。演奏者用拉弓開頭,猶如一位老人在敘述一件故事,中間夾雜頓弓,用以強調(diào)音頭,與拉弓的抒情樂句做對比,后用顫音和滑音,烘托凄涼的環(huán)境和作者孤寂的心情。
第一段為該曲子的第一部分,從第6 小節(jié)的第三拍到第12 小節(jié),這是第一次旋律的進入,作者用了大量的滑音,顫音以及裝飾音,變音,顫音在二胡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主題的第一次出現(xiàn),有一定的自述性,演奏這一樂段需要含蓄一點。
第二段為該曲的次之部分,從12 小節(jié)的第三拍到第17 小節(jié),開頭先用一個撥弦的演奏方法,然后運用頓弓、滑音,旋律由弱變強,這一部分是旋律的第二次出現(xiàn),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樂段的演奏,每一次的顫音都需要演奏者演奏出一種強勁的感覺,突出每一個音頭,這一段表現(xiàn)出了作者百折不撓的精神。
第三段為該曲的第三部分,從17 小節(jié)的第2 拍到第26 小節(jié),它是整首曲子的第一個高潮,也是旋律的第三遍再現(xiàn),首先用一個重音開頭,接著運用大量的滑音、顫弓、頓弓,此時演奏者的情緒應該達到頂峰,作者在這一部分表達了自己雖生活凄慘,但是不屈不撓的精神。音樂旋律激動人心,裝飾音的增多,讓音樂風格更為剛強。
第32 小節(jié)的第三拍到第48 小節(jié)是這一部分第二個高潮,由強到弱,第二遍高潮,雖然與第一遍高潮相差甚少,但是作者在這一部分將他的演奏速度進行了變化,這一段的速度不斷漸快然后回到原速,再第43 小節(jié)處,演奏的力度處在最強,是整首樂曲中情緒最高點,在此時,作者的所有情緒在此刻得到了釋放。
第五段為本首曲子的最后一部分,從第48 小節(jié)到最后,這一部分是經(jīng)歷了高潮之后主旋律的在一次再現(xiàn),此樂段舒緩柔和,這一部分回歸了弱奏。最后一部分,表達了筆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對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的無可奈何。
《二泉映月》是在他流浪賣藝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曲子,阿炳的形態(tài)與坎坷的經(jīng)歷是由許多的元素和多個側(cè)面構成的,因此在演奏《二泉映月》的過程中阿炳所想要表示的想法與感情也是多種多樣的,《二泉映月》絕不是僅僅用一個“悲憤”或者是“斷腸之音”所能形容和概括的。因此,我們在演奏這首樂曲中,雖然全曲整體風格比較舒緩,但是每一段的主題都應該用不一樣的演奏方法,作曲家在每一段的主題中有不同的處理,在第一次主題出現(xiàn)時,因為是剛開始,更像是訴說,所以演奏者的情緒需要控制,而在第二次主題出現(xiàn)和第三次的主題出現(xiàn)時,它所表達是作曲家敢于抗爭,頑強拼搏,不屈不折的斗爭精神,因此在這兩段的演奏中,演奏者應該將力度放大,拉弓的動作也應該放大,此時演奏者的情緒應該更激動,此樂段是整首樂曲的高潮,應該是最輝煌的部分,而第四次主題的出現(xiàn),是經(jīng)歷了高潮之后的在一次再現(xiàn),他表達的是對美好未來生活的期盼與憧憬。在此時,他應該與之前的高潮段落形成對比,演奏者應該將力度,運弓的動作減輕,肢體語言也應該相對變小,這一樂段所呈現(xiàn)的應該是輝煌過后的平靜與舒緩,因此需要演奏者演奏的更加優(yōu)美,更加流暢,不要有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