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霓莉 (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
崇明島地處我國的長江入???,位于上海的東北角區(qū)域。追溯歷史不難發(fā)現,崇明島曾多次坍塌,結果就是南北地區(qū)的人民不得不在天災的影響下不斷遷移?;诖嗽摰赜兄黠@的南北文化和民俗交融,共同孕育了富有崇明地區(qū)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瀛州古調選區(qū)》中,作者認為樂曲最初出現在清朝的咸豐年間,相傳一些為了逃避粵匪的文人帶著許多古典樂曲來到了崇明島,并發(fā)揚光大古典樂曲。也就是說瀛洲古調琵琶只有100 多年的發(fā)展歷史[1]。早在康熙年代就有賈公達師從白在湄的說法,當時的白在湄被稱為四弦北排傳人。可是當時卻并沒有確定瀛州古調這一派別關系,只是開始了是師承關系。當然在后面的《瀛州古調》開始申遺的時候,人們重新捋順了崇明派之琵琶的歷史。最后得出瀛州古調派直至今日已經有了300 年歷史[2]。
雖然早期階段崇明派就已經在門派傳承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建立了清晰的師承關系與線條。不過要強調的是在師承過程中,地域關系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因為交通十分閉塞。所以崇明派的學習只能就近,找到當地著名人士學習記憶。比如白氏父子、宋珩、賈公逵、黃東陽、蔣泰、羅明章、沈肇州等等。沈肇州是整理《瀛州古調》的重要人士[3]。沈肇州祖籍崇明,后來跟隨世祖遷移到海門。年少的時候沈肇州非常喜歡音樂,于是師從黃秀亭學習琵琶樂曲,學習到了瀛洲古調真跡。僅僅從表面上來看,這是一種師承關系。但從地域的角度來看,瀛州古調的傳承還涉獵到師生情節(jié)、鄉(xiāng)土情結關系網。同門人往往也有同鄉(xiāng)關系,學習琵琶技法的時候是一代接著一代學習的。以同鄉(xiāng)人角度來看。因為存在鄉(xiāng)土情結,所以這些人有著緊密相扣的關系,這層關系讓瀛州古調得到了廣泛傳承,在崇明地區(qū)發(fā)揚光大。
追溯歷史瀛州古調最早的版本可以從《文板十二曲》中找到。到了1916 年,在江蘇省教育廳的幫助下沈肇州編撰并出版了《瀛州古調》。在這首譜子中,明確記錄了師承關系與曲譜關系。而到了1936 年在徐立蓀重新印制的時候,在沈肇州口述下又增加了《通論》一部分內容。隨后徐立蓀進一步調查和編輯《瀛洲古調》對其進行不斷完善,拓展出三卷《瀛州古調》,當時又被稱作《梅庵琵琶譜》。其中除了《十面埋伏》屬于武板曲目以外其余曲目都屬于文板曲目,每一首都是68 板,這些板可以獨立演奏或是成套演奏。同《華氏譜》比較的話,其中收錄的王君錫和陳牧夫兩派琵琶譜中的《泣顏回》、《昭君怨》、《思春》屬于文板曲,《訴冤》則與其有所不同,在《瀛州古調》當中《訴冤》是一首快板曲。而在《華氏鋪》當中則屬于文板曲目?!峨p飛燕》、《三通鼓》、《小月兒高》中的華氏譜并列為雜板,而到了《瀛州古調》以后,前面的幾首又變成了快板?!镀缴陈溲恪穾缀踉谒信米V當中都存在,屬于共有同名曲目。
通過翻閱瀛州古調當中的45 首曲目可以看到,其中很多都有借鑒之前樂譜出現過的曲目。這意味著當時琵琶曲有被頻繁借鑒與整理,最后被歸納到一起?!段灞緜鹘y(tǒng)琵琶譜》當中就有說過,不同于其他三種琵琶譜的是,瀛洲古調明顯在互相交流。其中的很多傳譜都是其他三者沒有的,有充分展現自己的追求與特色?!跺莨耪{》不僅有保留自身屬性與特色,同時里面有很多收錄曲目、名篇都屬于小篇幅,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和韻味的曲目。
參照古調譜曲目排列方式可以看到《瀛洲古調》總共有22 首慢板。用12 首與10 首的方式劃分,氛圍兩個部分。這個譜的說明為《飛花點翠》到《小銀槍》屬于一套部分。《魚兒戲水》為大套部分。《蘇堤春曉》到《玉如意》為大套。以上所說過的都是慢板曲目?!对V怨》到《小十面》是一套。到了《沙湖撩石》是一大套,《思春》到《漢宮秋月》是一套。從這種做法看來,《瀛州古調》和《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的劃分有著異曲同工效果,都是將很多小的曲牌整合到一起。在細膩、委婉中分成多種類型。
作為當代最具盛名的五大琵琶流派,崇明派琵琶所主張的演奏風格十分看中對傳統(tǒng)技藝的還原,風格呈現端正、典雅、樸實的感受。在這種曲譜形勢下,琵琶樂的創(chuàng)作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劉德海先生按照四季變化將《瀛州古調》當中的樂曲串聯(lián)成組曲進行連綴演奏。其中《雀欲回巢》、《魚兒戲水》、《小月兒高》描寫的是春天生機盎然的景色,萬物在這樣的背景下茁壯生長,大地開始蘇醒。而《蜻蜓點水》則是一手描寫夏天的歌曲,夏天出現了很多活潑、天真的蜻蜓翩翩起舞。秋季所用的代表曲目是《頑童》,表達孩子的天真爛漫。《獅子舞繡球》被用作表達春節(jié),用于慶賀傳統(tǒng)節(jié)日。
劉德海先生創(chuàng)作的很多曲目都和《瀛州古調》板式特征十分相似,單篇篇幅很小,能夠組成套曲也能夠單獨演奏。其中《飛花點翠》淋淋盡致的展現了大自然特色。劉德海先生的鄉(xiāng)土風情篇作品大多繼承了《瀛州古調》,在對曲目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讓原本被遺忘的曲目重新煥發(fā)新生。
傳承并不是說直接使用,傳統(tǒng)也不是僵化、陳舊的代名詞。傳統(tǒng)仍舊在吸收和流動。傳統(tǒng)是對往日文化的積累?,F代琵琶需要重視對傳統(tǒng)的傳承,打造天人合一的效果,這是技法、情感、聲音統(tǒng)一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