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大吳中心小學 喬秀艷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到來,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教師原本的一些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途徑已經(jīng)不能夠完全滿足學生的需要。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對新一代公民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師校本教研、培訓的效率,深化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然而在農村小學校本研訓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培訓和教研不能融為一體,研訓效果也不理想。
我們平時所了解的教師研訓的方方面面具有狹隘性,它可能只是一個學校或自己所接觸到的教師研修現(xiàn)象的代表,并不能代表大部分的農村小學教師的研修現(xiàn)狀,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課題研究,我們在前期進行了農村小學校本教研、培訓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旨在準確把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師校本研訓的真實問題。我們對五個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形式以網(wǎng)上問卷的形式進行,共發(fā)問卷500 份,收上478 份。除此之外,我們還采用了“面談”“電話訪談”“網(wǎng)聊訪談”等形式進行調研,針對問卷和訪談結果我們進行了匯總和分析:
1.農村教師課務較重,外出參與教研、培訓的機會不均等,教育資源相對缺乏。
2.只是把校本研訓當成一種事務性工作,教師參與度低。
3.農村小學有些學校規(guī)模較小,教研氛圍不濃厚,教研、培訓流于形式,實效性不高。
4.培訓和教研分開,沒有實現(xiàn)研訓一體化。
針對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我認為導致問題的原因是:
1.農村一線教師代課任務重,很多教師要兼職數(shù)科,在工作時間內有些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主動完成優(yōu)質備課的設計、優(yōu)秀課堂作業(yè)的設計、優(yōu)秀課件的制作、優(yōu)秀微課的制作等。
2.部分教師自身能力急需提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主動創(chuàng)造學習的機會。
3.學校校本研訓形式單一,評價機制不合理。
4.把自己當成看客,沒有卷入到培訓和教研活動中去。
5.一些年齡大的教師已經(jīng)沒有了外出學習的激情,貌似學習只是年輕教師的事情。
6.一部分代課教師幾乎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
這些問題的存在凸顯了農村小學教師校本研訓的資源共享、方式方法轉變問題,唯有改變以往的舊模式才能讓教師幸福地卷入到研訓活動中去,從而達到通過研修、培訓促進自我成長的目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各種教育資源蜂擁而至,教師接受資源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如何優(yōu)化這些資源實現(xiàn)資源的共享,進而讓這些資源個性化為自己所用值得一線教師思考。QQ群、微信群簡單易操作,且QQ、微信、微信公眾號成為很多教師獲得信息、學習和工作的重要交流工具,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享用群中的分享資源為自己所用。比如針對農村教師代課任務重的情況,可以組織全鎮(zhèn)的教師分學科組建QQ 群、微信教研群。定期向QQ 群、微信群中上傳各種教學和學習資源。由教育管理部門牽頭,每個學校同年級同學科教師進行分任務完成本年級的學科備課、并制作每一課時的課件和微課以及當堂檢測。按照時間要求在開學初最少上傳期中之前的內容,在期中考試前一周上傳期中后的教學內容。全鎮(zhèn)的同學科教師可以下載,但是要根據(jù)自己班級的學情和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要用批注的形式對備課進行二次修改,實現(xiàn)符合自己班級學情的個性化備課,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微課可以提前發(fā)送到班級的微信群中,以給同學們自主學習和自主預習提供幫助。這種形式的資源共享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給教師們提供了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方便。此外,若教學中遇到了棘手的問題或值得商榷的問題,教師們可以在群中分享自己的智慧,這種在有網(wǎng)絡的情況下隨時隨地可以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資源的共享。這種資源猶如一座合作銀行,推進了信息技術和校本研訓的深度融合,改變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行走方式。
1.以“一師一優(yōu)課”為載體,提升教師案例分析的能力
“一師一優(yōu)課”的上傳已經(jīng)成為每位教師每年的必修課,然而很多教師只是把它當作一種任務,并沒有讓這項活動真正地發(fā)揮作用。教師可以嘗試進行以下三項活動:一是觀看自己的錄像課,通過反復觀看自己的錄像課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問題,比如教態(tài)的不適宜、語言的繁瑣重復、問題設計的零碎等。通過這種自己重審自己的方式,教師們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二是觀看同校教師的錄像課,并以學科組為單位進行案例分析。同學科教師集中觀看本學科所有教師的錄像課,進行集中評課,找出優(yōu)點和不足,提出改進意見。三是觀看名師的錄像課。在觀看網(wǎng)上上傳的名師錄像課之后,根據(jù)名師的執(zhí)教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這樣一方面能夠深刻地理解名師的教學理念、設計思路,另一方面也能加深自己對名師教學設計的認識,從而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談一談假如自己執(zhí)教這一課時會怎樣進行設計,再看看專家是怎樣設計的。通過對比比較,找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設計出符合本班學情的教學思路。這種反思自己、評價他人、專家引領的活動開展會給教師們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實現(xiàn)與專家的交流、名師的對話、同行的碰撞,也使教師們更加清醒地認識了自己。
2.以“卷入式教研”為載體,提升教師參與教研的效率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逐漸退出那個曾經(jīng)讓她們滔滔不絕的舞臺,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討論。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往往是無序的熱鬧,聽到的往往是蒼白的語言。學生的“假”學習來自于教師的“假”教研、“假”學習、“假”思考?!熬砣胧浇萄小蹦軓慕虒W中的真問題出發(fā),以“課例+現(xiàn)場互動”的組織形式,將參與活動的人員自下而上地全員卷入、全程卷入,從而提高教師參與教研的效率。例如在教學中按照課表提前10 分鐘通知被聽課的教師,在聽課過程中利用小魚直播軟件進行播放,其他教師乃至其他學校的教師利用手機進行聽課,然后利用教研群進行評課活動。組織者在群中可以指定教師發(fā)言或隨機抽取教師發(fā)言,從而讓每位教師都積極參與活動之中。這種活動讓教師的常態(tài)課以及教研活動“曝光”于眾,能切實改變“演課”的現(xiàn)象,從而提高了常態(tài)課的質量。此外,還可以開展定時間、定主題、定內容、定人員、定地點的卷入式教研活動。比如指定某位教師執(zhí)教某一課時的內容,然后針對這位老師的執(zhí)教情況進行交流和研討,根據(jù)研討情況以學校為單位設計出二次執(zhí)教教案,然后進行現(xiàn)場抽簽上課。被抽到的教師進行二次上課,執(zhí)教過后進行二次研討,形成三稿個性教案,并通過教研群進行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的資源共享。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利用小魚直播軟件進行全程跟蹤播放,沒有到現(xiàn)場的同學科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利用微信教研群進行交流和研討,甚至可以借助小魚直播軟件實現(xiàn)“場外”進行抽課上課,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時空分離造成學員之間交流困難的缺陷。微信群的建立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網(wǎng)上教育管理,共同提高的研修效果。
3.以“線上研修”為載體,“研訓”一體求發(fā)展
一直以來,教師校本培訓的形式是多樣的,然而真正培訓的載體卻是單一的,多數(shù)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聆聽與講授,即使網(wǎng)絡學習也不例外,只為取得學時“掛時間”的現(xiàn)象實為普遍。如何變被動的聆聽為主動的探究,變單項學習為互助互動?研訓一體化尤為重要。只有做到線上學習和線下研修的一體化,才能讓教師真正地學有所用。比如聽完專家的講座后,可以安排參培的教師對專家的教授內容進行梳理,然后對其他教師進行二次培訓。比如觀看完網(wǎng)上的某節(jié)優(yōu)秀案例后,組織教師進行案例分析、重新設計出符合自己班級學情的教案和學案,并加以實施,教研組成員帶著觀察任務(觀察教師的課堂語言、觀察教師的板書設計、觀察教師的有效提問、觀察學生的小組合作、觀察學生的有效傾聽……)進行聽課。整個過程采用小魚直播的形式進行,其他兄弟學校的教師也可以“卷入”進來,一起參與聽課評課活動。這樣就避免了一種為“培”而“培”,“培”而不“訓”的現(xiàn)象。戴爾初次提出、后經(jīng)過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之后把學習方式分為七種,其中被動聽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最差,而“教授給他人”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最好。教師這種把學習內容內化再外顯的過程正是“教授給他人”的體現(xiàn),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互動和共同參與,更有利于提高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在云時代背景下,校本研訓的方式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著變化,研訓的時間、地點、方式更為自主,內容也更加廣范和個性化。作為普通的農村小學教師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以信息技術平臺為載體不斷探究校本研訓的新途徑,讓自己的學習時間、內容、方式更廣,才能為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一支“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