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文正小學 劉亞莉
群文閱讀教學是近年來我國語文教學興起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即在一定時間內針對閱讀目的同時閱讀多篇形式風格或思想內容相同相反、相關相連的文章,以探索發(fā)現(xiàn)為樂趣,達到多層次、多視覺的閱讀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F(xiàn)如今,群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應用經(jīng)驗不足,為確保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需要教師對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教師需要結合群文閱讀教學實際情況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保留群文閱讀的時間、開展閱讀活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閱讀多篇文章,培養(yǎng)閱讀興趣,增強閱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從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文章中心思想的講解,讓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較少,再加上小學生自主性較差,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的效率較低。這樣不但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還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因此,教師要想有效將群文閱讀滲透語文教學課堂中,就應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能夠多層次閱讀,積累閱讀經(jīng)驗,才可提高閱讀速度與理解能力。
教師可向學校教務處提出將群文閱讀教學課編入課程表,最大限度保留群文閱讀教學的時間,同時將每周的星期五設定為閱讀日,引導學生到學校圖書館或圖書室借書、閱覽書籍,拓寬閱讀視野,讓學生能夠更全面、多視覺閱讀,提高閱讀水平。另外,教師還要在家長微信群中積極倡導學生每天專注閱讀30 分鐘,可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形成“親子閱讀”的模式,有效保證學生閱讀時間,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教學活動是傳授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學的催化劑,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開展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吸引學生對閱讀的注意力,如讀書競賽、讀書筆記展覽會等,在活動中評選“閱讀之星”,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閱讀的魅力和樂趣,逐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并在閱讀中強化閱讀能力。
教師可選擇教材中的主題作為閱讀活動主題,如“父母之愛”的朗讀比賽,比賽之前,教師需要積極與學生、家長交流,指導學生閱讀、收集與父母之愛相關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好詞好句,并加強背誦。比賽時,學生都十分熱情,積極參與比賽中,大顯身手,有的學生能夠一次性朗誦十篇詩歌,被譽為“朗誦之星”。可見,此次活動,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群文閱讀能力。
目前小學語文課本是由一個議題整合每個單元的課文,這為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提供一定的便捷,但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時難免會出現(xiàn)不適應或開展困難的情況。因此,教師可設計閱讀主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閱讀資源,以開拓閱讀教學空間,通過收集資源,使學生對統(tǒng)一主題的多篇課文產(chǎn)生全方位、多層次的認知,有助于學生更快速地進入閱讀狀態(tài),不斷豐富學生群文閱讀經(jīng)驗,以提高其閱讀效率和能力。教師從單元議題組合與補充課本內容入手,對閱讀文本進行拓展延伸,不僅能夠實現(xiàn)豐富學生群文閱讀經(jīng)驗的目的,還能使學生閱讀范圍更寬泛,有助于群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
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貓》《母雞》《白鵝》,這些課文都是以抒發(fā)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與倡導平等對待生命為議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jù)這個議題引導學生從不同層次去看待生命平等,并讓學生圍繞這個議題學習動植物特征描寫手法進行課外閱讀,然后讓學生做一個議題拓展閱讀筆記,寫下自己最喜愛的動植物,以及對愛護動植物的看法。通過針對性地收集閱讀教學資源,可拓展學生的閱讀知識,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群文閱讀基礎,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而有效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閱讀是促進小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催化劑,每個學生對同一個作品都抱有不同的看法,教師應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而不是一味要求學生的閱讀思想具有一致性,否則就會造成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得不到大幅度提升。而群文閱讀對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著催化作用,還符合求同存異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個性發(fā)展的空間,還能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尋找不同閱讀素材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讓其發(fā)現(xiàn)閱讀的差異化,使學生在深入閱讀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所有文本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如群文閱讀以“寫景”為主題的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這一組文章(《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的共同點——都是描寫地方特色,讓學生在閱讀時找出作者抒發(fā)對景點的熱愛之情的句子;其次,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品讀和賞析,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和探討,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中刻畫描寫景色的不同之處——有的是寫日光的美,有的是描寫地貌的美,有的是描寫山林的美等,讓學生由此領悟:描寫景色的方法、形式很多,選材也很多;體裁不同,風格樣式不同,則其側重點和方法也就自然不同。
讀寫結合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思維,也是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師在群文閱讀時應始終把閱讀和協(xié)作緊密聯(lián)系,將提高學生語文技能作為群文閱讀的最終目的。教師在進行群體閱讀教學時,布置課后創(chuàng)作任務或隨堂寫作,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吸取寫作素材。這既能學習優(yōu)秀課文的寫作技能,也能加深對閱讀課文內容的理解,最終實現(xiàn)提高學生語文技能水平的目的。
例如:以民間故事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可整合課文《獵人海力布》《牛郎與織女》,讓學生深入閱讀,總結民間故事描寫特點,組織學生課余時間收集民間故事文本進行閱讀;其次,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一篇民間故事,促使學生自主閱讀和收集優(yōu)秀的民間故事文集,一邊閱讀,一邊揣摩民間故事寫作特點。通過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不但能推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進展,而且也能提高語文教育效率。
教育改革要求語文教師樹立遠大的教育觀,注重小學生課外閱讀,并學會應用閱讀方法高效讀書,強化其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獲得的知識應用于課外閱讀中,培養(yǎng)和維持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可開展“詩歌誦讀”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每個月舉辦一次詩歌誦讀比賽,設置詩歌誦讀主題(如春天、景物、送別等),讓學生提前籌備此次誦讀比賽,學生會利用課余時間大量收集和閱讀詩歌。因而,在詩歌誦讀比賽中,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如話劇誦讀、男女對誦、歌唱誦讀以及表演誦讀)演繹詩歌的動情之處,既可提高學生閱讀想象力,又能完成激發(fā)學生對課外閱讀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保持閱讀習慣的目標。
綜上所述,采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必要舉措,這對小學生視野開闊、能力培養(yǎng)、素養(yǎng)提升都有著促進作用,只有教師潛心科研、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大膽嘗試,才能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