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幼明
摘要:教育是愛的事業(yè)。充滿愛心的方式正確的教育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而語文教學的獨特魅力能夠促使愛心教育發(fā)出更加絢爛的光芒。運用閱讀、寫作等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愛心教育,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而富有詩意的環(huán)境中受到愛心教育,而且能夠引起心靈的共鳴,促進語文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愛心;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導“愛滿天下”,積極為平民教育事業(yè)奔走,他以大愛之心為核心的師表人格激勵后人不斷探索愛心教育。而語文教學則以其獨具的魅力為愛心教育創(chuàng)設了一個詩意盎然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讓自己煥發(fā)出美麗的愛心之光。
在我國教育史上,孔子的“仁愛”思想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源遠流長的思想瑰寶?!墩撜Z》的字字珠璣中蘊含著充滿理性的愛心之光。孔子的思想、言行讓他無愧于“萬世師表”的尊稱。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風趣地說:“你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幽默詼諧中蘊含著細膩而又神圣的教育情懷,這源于他天使般的愛心。陶行知先生以其強烈的教育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辦學和進行教育實踐。他參加了“中華教育改進社”、創(chuàng)辦了曉莊鄉(xiāng)村師范…...這一切均源于他為后人所敬仰的“大愛之心”。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同志處于不幸的危險之中,丟下不管,對待別人的痛苦、憂傷,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是不體面的。道德上的聾子、瞎子,心靈麻木不仁,這是一種最惡劣的毛病”。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和公德素質,蘇霍姆林斯基把“同情人、關心人”視為奠基性品質。①蘇霍姆林斯基充滿愛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給教師的建議》、《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等著作中均有所體現。蘇霍姆林斯基及其所領導的巴普雷什學校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他充滿愛的教育密不可分。想想當代教育工作者,于漪、李鎮(zhèn)西等一個個充滿愛心的老師的名字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他們勤奮地耕耘著,將“愛滿天下”薪火相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以他們的思想和言行印證著愛心在教育中的力量之巨大,影響之深遠。
我們不斷在理論和實踐中探索語文教學中應當怎樣更有效地進行愛心教育。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關愛每一位學生
進行愛心教育,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現代師生關系。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友愛每一位學生,學習每一位學生,教好每一位學生。在語文教學的愛心教育中,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走進他們的心靈,與他們成為朋友。對他們充滿信心,自己也要在教學相長中不斷進步。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個性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細節(jié)。在語文詩意般“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美麗心靈。
二、發(fā)揮榜樣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自己首先要充滿愛心,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漢代韓嬰在《韓詩外傳》中曾云:“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晉代袁宏曾感嘆:“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叭藥煛笔强少F的,也是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達到的教育境界。孔子是名教師,更是教育家,思想家,他的那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家風范,千載而下,仍令人嘆服。作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要從點滴做起,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榜樣,做一個擁有美麗心靈的人。
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美麗心靈,自己首先要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熱愛語文教學。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途徑則是讀書與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和社會風尚。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我們還要在閱讀中不斷思考,碰撞思想的火花,激發(fā)精神的力量。孔子曾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在學與思中感悟人生真諦,學會愛與寬容。
三、在教學實踐中探索
只有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工作中,不斷反思,從而積累經驗,吸取教訓,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尋求語文教學與愛心教育最好的契合點,使其相得益彰。
通過認真?zhèn)湔n,反思等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努力提高參與度、
親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練習度、延展度。幫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全員參與、全程參與、有效參與。師生之間要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理想的課堂要充滿自由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在整體的語言感知中,在互動中,在活動中,感受文學的魅力。理想的課堂能夠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與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留下空間。
情境教學對于理想課堂的創(chuàng)建具有很大作用。在講《尊嚴》這一課時,我運用了情境教學的方式。課前先請同學們做好準備,這樣課堂上學生能夠很快融入角色,進入情境。他們表演得都很投入,動作、表情、語言都很到位。只有對課文有深入理解才能達到這種程度。表演結束后,在質疑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極為活躍,能夠深入理解人性的“真、善、美”,理解尊嚴的可貴。
注釋:
①高萬祥:《我的教育苦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3頁
②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漓江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27頁
③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漓江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39頁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高萬祥:《我的教育苦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朱永新:《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漓江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4]竇桂梅:《做一名有專業(yè)尊嚴的教師》(漓江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
[5]菲利普·比格勒、斯蒂芬妮·畢曉普《美國最優(yōu)秀教師的自白》(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6]孫云曉:《兩種愛心 兩種命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