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fā)珍
摘?要:近年來,我國在世界中越來越有地位,世界中漸漸有了中國聲音。我們可以看到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這兩位人物都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了我國的進步與發(fā)展,讓國人倍感驕傲。這樣的榜樣,值得學生崇拜、學習的對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結合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教育;民族自豪感;愛國精神;客觀心態(tài)
絕大部分的初中生,從小被家人嬌生慣養(yǎng),并且在互聯網的普及下,總是沉迷于游戲小說,忙于追星、看直播,喜歡一些長相好看的人。但是,學生真正需要建立的榜樣不應該是這些空有外表的偶像,而是那些為我國建設無私奉獻的人們,這些人身上努力、堅持的精神,以及對祖國的熱愛,是學生應該學習的。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經驗,對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有效結合進行一番研究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些作用。
一、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莫言是我國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因為我國漢語的博大精深,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總是會失去原有的文采,所以我國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未能或者得到這樣的文學嘉獎,當莫言獲得這個讓世界上所有作家向往的文學獎項時,每一位國人都為其感到驕傲,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當然作為初中生,面對這樣的事件也應該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時,也應該通過講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文學魅力。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鄧稼先》這篇課文時,我希望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鄧稼先在為祖國的建設中所付出的一切,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激發(fā)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我向學生講解了鄧稼先在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所付出的精力,學生從課文中也感受到了鄧稼先對祖國的熱愛,他們感受到了鄧稼先在研究中國原子彈時的拼盡全力、毫不放棄的精神。我同樣為學生拓展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時的相關資料,并且告訴學生當時我國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明白這樣的研究成果在當時的社會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學生驚嘆于鄧稼先的科研成果,敬佩鄧稼先的拼命努力,并且我從他們的眼神中也能看到他們對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的驕傲,這樣,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這樣的德育教學課堂,學生能夠自發(fā)的體會、感受前輩們的艱苦付出,民族自豪感也能油然而生。
二、培養(yǎng)愛國精神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最大的榮譽是保衛(wèi)祖國的榮譽?!睆倪@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亞里士多德對祖國深切的熱愛,當然我們每個人也記得周恩來總理在小時候回答為什么要讀書時說出的那句話:“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惫磐駚?,每一位偉大的人都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國家,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有無數的人為了中國的勝利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面中的第一個詞語就是愛國,初中生作為未來中國的建設者,更需要從這個時期燃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也需要通過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
例如,在講解《黃河頌》這篇課文內容時,因為《黃河頌》這篇課文也是選自組詩《黃河大合唱》,所以我首先為學生播放了“黃河大合唱”的視頻,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黃河的氣勢。當然,這篇課文并不是主要描寫黃河的滂沱氣勢,我為學生講述了這組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此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的真實含義。學生從這篇課文中感受到了黃河的英雄氣概,也想象到了當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英雄兒女們的愛國激情,一時間,學生的情緒十分高漲,從他們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了學生心中的愛國之情。如此一來,在課堂的德育教育中,學生的愛國精神也在課堂授課中不斷被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也會激勵他們好好學習。
三、塑造客觀心態(tài)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德育教育時,應該重視塑造學生的客觀心態(tài)。當今社會互聯網快速發(fā)展、普及,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權,總是在網絡中針對一些事件發(fā)表一些過于偏激的言語。初中階段的學生應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每一種事件中都能保持客觀的心態(tài)看問題,而不要被網友的言論所影響,帶偏了自己的判斷依據,進而忽略了事實的真相。
例如,我在教授學生學習《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這篇課文了解到了大文豪雨果對于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破壞圓明園等一系列行為的譴責。在這篇課文中,雨果站在了人類的角度,而不是法國的角度,從而使整篇文章更加具有客觀性。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在面對任何情況的時候都可以保持客觀心態(tài),我在講課過程中,通過課文內容認真為學生分析了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當然,我也不斷在課堂中結合德育教育,并且用真實案例讓學生進行客觀的分析,以此達到塑造學生客觀心態(tài)的目的。通過學生的分析,我也能夠發(fā)現學生的進步,學生的客觀分析心理在德育教育中有了一定提高。
總而言之,德育課堂不僅僅是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也是在給予學生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的動力,同時也是在教育學生該如何正確看待問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廣泛傳播這種教育方法,幫助更多的學生能夠看到我國的進步發(fā)展,認識到我國的世界影響力,并且能夠以客觀的心態(tài)看待身邊發(fā)生的任何事情,不要多度吹捧,也不要多度批評。
參考文獻:
[1]蔣乃嘉.解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才智,2017(29)
[2]劉波.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芻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