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中
摘 要:初三學生對文言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也積攢了一些閱讀經(jīng)驗,正處于進一步提升文言文素養(yǎng)的重要時期。并且,文言文在中考語文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是畢業(yè)班學生的復習重點。所以,在初三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文言文的特點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多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機會,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能力;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對傳統(tǒng)文化重視程度的加深,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文言文的一些教學方法已經(jīng)與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格格不入,不僅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甚至限制了學生文言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作為初三語文教師,就要積極反思傳統(tǒng)教學形式的不足,根據(jù)學生所面臨的困境和實際需求來調(diào)整教學方針,爭取構(gòu)建內(nèi)容豐富、形式活潑的文言文課堂,從而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1.加強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
文言文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駢儷對仗、音律工整,誦讀時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這是文言文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并且,在誦讀過程中,通過對字音、斷句、語速和語調(diào)的準確把握,學生能夠領會古人說話和行文的語氣、語調(diào)、方式和方法,進而能夠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并形成文言文語感,這對學生學習文言文大有益處。所以,在初三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精彩的誦讀情境,引導學生加強文章誦讀,從而幫助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表達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以為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出師表》一課時,我先給學生播放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出征前向皇帝上表的情節(jié)。這一片段中,不斷回放諸葛亮為蜀國日夜操勞的畫面,同時配以情感飽滿的《出師表》朗誦音頻,學生很容易便沉浸在這一精彩的情境之中。而我則提醒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注意字音和斷句,體會誦讀的節(jié)奏和情感。之后,我便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文朗誦,并要求學生在朗誦時融入相應的情緒和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jù)課文含義調(diào)整朗讀的節(jié)奏、情緒,不僅體現(xiàn)了文言文語調(diào)平仄起伏的特點,也能夠體現(xiàn)作者殫精竭慮、心懷國家的精神,這為學生接下來的深度學習打下基礎,同時促進了學生文言文語感的形成。
2.自主探究,鍛煉分析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就要讓學生參與到閱讀、思考、探究和討論的過程中。但是,由于文言文比較晦澀、深奧,且學生的文言文水平較低,所以很多教師習慣將課堂探究任務一手承包,把整理好的知識和結(jié)論直接灌輸給學生,進而限制了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進步。而初三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并且他們更愿意追求一種自由、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因此,在初三語文文言文課堂上,教師不妨加強任務驅(qū)動,促使學生自主探究,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文言文分析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我先帶領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然后將文章盡量均勻地分成四段,讓學生自由結(jié)組,每組選擇一段,完成以下任務:
(1)對重點字詞進行注音釋義,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找出文中的語法現(xiàn)象并進行分析。
待學生完成任務后,我再帶領學生從頭分析,并盡量以問代講。比如針對第一段,我先讓負責該段的小組說明這一段的含義,然后我針對細節(jié)進行設疑:“‘朝服衣冠中的‘服是什么意思?這其中有什么語法現(xiàn)象?”在問題的驅(qū)動下,學生便能夠主動、細致、深入地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入?yún)⑴c到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3.深度思考,把握文章思想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結(jié)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值得我們探索和學習。但是,古人的行文方式畢竟與今人不同,初中生長期浸潤在現(xiàn)代文學的閱讀環(huán)境中,難以把握古文的特點,難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由于時代背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很多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即便能夠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也難以找到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便難以理解作者的意圖。因此,在初三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就要合理設疑,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度思考,以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涵。
例如:在學習《魚我所欲也》一課時,針對第一段,我向?qū)W生提問道:“前兩句中作者說‘舍魚而取熊掌,接下來說‘舍生而取義,在論證‘生和‘義的重要性之前,作者為什么要說‘魚和‘熊掌?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邏輯關系?”此時學生開始分析和探討,之后答道:“這里采取了對比的論證方法。魚和熊掌相比,自然是熊掌比較珍貴,所以作者舍魚而取熊掌,這說明在遇到抉擇的時候,作者偏向于選擇貴重的東西。接下來,作者說當‘生和‘義不可兼得時,他會舍生取義,這就說明在作者眼中,‘義遠遠比‘生更珍貴?!笨梢姡ㄟ^以上鍛煉方式,可以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文章思想,進而促進學生文言文水平的提升。
總之,在初三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多多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根據(jù)實際學情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爭取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傳統(tǒng)文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毛超.初中文言文教學應重視誦讀[J].中國教育學刊,2018(02):106.
[2] 謝婉燕.談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J].學周刊,2017(32):73-76.